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通過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來推動,實現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成為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標。2015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中就明確提出“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推進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因此,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是推進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如何構建引領、支持和鼓勵創新的科技體制,是科技創新的關鍵,也是推進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環節。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發科技所蘊藏的巨大潛能,最緊迫的是破除影響科技創新及其成果產業化的體制機制障礙。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徹底根治阻礙我國科技創新的體制痼疾,在不同場合、不同會議上先后發表了一系列有關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論述。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提出要“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升創新體系效能,著力激發創新活力”“科技領域是最需要不斷改革的領域”。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相關論述的深刻意涵,概括如下:
破除科技創新鏈條上的諸多體制機制關卡
科技創新需要制度等“軟件”保障,然而科技創新鏈條上存在著諸多體制機制關卡。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科院考察時指出:“堅決掃除阻礙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的體制障礙,有力打通科技和經濟轉移轉化的通道,優化科技政策供給,完善科技評價體系,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為緊迫的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科技創新要取得突破,不僅需要基礎設施等‘硬件’支撐,更需要制度等‘軟件’保障”,而且“‘軟件’環境改善則相對滯后”。因此,他提出:“當務之急是要加快改革步伐、健全激勵機制、完善政策環境,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激發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2014年6月舉行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闡釋:“多年來,我國一直存在著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不順、不暢的痼疾,其中一個重要癥結就在于科技創新鏈條上存在著諸多體制機制關卡,創新和轉化各個環節銜接不夠緊密”,因而“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并且“要徹底改變政出多門、九龍治水的格局,堅持按目標成果、績效考核為導向進行資源分配,統籌科技資源,建立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構建總體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計劃體系和管理制度”。此后,他再次提出:“推進科技創新,必須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要以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引領科技體制及其相關體制深刻變革”,還要“加快建立科技咨詢支撐行政決策的科技決策機制”“加快推進重大科技決策制度化”“完善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資源配置方式”,“著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改革科技評價制度”等。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要求:“科技體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闖難關,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并明確提出“要加快建立科技咨詢支撐行政決策的科技決策機制,注重發揮智庫和專業研究機構作用,完善科技決策機制,提高科學決策能力。要加快構建軍民融合發展體系,完善軍民融合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政策制度體系,清除‘民參軍’、‘軍轉民’障礙。要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執法力度,完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
改變經濟與科技“兩張皮”的問題,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
科研要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要與實踐需求緊密結合,才能獲得更為廣闊的施展空間。對此,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指出:“科研和經濟始終是‘兩張皮’,科技創新效率就很難有一個大的提高。科技創新絕不僅僅是實驗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須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進一步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通道”。他認為“促進科技和經濟結合是改革創新的著力點,也是我們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的地方”“現在,科技成果轉化不順不暢問題突出,一個重要癥結是科研成果封閉自我循環比較嚴重,必須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要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讓企業成為促進科研成果向市場價值轉化的直接推動者。這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核心任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3月指出:“要進一步突出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變‘要我創新’為‘我要創新’”,同時“突出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人財物各種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讓市場真正成為配置創新資源的決定性力量,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主體”“企業是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力量,應該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2017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說:“推動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市場和技術和諧共振,讓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開花結果,最大限度釋放發展潛能。”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要“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通道,不斷釋放創新潛能,加速聚集創新要素”。
推進科研院所及政府科技管理體制改革
科研院所在我國的自主創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因而要不斷推進科研院所改革,使其更好地整合資源,適應市場,提高活力。2014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強調,中國科學院必須“清除各種有形無形的柵欄,打破各種院內院外的圍墻,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進而提出“要繼續深化科研院所改革,總的是要遵循規律、強化激勵、合理分工、分類改革。對承擔國家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技術研究的科研院所,要以增強原始創新能力為目標,尊重科學、技術、工程各自運行規律,擴大院所自主權,擴大個人科研選題選擇權”。
目前,我國政府科技管理體制還不能完全適應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進政府科技管理體制改革,以轉變職能為目標”,做好“政府和市場分工,能由市場做的,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從分錢分物的具體事項中解脫出來”,做好中央各部門功能性分工、中央和地方分工,還要“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領導,把握方向,突出重點,形成拳頭,狠抓落實”,同時“科研資金要進一步整合,不能分割和碎片化,不要作為部門的一種權威和利益”。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政府部門主要負責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的宏觀管理,不再直接具體管理項目。通過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建立決策、咨詢、執行、評價、監管各環節職責清晰、協調銜接的新體系”。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要加快推進重大科技決策制度化,解決好實際存在的部門領導拍腦袋、科技專家看眼色行事等問題。要完善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資源配置方式,解決簡單套用行政預算和財務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資源等問題”“要著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而不能讓人的創造性活動為經費服務。要改革科技評價制度,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2018 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加快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發揮好組織優勢”。
探索建立高效協同的創新體系
只有科技創新各主體、各環節、各方面形成相互支撐、高效互動的格局,并加強統籌部署和協同創新,才能形成合力,國家科技治理體系的效能才能得到整體提升。對此,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指出,“要加強自主創新團隊建設,搞好科研力量和資源整合,健全同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政府的協同創新機制,最大限度發揮各方面優勢,形成推進科技創新整體合力”。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要探索建立高效協同的創新體系,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培育產學研結合、上中下游銜接、大中小企業協同的良好創新格局”。2016年,他要求“整合全國創新資源,建立目標導向、績效管理、協同攻關、開放共享的新型運行機制,建設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的國家實驗室”,國家實驗室應該“同其他各類科研機構、大學、企業研發機構形成功能互補、良性互動的協同創新新格局”。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又強調,“要優化和強化技術創新體系頂層設計,明確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創新主體在創新鏈不同環節的功能定位,激發各類主體創新激情和活力”。
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在改革創新的探索中,我們逐步走出了一條具有強大生機和旺盛活力的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這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一個基本原則。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先后指出:“在日趨激烈的全球綜合國力競爭中,我們沒有更多選擇,非走自主創新道路不可”“如果總是跟蹤模仿,是沒有出路的。我們必須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科技創新上要有自己的東西。一定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后來,他進一步說明:“我們走的是一條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這是一條必由之路,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下去”“面向未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如果自主創新上不去,一味靠技術引進,就難以擺脫跟著別人后面跑、受制于人的局面”。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仍然要求:“矢志不移自主創新,堅定創新信心,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在探索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厘清認識、把握關鍵。
首先,自主創新并不是“封閉式創新”。“我們強調自主創新,絕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創新”“自主創新不是閉門造車,不是單打獨斗,不是排斥學習先進,不是把自己封閉于世界之外”,而是“要更加積極地開展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用好國際國內兩種科技資源”。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在創新過程中,既不能妄自菲薄,對自主創新能力沒信心,把自主創新成果看輕了,亦步亦趨,不敢超越;也不能妄自尊大,缺少虛心學習的態度,驕傲自滿,夜郎自大”,因而“一定要堅持開放創新,只有跟高手過招才知道差距,不能夜郎自大”。
其次,自主創新的關鍵在于掌握核心技術。“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我們在一些關鍵技術和設備上受制于人的問題必須及早解決。要著眼國家安全和長遠發展,抓緊謀劃制定核心技術設備發展戰略并明確時間表”。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不能總是指望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永遠跟在別人的后面亦步亦趨”“構建高效強大的共性關鍵技術供給體系,努力實現關鍵技術重大突破,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他還強調:“不僅從別人那里拿到關鍵核心技術不可能,就是想拿到一般的高技術也是很難的,西方發達國家有一種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的心理,所以立足點要放在自主創新上”,尤其是“最關鍵最核心的技術要立足自主創新、自立自強。市場換不來核心技術,有錢也買不來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己研發、自己發展”。 2018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必須切實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為我國發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第三,走自主創新道路要有創新自信并要下好先手棋。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國科技界要堅定創新自信,堅定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他還提出,要“推進科技自主創新,必須超前謀劃,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如果只是跟在別人后面追趕,不能搞出別人沒有的一招鮮,最終還是要受制于人”“對看準的方向,要超前規劃布局,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速趕超甚至引領步伐” 。
完善人才培養和引進模式,增強科技創新人才后備力量
完善人才培養和引進模式,打造一支結構合理、業務精湛的科技創新人才隊伍,是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也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廣納人才,開發利用好國際國內兩種人才資源,完善人才引進政策體系”“要堅持以用為本,按需引進,重點引進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的戰略型人才和創新創業的領軍人才”。他還要求:“在大力培養國內創新人才的同時,更加積極主動地引進國外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熱忱歡迎外國專家和優秀人才以各種方式參與中國現代化建設”“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廣泛吸引各類創新人才特別是我們最缺的人才,如首席科學家、戰略科學家、世界級科技大師、風險投資企業家等”。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要完善創新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制度,“要不斷完善創新人才培養、使用、管理的一系列政策,現在已有的人才計劃要做好”“改革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機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注重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在2016年6月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重申要改革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機制,努力造就一批戰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還深刻指出了我國創新人才尤其是拔尖創新人才匱乏等方面的問題。這勢必嚴重制約我國經濟和科技的國際競爭力,進而影響著國家長遠發展。他說:“我國科技隊伍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主要問題是水平和結構,世界級科技大師缺乏,領軍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與生產和創新實踐脫節”,后來又提到“我國一方面科技人才總量不少,另一方面又面臨人才結構性不足的突出矛盾,特別是在重大科研項目、重大工程、重點學科等領域領軍人才嚴重不足”。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政策需要完善,教育方面也需要進一步改革,以更好培養青少年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還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同時“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育人環境”。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不斷改善人才發展環境、激發人才創造活力,大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此外,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必須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他說:“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生力軍,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和教育方法,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培養造就更多的合格人才、創新人才”,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是“科技創新人才的搖籃”“要加強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使目標導向研究和自由探索相互銜接、優勢互補,形成教研相長、協同育人新模式,打牢我國科技創新的科學和人才基礎”。
綜上所述,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論述,內容豐富并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系,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指出了改革開放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時科技領域面臨的問題與矛盾以及解決對策。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關鍵就是要破除一切束縛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形成全面鼓勵和支持科技創新的新體制,從而最大限度激發科技所蘊藏的巨大潛能。因此,只有構建完備、規范、有效的科技創新制度體系,使科技體制的各方面更加成熟和完善,才能有效推進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論述成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例如,從2014年至今,我國接連出臺了幾個有關科技體制改革的方案,包括《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和《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等,得到廣大科技工作者熱烈歡迎。2018年3月,國務院將科學技術部、國家外國專家局的職責整合,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科學技術部管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對外保留國家外國專家局牌子。顯然,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對于推進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對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動科學發展和促進社會和諧、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也必將產生全面而深遠的影響。
【本文作者為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責編:董惠敏 / 賀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