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鄉融合發展的的背景下,青年置業觀的復雜性更為彰顯,既是被動的,又是成熟理性的。青年關心置業,并不僅僅關心生活質量,更關注階層流動。青年置業觀往往具有延續性,既與家庭發展周期相匹配,又與接力式的城市化相融合。
【關鍵詞】城鄉融合 青年 置業觀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中國人素有“成家立業”之說,“成家”和“立業”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欲準確認識當代青年人的置業觀,需從這一社會習慣說起。近年來,這一社會習慣內嵌于城鄉融合發展的進程中,影響著當代青年的置業觀。
青年置業觀往往具有延續性,既與家庭發展周期相匹配,又與接力式的城市化相融合
對于絕大多數青年而言,“置業”是“成家”的有機組成部分。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婚姻締結不僅僅是兩個青年之間的結合,更是兩個家庭的組合,以及一個新家庭誕生的過程。男女雙方的父母在子女婚姻締結的過程中,通過彩禮、嫁妝等傳統禮俗,為新家庭的建立提供物質基礎。自20世紀90年代住房市場化改革,尤其是近十余年間城市化快速發展以來,為年輕的子女準備一套商品房,漸漸成為城市居民的自然選擇;甚至于很多農村父母,尤其是青年男子的父母,亦將為新婚子女在城里安置一套新房當作新風俗。因此,青年置業觀既是家庭置業觀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城鄉融合發展的有機構成部分。在這個意義上,青年置業觀具有被動性。其置業與否、在何處置業,并不取決于他們自己的意愿,而是父母和家庭的決策。在很多地方的婚配模式中,提前置業是婚姻締結的前提,青年人并沒有其他選擇空間。這些適婚青年的置業行為,雖屬被動,卻也是一項較為理性的家庭決策。在家庭小型化趨勢下,父代和子代之間已經很難“同居共財”,減少了不少家庭矛盾。毋庸置疑的是,這種父輩幫助子代置業的結果,極大提高了子代的生活質量。即便是從家庭財產保值增值的角度上看,提前置業行為都可以算作一種相對理性的決策。
不過,應該指出的是,盡管適婚青年的置業行為具有被動性,但并不意味著他們沒有置業觀。恰恰相反,他們對提前置業投入了許多考慮。對于一般家庭而言,父代為子代提前置業是有限度的,很多家長只能提供房子的首付,按揭還貸得子女自己承擔。這就意味著,一開始子女就參與到置業的過程中。他們對房子的區位、大小、戶型、小區特點等都有較強的決策權。具體在何處置業,主要考慮年輕人的承受能力和偏好。比如,年輕人一般喜歡安靜一點的新小區,但父母親卻喜歡成熟一點的“有人氣”的小區,在同等條件下,多半會尊重年輕人的意見。并且,絕大多數青年的置業觀和其父輩有共同之處,都是服務于家庭發展。在這個意義上,置業并非“立業”的表現,而首先是服務于“成家”。
因為置業往往和家庭發展周期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得一些青年的置業觀具有鮮明的特征。簡單說來,無論是結婚還是小孩教育,都附著于恰當的置業行為之中;而這些家庭再生產自有其規律,“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很多青年在置業的時候,普遍表現出不從容的狀態。一是其事業往往并不穩定,經濟基礎也不好。故而,其置業行為普遍屬于“超前消費”,不僅需要依托家人和親戚朋友的支持,還要提前透支將來多年的工作所得;二是置業過程中普遍出現“將就”心態,即為了趕在適婚年齡結婚、小孩能夠上學,哪怕心有不甘,也得將就買房置業。尤其是在城鄉融合發展的的背景下,青年置業觀的復雜性更為彰顯,既是被動的,卻又是成熟理性的。突出表現是,青年置業觀往往具有延續性,既與家庭發展周期相匹配,又與接力式的城市化相融合。
青年關心置業,并不僅僅是關心生活質量,更是關注階層流動
對于大城市的職業青年而言,是否置業幾乎是階層劃分的一道杠桿。因為,只有置業了,才算是一個真正的城市居民,享受一系列的城市公共服務。而只要沒有置業,則意味著這些職業青年只是“流動人口”,隨時可能因為生活成本的提高,以及無法享受完整的公共服務而離開大城市。在這個意義上,所有城市青年都將在大城市置業作為一項人生奮斗的目標,并無可苛責之處。大城市的置業與市場機會和公共服務等密切關聯,不同城市、不同區位具有明顯差異,青年的置業觀也就有延續性。其一是租房。剛剛就業或剛進城務工的青年,是城市的蝸居一族。他們最現實的考量是以較低的居住成本獲得大城市的市場機會,積攢一定的資本之后再圖發展。其二是買房。只要有可能,職業青年都希望能夠在大城市買一套房。某種意義上,是否有一套房,哪怕是小房子,也算是階層上升的一個重要階梯。其三是換房。對于絕大多數青年來說,置業并不是一次性行為。實際上,第一次置業行為也許只是為了獲得城市永久居民的身份,以及完成結婚等人生任務的考慮。只要稍有可能,換一個更好的房子幾乎是青年的共同選擇。某種意義上,成功地換上一個區位好的大房子,或擁有幾套房,便意味著青年已成功躋身城市白領階層。
當前,青年關心置業,并不僅僅是關心生活質量,更是關注階層流動。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居住在三線、四線城市,甚至小城鎮的“小鎮青年”卻過上了安逸生活,他們只要工作穩定,基本上都有房有車有閑,雖生活在小城市,卻可以享受和大城市差不多的公共服務;如無太大的想法,他們基本上都可以過上比較舒適安全的家庭生活。大城市白領階層和小鎮青年的兩種生活畫面,構成了中國城鎮化的兩個不同層面。
“小鎮青年”的置業觀較為從容
非常值得關注的是,在大城市發展趨于飽和的情況下,中小城市甚至一些小城鎮的發展空間卻越來越大。于是,一個頗有特色的“小鎮青年”階層開始出現,其置業觀表現出和城市白領不盡一致的邏輯。“小鎮青年” 階層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一是在大城市奮斗過一段時間(無論是讀書還是工作),積累了一定資本,卻并未在大城市立足的職業青年;二是家庭條件比較好,成功進城定居的農村青年。當前的城市化率已到60%左右,已有相當部分農村人口是通過城市化的方式來實現市民化的。客觀而言,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有一技之長的年輕人,只要愿意回到家鄉的中小城市,一般都可以有相對穩定而體面的工作。毫無疑問,他們是城市化進程的最大受益者。一方面,因其有穩定而體面的工作,可以享受當地較好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亦有一定的消費能力過中產生活。另一方面,他們雖然市民化了,卻因為離老家比較近而少了進城的包袱。他們的父母不用跟隨他們進城,少了不少的養老負擔;甚至于,因父母在家有田有地,還可以支持其過上較高質量的城市生活。這些“小鎮青年”到大城市的距離也許只有一兩個小時的車程,接受大城市最新的信息和生活方式,幾乎沒什么障礙。同時,他們回農村老家的距離也只有一兩個小時的車程,這意味著他們并未完全脫離故土,亦可以過上較為完整的家庭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小鎮青年”的置業觀較為從容,更多考慮的是生活質量。
當前,城鄉融合時代已經到來,農村和農民獲得越來越多的城市化紅利。城鄉之間可以通過小城市和小城鎮有效勾連起來。具體而言,以地級市和縣城為代表的中小城市,逐漸縮小了市民與農民之間的差距。這些中小城市是城鄉關系的連接點,承擔著為農村提供公共服務的功能,是農村公共資源配置的中心。這催生了“小鎮青年”,亦催生了一種新的置業觀。一些在大城市上升無望的人,退而求其次可以在中小城市過上較好的生活;而一些農民經過接力式的半城市化方式,讓年輕人先進城,中老年人暫時留在農村,亦可以在中小城市安居樂業。這樣,青年置業觀和階層焦慮適當脫鉤,會顯得更為理性:置業服務于家庭發展,服務于生活質量的提升。
(作者為武漢大學社會學系研究員)
責編/周素麗 美編/史航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