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我國的創新環境不斷優化、創新產品層出不窮。但與此同時,我國創新發展仍面臨來自人才結構不合理、資金投入不均衡、評價機制不完善等方面的諸多阻礙,由此,便在一定程度上為“偽創新”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偽創新”是創新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其存在會降低整個社會的創新水平和質量。因此,要對“偽創新”產生的關鍵因素進行針對性破解。
【關鍵詞】“偽創新” 創新驅動 科普工作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以科技創新引領的全面創新是國家命運所系、世界大勢所趨,更是新時代發展提出的最大需求。目前,我國處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在國家政策、社會資本、創新主體等多種因素的推動下,我國創新環境不斷優化,創新熱情不斷高漲,創新活動日益頻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各類創新層出不窮的同時,不少打著創新之名而無創新之實的行為和理念也大有魚目混珠之意。這些“偽創新”現象不僅暴露了一部分個人與群體的急功近利心態,而且在更深層次上暴露了創新領域依然存在的諸多問題。
創新是國家發展的關鍵動力
新時代,我國仍面臨經濟發展協調、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國際競爭與安全等問題,這些都需要用技術創新、制度創新來高效推動。因此,我們必須統籌謀劃,將創新置于發展全局重要位置來考慮,事事講創新,處處謀創新。
創新是國家發展的關鍵動力。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創新的重要作用,將科技創新作為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來強調與保障創新發展。比如,全國科技大會中,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科技創新“三步走”戰略目標,開啟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十九大報告從四大方面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具體舉措;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分析了我國科技發展面臨的形勢與任務,對實現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作出了重點部署和明確要求,等等。
在舉國上下的不懈努力下,我國逐步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如果將改革開放視為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科技創新浪潮的標志,那么,量子通訊、北斗導航、載人深潛、高速鐵路、航空母艦等一批重要突破的工程技術成果,鐵基高溫超導、暗物質探測衛星等一批比肩世界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以及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落成啟用,都表明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已經實現在基礎研究領域的多點突破。這是我國重視創新發展的最大成果,也是新時代落實創新驅動的最新基礎。
創新發展問題突出,“偽創新”魚目混珠
鼓勵創新、爭先創新,是展開創新實踐的起點和動力,但是在創新發展的過程中,是否將創新做成落地見效的實事,是評判創新發展更為重要的標準。從現實發展來看,我國創新發展目前面臨著來自人才結構不合理、資金投入不均衡、評價機制不完善等方面的一些阻礙。由此便在一定程度上為“偽創新”滋生提供了土壤。“偽創新”作為創新發展路上的絆腳石,往往會貽誤發展時機、消減發展合力。因此,必須深刻剖析創新發展過程中問題產生的根源,以便剔除魚目混珠的“偽創新”。
刻意混淆創新的真正內涵。我們有過因科技水平落后而國力積弱的悲痛歷史,在認清科技創新與發展的緊密聯系后,舉國上下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自主創新,有了前所未有的期待,甚至是執念。因目前我國科技實力正處于從量變到質變、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轉變時期,所以,我國自主創新還處于相對弱勢的境地,特別是最近發生的“中興事件”,更讓我們看到在底層基礎技術、基礎工藝以及工業母機、高端芯片等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的現實。創新尤其是自主創新,對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而言承載了太多的責任。對于這種“扼頸鎖喉”之痛,唯有從自身出發,提升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從根本上作出改變。正是國家對創新的重視,對自主創新的支持與需求,給了部分利益至上的人以可乘之機。創新并非等同于所有改變,真正的自主創新也不是靠技術引進、模仿推動的創造活動,它必須是一個創新主體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獨立進行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獨特核心技術的創新過程。但是仍有一部分群體故意混淆創新概念,打著高科技、新動態的幌子,拿著買來的技術甚至是抄襲來的產品,打上創新與自主創新的標簽,牟取利益。比如,近日曝光的紅芯瀏覽器,它實際上是一款披著紅芯外殼的谷歌瀏覽器。類似于紅芯這種既沒真研發也沒真創新的企業還有很多,他們只是將自主創新當成迎合國民情懷的噱頭,實質上只是他們實現利益最大化的營銷手段而已。
評價、監管與懲罰制度不完善。“偽創新”之所以能夠打著創新之名作秀,主要歸因于國家與政府在篩選創新項目時,在評審政策、評價方法、監管體系、懲罰措施等方面還存在一些漏洞,讓“偽創新”者有空子可鉆。然而當“偽創新”行為以越來越多的面貌混跡創新之列時,我國現有的評審、監管與懲罰政策卻沒有及時更新。比如,對創新主體成效的評價體系仍然不健全,評價指標單一,只看專利數量,不看轉化率;專利評審程序不透明,創新扶持、遴選機制缺乏第三方評估和足夠的公平性與科學性;部分審核以紙質申報材料為主,缺少實地實物多方校驗,使一些創新投機行為得以蒙混過關;對創新扶持資金使用審查不嚴格;對“偽創新”中的造假行為懲罰力度不足等。因此,一些企業沒有把精力真正放在創新發明上,而是樂此不疲地為達到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要求,花費大量人力財力,請“槍手”代寫及購買所謂的“專利”,將所謂的技術創新包裝成炒作噱頭。依賴“申報專利—概念包裝—資本市場獲利”的發展路徑,在創新成本高、“偽創新”利潤大、懲罰力度小的情況下,對于這種“貼牌式”“專利‘傍身’”等“偽創新”行徑的懲罰力度,遠遠不足以震懾讓其主動終結“偽創新”行為。這種急功近利、弄虛作假的行為,不會結出真正的創新成果,反而會降低創新的整體水平與質量。更為嚴重的后果是,“偽創新”擠占大量政策扶持與經濟補貼名額,使真正的創新者因為資金不足、“偽創新”的不良競爭等因素而夭折,如此一來,整個社會的創新秩序將會被破壞,陷入出現劣幣淘汰良幣的“怪圈”,進而打擊社會的創新激情與動力,負面影響不容小覷。
公眾普遍的科學素養不夠高。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科技三會”上高屋建瓴地論述了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的關系:“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可見,在我國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偽創新”混跡其中,對公眾普遍科學素養水平提升造成影響。我國公眾的科學素養不夠高,既有歷史原因,又有現實原因。首先,我國現行教育體制形成了知識型傳統教育方式,忽視個人的創造性和能力的培養,缺乏造就創新人才的認知氛圍和心理條件,即比較缺少求異和質疑習慣;重聚合思維輕發散思維,限制了人們的思維創造性,造成了思維定勢,容易束了人們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其次,長久以來人們對科技創新概念與實踐存在一個誤區,即將其歸為少數科學家應該掌握和從事的工作,而認為普通大眾只需作為被動接收者參與其中,不需深入參與和了解。再次,我國目前科普工作實施的類型、內容和地區都十分有限。公眾缺乏必要的科學素養和科學精神,往往會感性戰勝理智,無法辨別創新與“偽創新”,大多比較盲從,難以發揮群眾的監督與判斷作用。
破解創新發展困境,終結“偽創新”亂象
創新容不得絲毫的虛偽之心、做作之態,而“偽創新”只是“皇帝的新衣”,不但無法為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反而擠占了創新項目應得的政策與資金扶持,誤導技術創新的決策,挫傷真正創新者的積極性,愚弄市場和消費者,降低整個社會的創新水平和質量。因此要比對創新領域的突出問題以及“偽創新”產生的關鍵因素進行針對性破解。
厘清創新的本質,剔除“偽創新”的混淆。剔除“偽創新”的關鍵是厘清創新的真正含義。一般意義上,人類通過創新行為改造著世界,同時世界的變化也將反饋到人類身上,通過創新行為,人類與社會的變化程度是同步的。由此,我們可以從創新與人、創新與社會兩個方面來理解創新的本質。一方面,創新是人類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是人的最高本質。創新主要通過人的物質手段創造性和理論形態的創造性體現,其中前者主要體現在新的生產工具的發明、新的勞動對象的產生上,后者是創新機制的靈魂,主要是指創新作為一種方法的研究,體現于各類文獻和理論研究中。因此,人類是創新的主體,創新亦是人類主體地位確立和人的最高本質的體現。另一方面,從創新的社會作用來看,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走到今天,是通過不斷創新產生出來的質變促成的,只有推動社會向前、向好、向著可持續方向發展的行為和理念,才是真正的創新。
用創新文化引領創新發展,用科普工作支撐創新實踐。防止“偽創新”干擾正常的科技創新秩序,既要有自上而下正確價值觀的引領,又要有自下而上最廣泛群眾的支撐。要引導與規范創新文化,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新時代我國的創新需求與國際創新形勢賦予了創新文化的自覺性、開放性、民主性特征,即必須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的道路,實現技術上的自主創新,解決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的“扼頸鎖喉”之痛;必須帶著世界性眼光和寬廣胸懷對照、借鑒、吸收全人類的優秀文化和創新元素,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有效地改造與融合,最終形成中華民族與時俱進的創新文化;必須將創新實踐與廣大群眾的需求緊密聯系在一起,符合億萬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標準。要加強科學技術的普及工作,發揮想象力的作用,將思維創新轉化為實踐創新。科普跟不上,公眾的科學素養與探索精神便會不足,從而給“偽創新”以可乘之機。要改革傳統教育方式,加強素質教育,增開科普類課程,鼓勵高校學生展開創新創業活動;利用互聯網時代科普的“觸手可及”,讓更廣泛的公眾掌握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提高法律意識和科學辨識力,面對形形色色的創新行為時能夠作出理智的判斷。
完善評價與監管體系,提高懲罰力度??萍佳邪l、創新創造來不得半點假,思維上要有奇思妙想,行動上則要腳踏實地、遏制“偽創新”亂象,方能釋放出驅動發展的強勁動能。要提高創新評價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對于創新項目評價與審批漏洞要給予高度重視,快速反應,積極行動,根據“偽創新”行為利用的政策漏洞,進行針對性完善。如完善創新發明的遴選評判機制,切實了解企業是否形成了創新發明環境、創新發明作用是否凸顯、對企業轉型和利潤攀升有什么作用;完善市場準入與行業監管掛鉤的監管體系,借助科學共同體的力量,提高審核與評價的專業性,提高專利含金量,加大對地方專利質量的考核與監督。要大力推進依法全面從嚴監管,加大懲罰力度,堅決糾正那些嚴重脫離實體經濟需要、“貼牌戴帽”的“偽創新”,更好地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除盡快對“偽創新”事件的法律風險進行評估、加快完善新興行業法律法規外,還要建立創新風險監測防控平臺,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對高新技術類企業進行定期監測和風險排查,完善跨地域、跨部門聯動打擊防范“偽創新”行為的機制,將打擊“偽創新”納入地方干部考核評價體系。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博導;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胡春立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①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②趙建軍、方玉媚:《科技 理性 創新——哲學視域中的科學技術》,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年。
責編/張忠華 美編/李月敏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