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浩蕩的時代潮流中,影視業的發展曾彰顯了“宣傳”維度、“經濟”維度,而今則是到了要自覺高揚“價值”維度的時刻。我們要切實把“質量”作為校準影視業生態失衡的定盤星,摒棄空心化的娛樂時尚和審美趣味,將“質量”的標準和要求分解到供、求、產、銷等各環節,從而有效促進中國影視業的繁榮發展。
【關鍵詞】影視業生態失衡 資本邏輯 “質量為王” 【中圖分類號】J99 【文獻標識碼】A
大凡引發廣泛關注的熱點現象總有其深厚的社會心理基礎和歷史文化淵源。在影視業高歌猛進的大潮中,總體向好、成績顯著的一面自不待言,但其背后影響影視業健康發展的思想、行為,尤其是誠信缺位、操守失范、價值扭曲、違法亂紀等不良風氣,也應當引起人們足夠的警醒和深刻的反思。
近年來,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稅漏稅、票房注水、收視率造假等問題逐漸曝光在公眾視野之中,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在社會反映和應對舉措上,有業內知名人士的報料,也有黨和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網絡媒體發布的《通知》《意見》《倡議》等。從“限薪潮”到“限酬令”,從影視到網絡、從藝術活動到文化行業,一時間動作頻頻,嚴陣以待;一時間應者云集,群情激奮……顯然,影視業的生態失衡遠非局部、孤立的現象,而是涉及演員、創作者、觀眾、評論者、制作機構、播出平臺,以及產業經濟、審美趣味、大眾文化、藝術追求、社會潮流、價值觀念等諸多環節和方面。面對聚光燈下的諸多亂象,我們應當追問:其產生的原因有哪些?問題的癥結何在?關鍵是,如何找到根治的方式和方法?
我們真的需要那么多視聽節目和作品嗎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電影、電視劇、綜藝娛樂、電視節目、網絡文藝等是文化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生力軍。既然屬于文化產業,那么就要尊重市場規律,讓市場規律發揮作用。因此,發展中出現和存在的問題首先還要從市場的角度來觀察分析,并借助市場的杠桿來綜合施策。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說:“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但是,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這是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原理。就當前視聽作品和節目的生產、消費關系而言,盡管說不準歐美、日韓等國每年具體制作、播出多少作品和節目,但肯定不會有我們那么多。比如,美國奈飛公司(Netflix)的《紙牌屋》,一年一季,一季13集,2013至2017年共播出5季,共65集。而在我國,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官方數據,在電視劇的制作/播出數量上,2013至2017年,我國各制作機構生產完成并獲準發行的電視劇分別為441/15770、429/15983、394/16540、334/14912、314/13470部/集,年均制作/播出382.4部15335集、日均制作/播出1部42集??梢姡袊讶皇请娨晞〉纳a大國和消費大國,這顯示了繁榮發展的一面。但我們仍不免要問:觀眾和市場真的需要那么多視聽作品和節目嗎?
有比較,就有疑問;有比較,也就有反思:一是眾多的播出頻道、平臺需要巨大的播出數量,播出內容的質量便成為了次要的事;二是數量與質量向來都難成正比,盡管巨大的數量也具有促發質變的足夠動能,但優質內容顯然不是數量堆積出來的。事實上,在電視劇藝術生產中,每年都有不少作品收不回成本,遑論叫好又叫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諸多電視頻道播出的綜藝、真人秀、娛樂等節目,數量多如過江之鯽,但不少競相爭艷的節目卻是精于其外,聲言創新卻又時常陷入模仿、山寨的泥淖而無法自拔。于是,從生產和消費的關系上看,正是圍繞意念中的“優質內容”,一些影視業制作方、播出平臺陷入了創新的焦慮和競爭的疲憊之中,并不約而同地把希望寄托于能帶來票房、收視率、流量的或真或假的“明星”身上。
有市場就有需求,既然“明星”是“稀缺資源”且應接不暇,便可待價而沽,乃至坐地起價。用經濟學的話來說,賣方掌握主動權,他們就可以限售、惜售,以至于高價出售……這現實中的熙熙攘攘、紛紛擾擾,不啻為極好的藝術題材和故事,但其間的魚龍混雜、泥沙俱下,過多、過剩的作品與節目能全身而退嗎?
各環節資本邏輯的侵蝕和滲透,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說,“逐利”是資本的本性,但有時“逐利”也有其理據。就各種媒體的運營而言,經濟效益不佳,便意味著業績低迷,且大有被邊緣化或打包出局的危機。然而,當前影視業生態失衡的種種現象表明,“逐利”似乎已由影視業運行的“要素”逐漸變成了“核心”,而過度的逐利已不僅是一把“雙刃劍”,甚或還成了影視藝術生產最大的敵人!因為它已逐漸脫域、演化出一種資本邏輯,而資本邏輯的水銀瀉地深深傷害著誠信、倫理、思想、藝術的價值和審美的理想,與精神生產領域的藝術活動相敵對。
所謂“資本邏輯”,并不直接等同于金錢,而是指形象文化、無意識和藝術、美學領域滲透了逐利的思維邏輯、價值判斷和行為方式。在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稅漏稅、票房注水、收視率造假等亂象的背后,我們可以看到:野蠻生長的資本邏輯或假借藝術之名,綁架藝術生產和消費;或罔顧規矩和秩序,朝著利益的目標和方向一路狂奔。其間,真真假假的各路“明星”穿行秀場,以漁名利……
事實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藝術與經濟資本之間“目的”與“手段”的辯證關系是明確的,種種急功近利、緣木求魚的想法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的做法都是虛妄的。如果打著藝術的幌子,而實際上脫離了倫理、道義、尊嚴、價值等基準線,那么,形形色色的以“掙錢”為唯一目的的時尚、娛樂、IP、收視率、票房、流量,以及從生產傳播、營銷推廣到接受評價等各環節的資本邏輯侵蝕和滲透,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以免影視藝術在各種冠冕堂皇、舍本逐末的借口和夾擊中淪為蛋糕上的酥皮。
空心化的娛樂時尚和審美趣味只會給觀眾帶來負面影響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說:“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因此,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結合當前影視業的現狀來審視,馬克思的論述鞭辟入里,同時也映射出空心化的娛樂時尚和審美趣味所帶來的傷害和負面影響。就當前影視業生態失衡的種種亂象而言,如果說資本邏輯的侵蝕、滲透更多地是從制作、播出方的角度所作的分析,那么,空心化的娛樂時尚和審美趣味更多地則是從觀眾、用戶的一端來進行考察。
在娛樂時尚、審美趣味的問題上,盡管很難說制作、播出方和觀眾、用戶孰是孰非(比如,在大眾傳播學上,觀眾、用戶有多種選擇的自由,但更多的還是平臺播什么,人們就看什么;而制作、播出方又常常會強化觀眾的喜好,以便獲得更多關注和流量),但娛樂時尚和審美趣味本身的性質、特點是問題的出發點。就當前影視業的娛樂時尚、審美趣味“偏倚”來說,“空心化”之所以為人詬病,主要是因為它有如下幾方面的“癥狀”:一是拙劣模仿,即目前一些娛樂時尚和審美趣味大多有盲目跟風、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的一面;二是根基不牢,由于不是本土的文化生成物,因而所謂的娛樂時尚風潮、審美趣味趨向就像無根的浮萍、墻頭上的雜草,具有隨波逐流、隨風搖擺的特點;三是水土不服,由于社會文化語境和國情、社情、民情不同,隔靴搔癢的時尚、異化的趣味難免畫虎不成反為貓;四是他人引導,盲目的娛樂化是精神世界的空虛與悲哀,與自我引導的價值取向不同,他人引導常常因缺失自信、自愛、自尊而成為迷惘盲從、自我缺失的典型表現;五是良莠不分,特別是在愈演愈烈的時尚漩渦和五顏六色的畸變趣味中,中華文化幾千年積淀的格調、氣度、神韻等常常被遮蔽、擱置。當然,最令人憂慮的是,在當今的娛樂圈,所謂的時尚、趣味、風格、創新等很容易被“資本邏輯”收編、利用,以至于在自知或不自知中形成了一種雖使大力卻難以扭轉的惡性循環。
“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盡管娛樂時尚和審美趣味是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但娛樂風潮的漫天飛舞、時尚趣味的標榜透支,悅目不賞心,感性有余、理性不足,將極大地鈍化思想的敏銳、黯淡心靈的燈火,或如美國著名媒體文化研究者尼爾·波茲曼所批評的“娛樂至死”,其傷害和負面影響將會使文化淪為赫胥黎式的滑稽戲,讓文化精神在一地雞毛中枯萎、凋零。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尖銳的批評:“在有些作品中……有的搜奇獵艷、一味媚俗、低級趣味,把作品當作追逐利益的‘搖錢樹’,當作感官刺激的‘搖頭丸’;有的胡編亂寫、粗制濫造、牽強附會,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華、過度包裝、炫富擺闊,形式大于內容……凡此種種都警示我們,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
“質量為王”是硬道理,要將“質量”的標準和要求分解到供、求、產、銷等各環節
就影視業發展的社會文化語境來說,“當代審美文化”是一種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生長發展,以大眾傳媒為載體、以現代都市大眾為主要消費對象的文化形態。與以往的文化形態相比,其顯著特征是“經濟型”和“商品化”。不言而喻,作為當代審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生力軍,影視業的繁榮發展既要強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特殊性,同時也要順應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
針對當前影視業生態失衡的種種亂象,2018年6月,中宣部等五部局聯合印發的《通知》強調:要求加強對影視行業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逃稅等問題的治理,控制不合理片酬,推進依法納稅,促進影視業健康發展;要制定出臺影視節目片酬執行標準,明確演員和節目嘉賓最高片酬限額;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決反對唯票房、唯收視率、唯點擊率……應該說,這些要求和舉措有利于抑制拜金主義、青少年盲目追星、社會價值觀錯位等不良傾向,有利于抑制影視節目的制作成本、提高影視創作整體品質、營造影視行業健康生態等。但根治亂象恐怕最終還要進一步牢固樹立“質量為王”的中心思想,切實將“質量”作為校準影視業生態失衡的定盤星,并將“質量”標準貫徹落實到影視藝術生產的各個環節與層面。
在當前的媒介新生態和藝術新生態中,存在著渠道為王、內容為王、用戶為王、流量為王等多種說法,但歸根結底,最核心的還是“質量為王”。所謂“質量為王”,首先,其題中之義的第一個要求是政治原則、倫理道德和社會安全標準,第二個要求是藝術的、審美的標準。其次,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是影視業有效運作和繁榮發展的基本因素和條件,換言之,影視藝術生產的順利進行和健康發展應把握市場動態、遵守經營規則、順應消費趨勢。在這種意義上,“質量為王”就意味著將“質量”的標準和要求分解到供、求、產、銷等各環節,落實于市場、買賣、消費等經濟體制和銷售額、利潤等經濟指標之中。就具體的藝術生產來說,越是大IP、大投入,就越有生產制作上的“精品化”,因為只有精耕細作,才能得到高品質,只有高品質才能得到觀眾、用戶的認可,只有得到觀眾、用戶的認可才能真正帶動全產業鏈發展。
在浩蕩的時代潮流中,影視業的發展曾彰顯了“宣傳”維度、“經濟”維度,而今則是到了要自覺高揚“價值”維度的時刻!在某種意義上,“質量為王”所倡導的價值取向恰是“價值”維度的核心,它不僅可以從根本上有效糾正當前影視業生態失衡的諸種亂象,治理整個娛樂圈和影視行業中金錢至上、流量至上、價值觀錯亂等問題,還可以真正倡導影視藝術生產的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推進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審美價值”和“市場價值”的辯證統一。切實把“質量”作為校準影視業生態失衡的定盤星,有效促進影視業的繁榮發展,還有賴于從業者和整個社會的進一步行動。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②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15年10月14日。
③[美]尼爾·波茲曼著、章艷譯:《娛樂至死》,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
④《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2017第四季度暨全年全國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情況的通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官方網站,2018年8月30日。
責編/王妍卓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