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傳統文化中的治國智慧

核心提示: 中華文明作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一個沒有中斷過的文明,具有悠久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在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中,中國古代的治國理政思想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可以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豐富的經驗和有益的借鑒。

【摘要】中華文明作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一個沒有中斷過的文明,具有悠久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在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中,中國古代的治國理政思想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可以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豐富的經驗和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民本思想 和合文化 廉政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寶貴的治國理政智慧,如民本思想、仁政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廉政法治思想等。雖然這些治國理政智慧產生于古代社會,但是不論時代如何變遷、社會如何變化,我們總能從中找到一些基本的共同規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力量。

民本思想始終展現著重要的治國理政智慧

《尚書》有云,“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商湯時盤庚提出了“汝克黜乃心,施實德于民”,要求皇親宰相拋卻私心,施恩于民;周朝的開國元勛周公總結商紂滅亡教訓,強調“敬德保民”,這些都是上古民本思想的體現,雖然都僅是些只言片語,沒有形成完整的治國理政理論體系,但我們也能從中看出民本思想已經在早期中國初見端倪。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民眾力量的不斷發展壯大和一大批關心國家政治的思想家出現,民本思想不斷得以發展和完善,最后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其中比較著名的有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民本思想,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民本思想,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民本思想和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民本思想等。而儒家的民本思想,則成為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主流,為后來統治階級鞏固其地位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民本思想也由此逐漸成為傳統治國理政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就是關心民眾疾苦,君主要想保證國家的穩固安寧,就必須順應民心民意,與民同甘共苦,只有這樣國君才能得到民眾的愛戴,國家政權才能鞏固。到了漢唐時代,民本思想不僅在理論上得到進一步發展,在國家的具體實踐中也得到了充分的推行和運用,其中家喻戶曉的“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對民本思想的充分運用。而反觀歷史上每次王朝的更替和政權的傾覆,也大多是因為統治者視民眾為草芥,貪污腐化之風盛行。

與此同時,古代的統治者在不斷的社會變動和社會政權的更替中,也清醒地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開始重視民意和民生,通過推出一系列有利民生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之間的矛盾,維護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雖然這些做法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是也為近代以來尋求救國救民道路的仁人志士提供了民本思想現代轉型的基礎。最有名的如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其中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就體現了更為先進的民本思想。后來,中國共產黨對傳統民本思想重新進行定義,賦予了民本思想更為科學的內涵,實現了民本思想的現代轉型。

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把“和合”作為美好的價值追求

“和合”一詞,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主要有和諧、中和、協調、融合、合作等內在含義。從哲學層面來說,“和合”是指矛盾對立的事物能夠協調統一的存在與發展,從而達到一種和諧的理想狀態。

和合文化最早可以上溯到史前的“八卦”和“五行”文化,它們都是把自然界的各種組成部分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協調平衡地運動和發展的,這種樸素的唯物辯證思維到西周時期逐漸被概括為“和”的思維。“和”與“合”聯用大約是在春秋時期,荀子、管子、墨子等思想家開始運用“和合”的思維和概念來闡釋他們的學說和理念。在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各種學說、流派林立,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但他們對“和合”文化的理解都大致相同,比如儒家和道家對“和合”就有著相似的闡釋。儒家歷來重視中和之道,孔子所主張的“無可無不可”并不是“和稀泥”的表現,而是一種不偏不倚、剛柔相濟的中庸之道,是一種“和合”思維的具體體現。而道家《老子》的“道生萬物”,《道德經》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都是在萬物生成和存在方式上,體現出萬物“和合”而成的樸素唯物觀。

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各家各派對和合理念的廣泛認同,和合文化中所蘊含的和諧、協調、包容、合作等理念,被我國歷史上各個時期廣泛接受和運用,和合文化已然成為中華文化價值觀念中的精髓。在2003年,時任總理溫家寶同志在美國哈佛大學演講時闡釋了“和為貴”作為和合文化核心的價值內涵。他指出,中華民族有自己源遠流長的文化,而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就是以“和為貴”為標志的和合文化,所謂“和為貴”就是要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個人身心之間都能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這種理念不僅適用于人與人之間,也適用于民族和國家之間。這就把“和為貴”的文化理念提高到了治國理政的高度,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推動我國的和平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現在,以“和為貴”為核心的和合文化已經滲透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軍事上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外交上提倡“和平共處”;政治上追求“政通人和”;商業上信奉“和氣生財”;家庭里重視“家和萬事興”等等,這些中國傳統“和合”文化在生活中的種種體現,都折射出“和合”理念。“和合”對于中華民族來說,不僅是一種文化符號,更是一種思維習慣,它已經扎根在炎黃子孫的內心深處,代代相傳。這種文化現象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中華文明之所以成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一個沒有中斷的文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和合”文化中和理念所起的兼容并蓄的紐帶作用。

廉政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筆寶貴遺產

“廉政”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開始形成。諸子百家都一致認為“廉”首先源于內心的自覺自律,體現了個人的基本道德操守,在義利面前,要能夠見利思義,舍利取義。不僅如此,孔子曾經強調國家的治理要以德治為主,刑罰為輔,他的名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就是強調統治者個人的廉潔自律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影響力和號召力。在國家治理上,道家雖然主張無為而治,但也指出社會的有序發展也需要“廉”的內在道德自律。墨家也將“廉”作為衡量統治者德行的一個重要標準,他認為所謂君子或圣賢之人,必須首先具備廉的品行。法家強調“廉政”的根本在于法治,要以“法治”實現君主、官吏的清正廉明和百姓的廉正為人,從而把“廉”上升到治國理政的高度,具有豐富的政治遠見。

“廉政”是一種去奢從儉的自覺態度,有著勤儉節約和杜絕奢侈的重要內涵,具體表現就是在生活中不奢侈,勤儉清政。勤政愛民,清正廉潔也是中華傳統廉政文化的精華所在,是為人,為君,為官,為政的基本道德和美德要求。墨子曾說如果奢靡無度,國家必定貧窮,人民必定減少,政治必定混亂。唐代詩人李商隱在《詠史》中也說到:“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指明了勤儉節約的歷史作用。

“廉政”文化不僅對古代中國的治國理政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當代對我們黨和國家的反腐倡廉工作,黨的建設偉大工程也有著深刻的影響,為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構建廉政的相關理論和施行廉政的相關舉措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新中國的歷代領導人都非常重視黨的建設和反腐倡廉工作。例如,毛澤東同志就是一位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偉大領導人,他善于吸收傳統廉政文化的精髓,運用整風和思想教育等方式,并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開展反腐倡廉工作,探索出許多有益的工作方法和模式。

(作者為中共周口市委黨校講師)

【注: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聯課題(項目編號:SKL-2017-26)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責編/孫垚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孫娜]
標簽: 治國   傳統文化   智慧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