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時間:2019年3月1日—2019年3月8日。
調查方式:通過互聯網和微信公眾平臺發布網絡問卷進行調查。
調查樣本:此次問卷調查共回收問卷4340份,數據有效率82.12%。男性受訪者占61.35%,女性受訪者占38.65%。樣本年齡覆蓋全部人口,20歲及以下占10.75%,21-30歲占45.49%,31-40歲占35.59%,41-50歲占6.79%,51-60歲占1.26%,61歲及以上占0.12%。樣本地域覆蓋華北地區(19.25%)、東北地區(19.01%)、華東地區(28.29%)、華中地區(14.50%)、華南地區(12.22%)、西南地區(4.62%)、西北地區(2.11%)。日常居住在直轄市或省會城市的受訪者占37.84%、地級市占33.30%、縣級市占18.50%、鄉鎮村占10.36%。
重要發現:
·當前中國公眾最熟悉的人機交互應用為“語音轉換文字”和“智能客服”;公眾對“智能家居”具有較高的消費熱情,但受價格因素和消費能力的限制,尚未形成新的消費熱點。
·“人機交互”的信息交換模式已經超越“人際交流”成為中國公眾的首選。此外,45.35%的受訪者明確表示對“通過腦電波,意識開啟人機交互”的實踐有較大期待。
·九成(90.39%)受訪者對智能機器人發展的情感態度是積極的,僅有不到一成(9.61%)的受訪者情感態度是消極的;超過半數受訪者表達出對市場化的智能機器人的使用欲望。
·公眾對搜索引擎、在線服務網站的應用滿意度最高,超八成(83.87%)受訪者認為,使用智能客服總的來說是便利的;38.8%的受訪者認為未來“人-機互動”會越來越多,相應的,“人-人交流”將越來越少。
·公眾最期待人機交互在醫學、應急管理、辦公協作、交通領域的應用,公眾對人機交互相關內容關注度最高的是其對醫學、教育、養老方面的影響。超半數(53.21%)受訪者主張用法律制度保障人機交互技術的未來發展。
人機交互,主要是指人與計算機之間的信息交換活動。相對于人際交流來說,人機交互歷經了鍵盤、鼠標、操縱桿,觸摸、手寫,語音、視覺、動作等突破性發展階段。人們對美好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引領著消費結構的變化,也促進了人機交互相關產業的細化發展。未來,各種服務型機器人可能會像手機一樣普及。
2016年5月,工信部部長苗圩在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會議上提出,要推動形成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天地一體的網絡空間。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統籌規劃政務數據資源和社會數據資源,完善基礎信息資源和重要領域信息資源建設,形成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天地一體的網絡空間。隨著基礎網絡設施5G網絡的全面鋪開,我們即將迎來一個萬物互聯的人機交互新時代。
當前,公眾對人機交互產品的認知度和接受度如何,對人機交互技術在各行各業各領域應用發展現狀如何評價,公眾對人際交流和人機交互的未來有怎樣的期待?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對以上問題展開了調查,并就此得出了一些重要結論。
在人機交互的形式上,受訪者更傾向于使用鼠標、鍵盤、操縱桿等傳統的硬件設備,同時,人們對“通過腦電波,意識開啟人機交互”的實踐有較大期待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公眾當前最熟悉的人機交互應用為“語音轉換文字”(3.12分,總分5分,下同),其次為“智能客服”(3.07分)和“智能車載”(3.03分)。根據當前中國人機交互市場情況,這一調查結果可能與微信、qq等聊天工具的普及,以及電商、銀行、保險、電信等行業開通電子客服相關。受技術條件的限制,人機交互相關產業還處于萌芽期,成本較高,規模有限,因此,相關產品價格尚未形成吸引購買力的優勢,諸如智能家居、聊天機器人等產品的市場認知度不高。調查結果顯示,體感游戲(2.97分)、聊天機器人(2.95分)、智能家居(2.89分)的公眾認知度較低。此外,智能穿戴設備的公眾認知度評分為3.00分,智能手機助手為2.99分。
傳感器、云計算、識別碼、生物技術和分布式網絡,讓萬物緊緊聯系在一起,“人與物彼此嵌入”的時代正在到來。人機交互所包含的信息交換過程分為兩個部分:人到計算機、計算機到人。對于從計算機的程序流程,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信息獲取、信息識別、信息理解、信息表達。在信息獲取和識別階段,我們常見的形式有鼠標、鍵盤、操縱桿等傳統硬件設備喚醒,語音喚醒,觸控喚醒,動作手勢喚醒,眼動追蹤、表情識別,甚至更高層次的腦電波喚醒。
調查結果顯示,在不考慮外界環境因素和技術可實現程度的條件下,公眾更傾向于通過鼠標、鍵盤、操縱桿等傳統的硬件設備開啟人機交互(50.45%);其次,人們對通過腦電波,意識開啟人機交互的實踐有較大期待(45.35%);此外,有39.31%的受訪者選擇語音交互,38.59%的受訪者選擇眼動追蹤、表情識別,35.65%的受訪者選擇了動作手勢,34.05%的受訪者選擇了觸控開啟人機交互。在常見的人機交互系統中,公眾較為常用的是語音識別(40.21%),如語音轉文字,錄音轉寫,聽歌識曲等等;光線傳感器(38.80%),如煙霧報警器,明火探測器等等;手勢識別(34.95%),如手勢操控的駕駛系統等等。
在不同場景中對“人際交流”和“人機交互”的路徑選擇上,公眾認為“非此即彼”的選擇不如共存,以滿足多樣化的需求
2019全國兩會開幕,新華社新媒體中心為記者們配備了智能AR直播眼鏡,人民網人民視頻推出文字報道AR掃描功能,用手機掃掃報紙版面就可呈現兩會全景。當前,人機交互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并逐漸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上班簽到變成手機打卡考勤,看報紙雜志改變為翻看屏媒或其他電子產品,遠程教育技術、精細化機械臂手術、全自動化無人車間、線上支付、無人超市、無人駕駛……雖然人們未必深度了解人機交互概念,但一定接觸過人機交互產品或應用。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公眾對路徑選擇的自主性有較強需求。例如,在工作協助場景下,公眾表現出對人際交流和人類團隊的依賴,46.37%的受訪者希望在完成工作的過程中有人類助理或團隊支持,相應的,選擇由無情感的辦公機器人協作的公眾人數占比僅為15.02%,還有38.62%的受訪者拒絕由人類或者機器提供協作,希望所有事項都親力親為。當面對諸如挑選、介紹、稱重、打包、支付等購買消費活動時,39.82%的受訪者傾向于由人類提供服務,13.51%的受訪者接受全部由機器服務完成。對于諸如引導入場、位置指引、常見問題答疑等場館服務活動,34.14%的受訪者選擇由人類提供服務,23.72%的受訪者接受全部由機器服務完成。此外,在上述場館服務和消費服務場景中,分別有42.13%和46.67%的受訪者希望人際交流和人機交互兩種方式同時存在以供選擇。這說明了中國公眾對人機交互技術應用在心理上和需求上有一定差異性,公眾希望人際交流和人機交互不是一種“非此即彼”的路徑選擇,而應該共存以滿足多樣化的需求。
“人機交互”的信息交換模式已經超越“人際交流”成為公眾的首選,在多數公眾眼中人機交互具有可靠、簡單、便捷、安全、專業、準確等優勢
本次調查中,當被問及“不考慮外界環境因素和技術可實現程度,遇到問題尋求答案時,您更傾向于采用哪種方式獲取信息”,51.71%的受訪者選擇了與機器文字交流;45.68%的受訪者選擇了與機器語音交流;44.23%的受訪者選擇了與機器思維交流。此外,42.58%的受訪者選擇了與人文字交流,39.76%的受訪者選擇了與人語音交流,32.76%的受訪者選擇了與人面對面交流。調查結果表明,人機交互的信息交換模式成為公眾的首選。
基于上述調查結果,我們力圖探究在中國公眾眼中相對于人際交流,人機交互有哪些顯見的優勢。在調查中,我們按照可靠性、簡單性、便捷性、安全性、專業性、準確性六大指標對兩種信息交換方式進行公眾測評。得到的結果如圖1所示:排除33.48%的受訪者認為無法確定答案,有36.97%的受訪者認為機器比人更可靠,29.55%的受訪者反對這一觀點;排除20.99%表示不確定的受訪者,有48.02%的受訪者認為通過機器獲取信息比人與人交流更簡單;48.05%的受訪者認為通過機器獲取信息比人與人交流更便捷;49.16%的受訪者認為在計算機上儲存的信息比將信息告訴他人更安全;46.01%的受訪者認為人機交互獲得的信息比人與人交流獲得的信息更專業;45.86%的受訪者認為人機交互獲得的信息比人與人交流獲得的信息更準確。調查結果表明,在多數公眾眼中,無論是可靠性、簡單性、便捷性,還是安全性、專業性、準確性等方面,相對于人際交流,人機交互都有顯見優勢。
面對機器人市場化,公眾中“積極樂觀型”人群占比最高,其次是“冷靜觀望型”,只有極少數受訪者對智能機器人的研發和應用表示抗拒
機器人的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傳統機器人只能執行一些預設的指令,而當前我國自主研發的智能機器人已經可以憑借三維視覺和人工智能算法,完成一些自主“思考”性工作。在調查中,我們將人際交流與人機交互可能涉及的內容項分列,讓公眾對其重要性進行評價(滿分5分)。結果顯示,公眾認為,在與人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語言內容(4.05分)、其次是聲調語氣(4.00分)、再次是面部表情(3.95分)、最后是肢體動作(3.88分);而在與機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公眾認為最重要的是語言內容的精準性(4.03分)、其次是肢體動作的擬人化(3.86分)、再次是聲調語氣的合理性(3.85分)、最后是面部表情的生動性(3.84分)。
那么,當智能機器人能夠滿足語言內容精準、聲調語氣合理、面部表情生動、肢體動作像人類一樣協調,公眾的情感態度是怎樣的?市場上出現這種智能機器人時,公眾是否愿意使用?在調查中,我們將公眾的情感態度分為積極和消極兩種類型,積極型具體包括樂觀、愉快、興奮、喜愛;消極型具體包括悲傷、恐懼、厭惡、焦慮。調查結果顯示,九成(90.39%)受訪者面對語言內容精準、聲調語氣合理、面部表情生動、肢體動作像人類一樣協調的智能機器人時,情感態度是積極的,僅有不到一成(9.61%)的受訪者情感態度是消極的。不考慮可得性和購買力等因素,24.89%的受訪者表示,如果市場上出現該種類型的機器人,并不愿意使用,20.04%的受訪者表示一般,55.07%的受訪者表示愿意使用。
公眾對搜索引擎、在線服務網站的應用滿意度最高,超八成(83.87%)受訪者認為使用智能客服是便利的
調查中,我們列舉了當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人機交互應用領域,邀請公眾結合自身經歷和感受對不同領域的人機交互發展現狀進行滿意度評價,滿分為5分。調查結果顯示,公眾滿意度最高的是搜索引擎、在線服務網站(3.90分),其次是社交產品、娛樂游戲(3.83分),教學模擬、醫療新技術(3.81分),銷售、餐飲服務業電子客服(3.78分),政府、銀行業務機器辦理(3.76分),聊天機器人、虛擬人物對話(3.74分)。
以公眾對智能客服的評價為例,我們設計了5項正向表述和5項負向表述,綜合考察了公眾對智能客服的滿意度和公眾眼中智能客服存在的問題。調查結果顯示,57.81%的受訪者有過“按照電子音指示沒有找到要辦理的業務”的經歷,56.70%的受訪者表示曾經在與智能客服的溝通中出現了“無法理解的術語或表達”。83.94%的受訪者認為,當前機器客服的語速和語調容易讓人感到煩躁,78.95%的受訪者認為機器客服和自動回復很浪費時間,還有60.39%的受訪者明確表示自己接入智能客服平臺只是為了等待其說明如何聯系人工客服。
另一方面,60.09%的受訪者表示經常選擇智能/機器/電子客服,從信息傳遞的雙向效果來看,87.72%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意圖可以有效地被機器客服理解,88.17%的受訪者認為智能客服回復的內容步驟清晰、合理。69.73%的受訪者明確表示與智能客服溝通的整個過程并不困難。83.87%的受訪者認為,使用智能客服總的來說是便利的。
公眾最期待人機交互在醫學、應急管理、辦公協作、交通領域的應用,公眾對人機交互相關內容關注度最高的是其對醫學、教育、養老方面的影響
當問及“您更期待人機交互技術應用于哪些領域”時,調查結果顯示,公眾最期待人機交互在醫學(35.59%)、應急管理(34.89%)、辦公協作(32.55%)、交通領域(32.40%)的應用。此外,公眾還期待人機交互應用于法律(26.64%)、人力資源管理與人員培訓(25.35%)、心理學與行為科學(23.87%)、運動健身(23.78%)、教育個性化(23.75%)、娛樂服務(23.66%)、軟件工程(23.66%)、多媒體(23.63%)、軍隊(22.67%)、工業(21.29%)等領域。
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人機共存的未來生活充滿向往。其中,49.61%的受訪者認為文娛領域將出現機器人寫劇本,創作繪畫、歌曲等藝術作品,三維模擬圖像制作的電影;45.41%的受訪者認為在人機共存的未來,諸如癌癥、慢性病等醫學難題將會被攻克;29.28%的受訪者認為未來人類可以控制氣候和自然環境;27.87%的受訪者認為能源污染與能源匱乏將不復存在。然而,公眾對網絡安全和職業替代的安全感較低。47.33%的受訪者認為未來網絡安全和隱私數據領域的犯罪會大幅增加;43.00%的受訪者認為導購、助理、新聞播報員、清潔工、司機等行業將消失。
對此,我們調查了在人機交互沖擊下,公眾對個人發展規劃有哪些“應對之策”。調查結果如圖3所示,公眾認同度最高的前三項內容包括:44.41%的受訪者認為應當注重培養自己同理心、感性表達、團隊合作等人類“獨有”價值,即規避機器發展的優勢方向,從“機器做不了什么”轉換思維,探索有哪些工作是機器可以完成、但我們依舊想要由人類來完成的。44.29%的受訪者認為應當做新技術的開創者,創造支持智能決策和行動的新系統;42.49%的受訪者主張建立全局觀,彌補機器的思維決策短板。此外,“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跟隨機器的升級換代一起進步”(40.84%),“打造‘專精’優勢,沿著專長的精細路徑深入學習”(37.72%),“職業規劃應合理避讓可能被機器取代的發展方向”(37.03%)也成為公眾的選擇。
更大廣度和深度的人機交互應用,不僅對個人生活造成影響,也會為整個社會帶來改變。調查結果顯示,47.18%的受訪者認為,在人機交互+萬物互聯的基礎上,組織權威和管理權威在一定程度上會被協作共贏的聯盟關系取代;與此同時,44.80%的受訪者認為“信息過載”和“24小時在線”會給人際社交帶來壓力;44.65%的受訪者指出,未來社會中會充滿跟不上技術更新換代的“知識焦慮”。此外,39.76%的受訪者認為通用工具將成為各行各業溝通的基礎;37.63%的受訪者認同“跨界發展的產業會越來越多”的趨向;還有30.21%的受訪者認為,人機交互產業的發展會導致技術壟斷越來越嚴重。
(報告還對不同情境中公眾對人機交互的偏好、不同人群對未來人機交互發展的不同期待、不同人群對于智能型機器人的心態表征等內容做相關的調查研究,如需完整調查報告請聯系《國家治理》周刊編輯部。)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 李思琪】
責編:李 懿 / 蔡圣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