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惠金融已經成為民族地區全面落實精準扶貧、提升區域經濟活力的重要措施。目前民族地區要著眼于提升普惠金融覆蓋面,構建多極化金融服務體系,持續優化普惠金融發展環境,大力培植“互聯網+”金融新模式,徹底打贏脫貧攻堅戰。
【關鍵詞】普惠金融 民族地區 脫貧攻堅 【中圖分類號】F832.0 【文獻標識碼】A
一直以來,在地緣劣勢、經濟基礎薄弱等因素影響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滯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脫貧攻堅之路荊棘載途。但我們黨始終心系民族地區人民群眾,并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助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也已經取得了良好成效。隨著精準扶貧線路在民族地區的逐步落實,民族地區經濟逐漸趨于成熟,但經濟活力依然偏低,如何堅決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大事。
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是提升民族地區經濟活力和扶貧精準性的重要手段
普惠金融是一種面向所有社會公眾的金融服務工具,主要針對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以及偏遠地區人民群眾,發展普惠金融旨在進一步擴大社會公平、徹底消滅貧困。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普惠金融確定為精準扶貧戰略中重要配套實施策略,由此普惠金融逐漸發展起來,進而推動了精準扶貧工作的全面開展。普惠金融在提升民族地區經濟活力、扶貧工作精準性方面,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普惠金融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增添了更強勁的動力,實現了從“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發展的全面跨越。少數民族地區大多位于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基礎薄弱,工業產業化發展滯后,產業結構單一,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扶貧工作的重點區域。但傳統扶貧工作對財政具有較強依賴性,注重對民族地區的直接經濟與物質幫扶,這既為財政帶來了負擔,也無法調動人民群眾自主脫貧的積極性,不利于民族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金融扶貧形成了一種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為配合、以貧困人口為主體的新型扶貧模式,能夠幫助貧困人口樹立起牢固的市場經濟意識,也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更多的資源,實現從被動接受幫扶到自主奮斗脫貧的有效轉變,有效引導民族地區貧困人口實現自力更生。
普惠金融有助于實現真正的精準扶貧。普惠金融為精準扶貧的有效落實提供了更強有力的支撐。找到正確的幫扶對象是精準扶貧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傳統以申請、審查為核心的幫扶對象決策機制無法徹底避免弄虛作假、爭奪扶貧資源等現象,幫扶對象不精準情況時有發生。普惠金融扶貧可以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有效掌握區域經濟發展實際情況以及擬幫扶對象的真實經濟狀況,精準定位扶貧對象,把好精準扶貧的第一關。另外,精準扶貧更要體現在扶貧策略的精準性方面,必須要結合區域經濟發展情況與貧困人口具體情況,優化資源配置路徑,提升資金利用效率。普惠金融實現了市場信息與產業發展的優化整合,降低信息不對稱,以更精準的方式實現扶貧資源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提升民族地區普惠金融力度,需擴大普惠金融覆蓋面,構建多極化的金融服務供給體系
深耕“三農”、聚焦小微企業、關注貧困人口,全面提升普惠金融覆蓋面。在新時代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打贏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戰就必須要把精力集中到更廣泛的貧困人口上,讓更多有需求的社會群體及時享受到普惠金融的福利,獲得發展的機遇。一是要做好“三農”金融服務工作。目前,民族地區大多以農業、畜牧業等第一產業為主,農業從業人口較多。由于我國農村金融征信系統不完善、貧困人口貸款能力有限,大部分貧困人口無法獲得更有效的金融服務,農業經濟發展緩慢。為此,普惠金融要針對民族地區農業發展現狀,降低借貸門檻,創新金融服務方式,助推農業經濟發展。二是要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小微企業已經成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但由于小微企業資產薄弱、風險抵御能力較弱,往往會被金融機構排除在借貸范圍之外。目前,必須要不斷提升對小微企業重視程度,大力發展股權融資、知識產權融資等新型金融模式,提升小微企業融資能力。三是要針對貧困人口創新金融幫扶模式,提升貧困人口脫貧意識。要實現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消除絕對貧困的既定目標,普惠金融必須要關注貧困人口等社會弱勢群體,大力發展小額貸款等新型金融幫扶機制,以貸代扶,引導貧困人口樹立起自力更生、自主脫貧的意識。
構建和完善多極化的金融服務供給體系,滿足普惠金融實際發展需求。多極化金融服務包含了商業銀行、資本市場以及其他金融服務在內的多種不同類型的金融服務,只有大力發展多極化金融服務,才能滿足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扶貧工作的實際需求。一是要充分發揮商業銀行金融基礎作用,做好金融產品與服務基礎性供給工作。目前,要鼓勵商業銀行將金融服務向民族地區、鄉鎮地區不斷延伸,增加對民族地區貧困居民、中小型企業的貸款劃撥比例,讓普惠金融真正普惠大眾。二是要大力培植民營型金融資本在普惠金融中的應用力度。民營型金融資本在金融效率與服務質量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同時也是金融創新的重要力量。三是要調整金融政策導向,保障普惠金融商業色彩。普惠金融不是單純的市場經濟工具,更兼具一定的公共屬性。為此,必須要不斷強化普惠金融政策供給,降低普惠金融成本,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同發展。
提升民族地區普惠金融力度,需優化金融環境,配置“互聯網+”普惠金融新模式
持續優化普惠金融發展環境。構建農村金融征信系統建設,降低普惠金融發展風險。信用經濟的發展有賴于完善的信用信息,普惠金融的發展也必須要著力構建金融征信系統,發揮財政杠桿作用,降低普惠金融風險,擴大普惠金融規模。為此,民族地區地方政府必須要通過財政杠桿降低普惠金融風險,通過設置普惠金融風險基金、財政專項補貼等方式緩解金融機構資金風險,引導資本向社會深層流動。建立健全擔保借貸機制。貧困人口大多不具備足夠的信貸擔保能力。為確保普惠金融能惠及到民族地區所有有需求的人民群眾,必須要大力發展以政府為主體的信用擔保機制。例如,可以加強農業保險、自然災害保險制度應用。
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大力培植“互聯網+”惠普金融新模式,配合精準扶貧在民族地區的全面發展。為此,必須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提升普惠金融效率。一是要大力推進掌上金融、網上銀行建設,破除金融服務時間與空間障礙。一直以來,民族地區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金融服務在基層的延伸存在諸多障礙。通過“互聯網+”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服務對金融基礎設施的依賴性,提升普惠金融服務便捷性,降低金融服務成本。二是加大互聯網金融服務產品研發。鼓勵商業銀行等金融服務機構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開發新型金融服務產品,降低普惠金融風險,提升金融資金利用效率。著力推進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等與互聯網金融之間的深度融合,打造定位更準確、結構更合理的金融扶貧新模式。三是要做好互聯網金融配套服務工作。目前,民族地區貧困居民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對互聯網金融產品的認知度不高。因此,一方面要做好互聯網金融產品宣傳與推廣工作,引導當地居民接受互聯網金融服務新業態。另一方面,要同步做好產品應用、風險防范教育工作,提升貧困人口互聯網金融產品應用能力。
(作者單位均為新疆農業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
【注:本文系新疆農業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天山北坡經濟帶農村地區少數民族非正規金融現狀調查研究”(項目編號:XJAUGRI2016-02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馮興元:《“三農”互聯網金融創新、風險與監管》,《社會科學戰線》,2018年第1期。
②單林波、羅璇、張競媛:《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金融扶貧現狀與思考——以陜西省安康市為例》,《農村金融研究》,2018年第12期。
責編/賈娜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