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旅游業存在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有矛盾、旅游者缺乏生態環保意識、生態旅游管理體制不健全、旅游業從業者素質不高等問題。為此,應從引導全社會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優化產業結構、完善管理體制、倡導旅游者簡約適度消費等方面發力,確保旅游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文明 旅游業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據中國旅游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十一”黃金周期間,全國共接待國內游客7.26億人次,同比增長9.43%;實現國內旅游收入5990.8億元,同比增長9.04%。由此可見,旅游業日益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這就要求我們對生態環境中的自然資源要合理開發、合理保護,不能只顧經濟效益而忽略了生態保護,旅游業開發要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
生態文明戰略下影響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旅游業只有轉變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發展觀念,將生態文明的理念貫穿于旅游經濟發展全過程,堅持科學開發、竭力保護生態,才能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來看,影響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點:
自然資源。自然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決定著地區的產業結構與發展方向。生態文明戰略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更加突出生態環保,這就要求避免大肆開采資源、大肆砍伐樹木,避免人為造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將更加注重突出原有的資源特色,在保護原有資源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充分發揮名山勝水、奇特自然風光、歷史遺跡等資源優勢,整合推廣旅游資源。如果缺乏自然資源,生態旅游就無從發展。因此,自然資源的豐富度、獨特性是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才是硬道理,各地都將經濟發展放在第一位,根據一、二、三產業發展的不同優勢,側重產業不同。部分地區因第一產業經濟效益好、優勢突出,重點發展農業種植和農產品加工,農業成為地區經濟的支柱產業;部分地區工業基礎較好,著重發展第二產業助推經濟增長,從而忽略了旅游產業的發展。而部分地區由于第一產業效益低、第二產業對生態破壞較大,積極推進產業轉型,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發展第三產業,為旅游業發展創造了條件。此外,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也能促進良好的生態效益,為旅游業發展創造利好條件。
國家政策。旅游政策、旅游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對旅游業發展起著導向作用。利好政策能夠推進旅游業健康持續發展。如部分地區工業污染嚴重,政府鼓勵保護生態,發展生態產業,為當地旅游業發展創造了機遇。
公民素質。公民素質影響著公民的個人行為,而個人行為影響著旅游業的健康發展。一方面,旅游者的言行舉止、自我約束力、環保意識影響著旅游地生態、文化發展,影響著旅游文明的程度;另一方面,旅游從業人員素質越高,旅游業服務水平越好,樹立的行業形象也越好,對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作用。
當前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存在矛盾。旅游是一個發展較快、效益較好的“朝陽產業”,隨著十八大以來綠色發展理念的貫徹落實,各地積極發展旅游產業,旅游業進入新一輪高速發展期。但同時,仍然存在部分地區一味追求GDP增長,對旅游資源過度開發,導致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如部分地區為開發旅游資源,挖山砍樹,人為造景,造成原始生態資源破壞。
部分旅游者缺乏生態環保意識。一方面,部分旅游者只注重旅游過程中個人精神上的滿足,忽視了個人行為對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部分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缺乏自我約束,環境保護意識較差,亂扔垃圾、鋪張浪費、亂涂亂畫現象時有發生,對生態環境造成直接破壞。另一方面,政府為拉動經濟增長,一味地從吃、穿、住、行、購、娛多方面刺激消費,拉動內需,對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理念的倡導不夠深入,這些因素都不利于環境的保護和生態旅游的發展。
生態旅游管理體制不健全。政府、景區、社會、生態旅游者共同構成了生態旅游管理體系,但目前各個方面發展還不完善。政府在旅游資源開發、自然資源保護、消費者行為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規尚不完善;景區對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旅游管理人才的培養體制不健全;社會對旅游行業的監管還不夠;旅游者自覺融入生態旅游的意識還不夠,對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淡薄等,這些制約了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部分旅游業從業者素質較低。多數地區的旅游管理人員文化程度低,個人思想道德素質和專業素質不高,缺乏旅游管理理論學習和服務業素質教育,在景區管理上存在問題較多,在思想意識上沒有形成生態文明的理念,沒有可持續發展的遠見,導致生態旅游發展水平偏低。
在生態文明戰略下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從政府層面來說,要建立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的政策體系和法律保障,引導旅游行業依法、依規、有序發展旅游產業,對破壞生態的旅游開發行為堅決打擊,對生態效益較好的旅游區域給予適當獎勵,形成旅游產業綠色發展、文明發展的良好環境。從群眾層面來說,要在全民中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加強生態文明知識宣傳和活動開展,讓生態文明理念進社區、進校園、進家庭,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綠色環保意識,為生態旅游發展筑牢基礎保障。
優化產業結構。以政府為主導,大力發展生態產業,淘汰關閉落后的小煤礦、實行限額采伐,打擊一批污染嚴重的企業,引導其轉型升級,形成生態環保、優勢突出的產業鏈。深入挖掘山水、山林、濕地、人文資源,為旅游業發展提供豐富的資源保障。深入挖掘傳統農業的優勢,通過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休閑農業,助推農旅融合。大力開發農舍、農田、傳統手工藝資源,發展獨具特色的民俗、農莊、手工藝品制作產業,建成一批特色村、特色小鎮,打造一批農旅融合的田園綜合體。
完善管理體制。科學的旅游業管理機制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旅游業管理部門要不斷完善對旅游行業的監管,對旅游資源開發、旅游景區運營、旅游從業者管理全方位加強管理,尤其是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要嚴格把關,對破壞生態環境的開發行為要堅決制止,加強對旅游從業者培養和考核,維護行業秩序。旅游景區要建立集體決議制度,尤其是在旅游資源開發、旅游項目建設等關鍵環節,要堅持集體決議,避免因領導層個人主見導致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后果。同時要完善景區工作人員管理體系,提升文明素質,引導工作人員將生態環保、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此外,還要建立輿論監督和舉報投訴機制,將旅游業發展置于群眾監督之下,建立舉報與投訴渠道,鼓勵群眾對旅游管理部門、旅游景區、旅游從業人員進行監督,對破壞生態環境、影響社會和諧的行為進行舉報和投訴,通過社會輿論和監督引導旅游業和諧健康發展。
倡導旅游者簡約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就是吃、住、行、游、購各個環節都做到保護環境、節約能源、降低污染,要加強宣傳,鼓勵引導旅游者在“吃”上開展光盤行動,不鋪張浪費;在“住”上簡約適度,不浪費資源;在“行”上堅持綠色出行,盡量使用公共交通方式;在“游”上保護環境,不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在“購”上購買生態環保用品,在旅游消費的過程中樹立環境意識和節約觀念,積極參與到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之中。
(作者為玉林師范學院歷史文化旅游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廣西高校科研項目(社科類)“基于SCP范式的廣西星級酒店業發展研究”(項目編號:LX201429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張翔、王艷平等:《生態文明旅游定義及其產業化》,《生態經濟》,2016年第6期。
②朱萬春:《生態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財經問題研究》,2014年第5期。
責編/陳楠 謝帥(見習)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