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當前,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集約式高效益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高速發展,在取得巨大成功成果的同時,一些問題也逐漸彰顯,讓我們認識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要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放在“五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之中去把握,賦予經濟增長以新的含義。因此,當前地方經濟發展模式的探索與思考有著深遠而重要的意義。
地方經濟發展的現實困境
經濟形態不優。不少內地城市在產業結構上表現出一、二、三產業之間占比不協調,不同產業間互動少,經濟發展形式粗放等問題。
經濟增長效益低。據有關專家計算,中國目前GDP總量大約占世界總量的4%,但創造單位GDP所消耗的資源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很多。
房產及投資拉動比例較大。“三駕馬車”中的外向型貿易和內需拉動不強,特別是高層次的內需不強,表現為以投資拉動的傳統經濟形態為主,其中房地產業為支柱產業,消費主導的模式發展不夠。消費主導型經濟增長模式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原動力,逐步以擴大消費的增長模式(消費主導型增長模式)取代投資主導型增長模式還任重道遠。
除以上三點主要問題外,還有債務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由于不斷的進行投資拉動,地方債務和隱形債務問題正變得日益突出;環境污染嚴重,經濟增長以犧牲生態環境質量為代價。
地方經濟發展改革與創新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應對發展環境變化、把握發展自主權、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必然選擇,是更好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這為地方經濟發展改革、創新路徑提供了強有力的指引。
深化改革
新常態下的發展,必須是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我國經濟已經到了必須依靠深化改革、轉變發展方式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對此,可從以下三點入手:
一是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盤活固有資產,結合“雙百行動”,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繼續推動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
二是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三是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提供制度與政策環境。一方面,建立有利于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另一方面,完善銀行內部法人治理結構,使其真正成為企業化運作的商業銀行,切實提高銀行自身經營效率,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控制投資規模、提升科學性
一方面,明確界定政府投資的職責和范圍,優化政府投資結構,使政府投資加快從競爭領域退出,主要用于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創新政府投資運作機制,積極推廣“代建制”等市場化運作模式,提高政府投資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減少行政審批和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更加注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對企業投資項目政府一律不再審批,政府僅從外部性、公共性、合規性方面對企業投資項目予以核準或備案,履行好對重大項目規劃協調、發布行業信息等服務職能。
從自然資源上對經濟活動予以規范
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高質量發展是我們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必須深刻認識、全面領會、真正落實。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高效運用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對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節能環保,構建能源資源等生產要素投入的約束機制,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條件;發展生產要素市場,建立反映加強環境資源制度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加強土地、能源等稀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關系的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取消壟斷行業產品的行政定價機制,相應建立與完善價格調整聽證制度;建立落后產能的退出機制。
地方經濟發展路徑的南充實踐與探索
南充是革命老區,同時也是四川東北人口大市和傳統農業大市。人口大市、經濟大市、農業大市是南充最大的市情,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也或多或少存在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失衡的問題。為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優化,實現高質量發展,南充采取了如下三條舉措:
聚焦轉型升級,促進三大產業協調發展
做強貫穿三大產業的“5+5”產業,即培育壯大汽車汽配、油氣化工、絲紡服裝、現代物流、現代農業“五大千億產業集群”,以及電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節能環保“五大百億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協同創新、協調發展。工業方面,堅持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壯大;農業方面,堅持以現代農業、有機農業為主攻方向,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現代農業“三百示范工程”;第三產業方面,深入實施“全企入網、全民觸網、電商示范”三大工程和“互聯網+”行動,積極推動傳統服務業創新轉型,促進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新興服務業加快發展。同時,進一步明確各縣(市、區)發展定位,形成錯位發展、爭先進位的生動格局。
堅持風險防控,統籌三個統一,推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金融方面結合中央精神,市級層面亦建立嚴格的投資約束機制,合理控制投資規模。建立投資監測和預警系統。確保投資有保有壓,嚴格科學進行產業和固定資產投資,防止一窩蜂急干快上。深化投資體制改革。規范各級政府、各類企業的投資行為,強化投資的約束機制。合理控制投資規模,合理引導社會資金投向。
二是堅決防范化解債務風險。堅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重點整治非法集資、亂辦金融等嚴重干擾金融市場的行為,健全完善征信體系、持續凈化市場環境。
三是堅持三個統一,即把“提高發展質量”與“保持較快增速”統一,把“加快傳統產業轉型”與“培育戰略新興產業”統一,把“優化政府投入”與“激活民間投資”統一。堅持投資總驅動,讓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更有效,讓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更有力,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的發展提供支撐、積蓄后勁。
聚焦改革創新,營造發展良好環境
培育高新產業,集聚人才、資金和其他生產要素,實現資金在社會各環節的充分流轉,資金要素動起來才興旺。
一是積極推進重點改革。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扎實抓好“三去一降一補”,穩步推進行政審批、國資國企、農業農村等重點改革,公立醫院、新型城鎮化等改革試點加快推進,持續改善營商環境。
二是基于區域定位發展外向型經濟。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依靠城市群協同發展。如一些江浙地級市都是將自身發展置于長三角城市群發展中,積極配合上海市的發展,進行產業更新和升級,最終成為發展質量較高的城市,珠三角亦然。對此,南充加強聯動,融入成渝經濟圈做產業配套,借助嘉陵江經濟帶的東風、南充綜合保稅區的創建,抓住閬蒼南一體化的機遇,同時聚焦并收集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東西部產業協作、成渝西等地產業轉移信息,加大對意向性轉移企業的跟蹤對接力度
三是大力促進創新創造。建設國家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示范市、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積極爭創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川東北軍民融合創新產業園,全面實施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支持計劃。
四是推進人才工作,鼓勵和獎勵人才落戶,推動嘉陵江英才工程,進一步加大對外的個體人才引進力度。
五是大力整治環境污染,在“補短板”上下功夫。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大力推進雨污分流、垃圾處置、污水處理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補上歷史欠賬,要在“打硬仗”上下功夫。
【本文作者為第19批中組部博士服務團成員,南充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掛職),中車株洲所機電公司副總經理、黨總支副書記、教授級高工】
責編:李 懿 / 賀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