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內容提要:2018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在黨中央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國經濟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從長期大勢看當前形勢,雖然我國經濟面臨近年來少有的復雜局面,但長期穩中向好的基本面和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我國發展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只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和鍥而不舍的韌勁,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就一定能夠變壓力為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迎來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
2018年是我國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一年。在應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中,我國保持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入分析當前經濟形勢,明確了2019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政策取向和重點任務,強調要“變壓力為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為做好今年經濟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們要準確認識經濟形勢的“變”與“不變”,正確把握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堅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努力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準確認識經濟形勢的“變”與“不變”
2018年二季度特別是下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主要表現在: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特別是美國單方面挑起中美經貿摩擦,對我國外貿進出口、企業生產經營造成多方面不利影響;國內結構調整和去杠桿的陣痛效應顯現,基礎設施投資回落,內需增長放緩,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困難增多。內外壓力交互作用使市場預期走弱,企業避險情緒上升,資本市場出現較大波動。這些變化,使我國經濟面臨近年來少有的復雜局面。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在黨中央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國經濟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經濟增長、就業、物價、國際收支等各項宏觀調控目標較好完成;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最終消費和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繼續提升,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速高于工業平均增速;三大攻堅戰開局良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去產能目標基本實現,工業產能利用率明顯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較快增長。在外部環境明顯變化、挑戰和不確定性增大的情況下,保持這樣的局面殊為不易。
認識我國經濟形勢,必須準確把握內外環境的“變”與“不變”,堅持兩點論,既要看到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更要看到我國經濟發展的光明前景,不斷增強信心。要從長期大勢認識當前形勢,從世界看中國、從全局看局部、從未來看當下。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是結構調整和轉向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必然要遇到的陣痛,有些變化很大程度上也是主動調整的結果。雖然外部環境復雜變化帶來一些新挑戰,但只要主動作為、積極應對,就可以變壓力為加快改革開放步伐、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從發展趨勢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和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我國有近14億人口的內需市場,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迅速擴大,已成為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并且市場規模增長迅速,孕育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也蘊藏著發展的回旋空間。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體系和不斷增強的科技創新能力,220多種工業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等產業增勢強勁,生產方式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迅速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不斷提升,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條件不斷改善。只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和鍥而不舍的韌勁,就一定能迎來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
正確把握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面對國內外形勢深刻復雜的變化,有人擔心這會不會影響和改變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從國內外發展大勢看,時與勢在我們一邊,我國發展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既要看到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更要看到國際力量對比繼續朝著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方向發展,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沒有改變;既要看到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思潮抬頭,更要看到世界各國日益交融、命運與共,合作共贏是大勢所趨,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會改變;既要看到多邊貿易體系面臨新的挑戰,更要看到推動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已成為大多數國家的共識,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的方向不會改變。
如果說過去我們所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主要來自比較有利的國際環境,那么,今后內外環境變化將賦予重要戰略機遇期以新的條件和內涵,并將伴隨更多挑戰。要看到,世界變局中危和機同生并存,我國發展困難和機遇相伴相生。克服了危即是機,戰勝了困難就是機遇。要抓住和用好機遇,就要準備迎接挑戰、戰勝困難。
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應當適應新條件,緊扣重要戰略機遇新內涵,主動作為、化危為機、變壓力為動力。要用好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新機遇,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建設制造強國,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用好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新機遇,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創新科技攻關模式,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用好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機遇,加快完善產權制度,深化土地、技術等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營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用好加快綠色發展的新機遇,將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轉化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推動力,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用好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的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為我國經濟發展營造更好外部環境。
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019年,我國經濟仍將面臨復雜局面。從國際看,全球經濟增速可能“見頂回調”;發達國家貨幣政策轉向和利率水平上升有可能引發全球特別是新興經濟體金融市場震蕩;貿易保護主義引發的全球供應鏈調整將增加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從國內看,居民消費穩中趨緩,投資增長動力仍顯不足,出口增速受到全球經濟放緩、貿易摩擦和去年高基數的影響有可能回調,企業生產經營面臨困難增多,部分領域風險壓力增大。面對經濟運行可能出現的新挑戰,必須加強政策協調和配合,落實好重點工作任務,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努力實現最優政策組合和最大整體效應。一是宏觀政策要強化逆周期調節,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重點向制造業和小微企業傾斜;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更大力度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支持企業拓寬直接融資渠道。與此同時,發揮好結構性政策的體制機制建設功能和社會政策的兜底保障功能。二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強化需求側刺激,短期可能起作用,但難以解決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必須抓住主要矛盾,在穩定總需求的情況下,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下功夫。三是繼續打好三大攻堅戰。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要堅持結構性去杠桿的基本思路,以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去杠桿為重點,加大不良債務處置力度,防范金融市場異常波動和共振。打好脫貧攻堅戰,要加大“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脫貧攻堅力度,重點解決好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面臨的突出問題,確保如期實現目標任務。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聚焦重點戰役,加大投入力度。環境治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要久久為功,避免政策“一刀切”和處置方式簡單化。
落實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重點工作任務。一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既要優化存量,建立市場化法治化退出機制,加快“僵尸企業”出清;更要培育增量,以科技創新帶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當前,最迫切的是構建更具活力的創新生態,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二是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要進一步拓展國內消費需求空間,增強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加快建立促進有效投資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發揮好投資的關鍵作用。三是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重點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建設現代農業體系;加強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四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創新區域協調發展機制,激發落后地區的改革創新和發展活力。推動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地區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五是加快經濟體制改革。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重點,深化國資國企、財稅金融、土地、市場準入等領域改革。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增強民營企業信心和投資熱情。六是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適應對外開放新形勢新要求,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進一步放寬外資市場準入,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積極參與世貿組織改革,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七是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制度、守住底線,精心做好各項民生工作,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