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把“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稱為“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之一,可謂恰如其分。改革開放為什么能夠成功?為什么改革開放能夠煥發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這些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找到一些答案。
其一,中國共產黨人敢于突破教條。
1978年我國進行改革之時,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人民溫飽都成問題,國家建設百業待興。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思維模式和體制機制就像“緊箍咒”束縛著人們的思想。在改革的起步階段,有些人阻撓改革措施的實行,認為不符合社會主義原則。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指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正是從發展生產力、解決人民群眾最切實的利益問題出發,我們突破了長期束縛人們頭腦的傳統理論,以勇于擔當的大無畏精神和敢闖敢干的魄力,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出發,闖出了新路。例如,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首先解決了人民的吃飯問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突破所有制的誤區,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很快解決了返城知青的工作問題,解決了人民生活不便和日用消費品短缺的問題;廣大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越來越便利,也激發了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熱情,不斷發揮主動性與創造性。正是這種良性的循環,推動著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也改變了國家的面貌。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40年來,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試、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其二,實現了黨和人民群眾的良性互動。
改革開放是人民的要求和黨的主張的統一。中國共產黨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對那些人民群眾率先實行的、能夠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措施進行總結,形成黨的政策。例如,安徽小崗村農民的試驗取得了極大成功,得到了中央的認可并向全國推廣,迅速改變了農村長期落后的局面;搞經濟特區,是中央作出的戰略選擇,進而逐步形成了由沿海到內地的全方位開放格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總結的:我們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相結合,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堅持試點先行和全面推進相促進,既鼓勵大膽試、大膽闖,又堅持實事求是、善作善成,確保了改革開放行穩致遠。實踐證明,我們黨善于通過提出和貫徹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善于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張、獲得前進動力。黨和人民同心協力,共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蒸蒸日上。
其三,堅持獨立自主與參與經濟全球化相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開放使我們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轉變,使我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入了經濟全球化的世界潮流,讓我們在與發達國家的比較和競爭中認識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并從差距中奮起追趕,學習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成功經驗,不斷深化改革,促進發展,改革與開放實現了良性互動。在開放中我們確實學習到了許多先進的東西,但學什么,主動權始終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我們學習的是能夠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能夠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國力的東西,也就是說,開放是為堅持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任務服務的。
我國的改革開放能夠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其中一條重要的經驗在于我們在開放中堅持了自己的獨立性。“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13億多人口的大國推進改革發展,沒有可以奉為金科玉律的教科書,也沒有可以對中國人民頤指氣使的教師爺”。在改革開放中,我們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不照抄照搬任何國家的模式或經驗;把積極參與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作為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的重要抓手,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有所貢獻。
正是中國堅持從本國國情出發探索符合本國實際的發展道路,堅持走自己的路,我們抵御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2008年以來,世界經濟始終在低速發展,許多國家找不到經濟增長的突破口,而中國經濟的平穩發展,為許多國家提供了可靠的市場,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改革開放不僅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也深刻影響了世界,社會主義的中國成為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角色,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了越來越大的感召力。
(執筆:左鳳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