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域協調發展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戰略決策,通過區域板塊間的協調發展,有助于縮小我國東西部發展差距、實現經濟互補共同繁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在取得成果的同時仍存在地區差別、區域發展分化等問題。因此,要結合新時代我國區域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應對策略,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 區域協調發展 “一帶一路”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區域協調發展對我國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結構歷經數次調整變革,逐漸形成東部、中部、東北、西部四大經濟發展板塊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四大板塊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區域經濟帶,利用這些區域經濟優勢帶動整個國家經濟發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目標。
自國家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以來,各地依托自身資源優勢,經濟實力得到快速發展。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近幾年發展速度超過東部地區,經濟總量差距在縮小的同時,也降低了省際間國民生產總值差距。從整個區域協調建設上看,中西部地區在鐵路、高速公路、橋梁建設上獲得大規模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比重進一步提升,特別是高鐵和高速公路的延伸,給中西部區域經濟帶來的拉動效應十分明顯,加快了中西部區域經濟增長。
通過新的三大經濟板塊,加速形成新經濟格局。如今,在原有四大經濟板塊基礎上,新的經濟引擎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這其中以“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新的經濟板塊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影響最大。其中,“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經濟協調作用除了給沿途省市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已經跨越國境成為拉動相關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加快了這些地區商品貿易往來流通,促進了區域消費,帶動了其他行業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結構板塊戰略核心在“雄安新區”,京津冀三地協調互動共同開發,以第三產業為經濟發展主力軍,重點發展服務業等高附加值產業,努力拓展新的服務項目和經濟增長點,爭取成為我國服務業發展創新中心,成為現代社會第三產業引領者。“長江經濟帶”具有東北、中部、西南三大區域板塊經濟集結地理優勢,通過發揮長江經濟帶建設作用,實現經濟與生態共贏的發展局面,有助于中西部改善自然生態和投資環境,縮小中西部地區與發達地區經濟差距。長江經濟帶地區經濟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人均GDP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地方財政收支預算幾乎占據全國近半份額,更突顯長江經濟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價值。
區域協調除了地域間協同發展之外,還體現縮小區域間經濟差距作用。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和西部大開發,使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投資環境和基礎設施得到極大加強改善,利用地域特色經濟特別是農業產品實現優勢互補,在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同時縮小城鄉差距。從近幾年我國經濟結構發展情況看,城鎮化、產業化發展吸引大量農業人口進入城市,新興城鎮人口比率上升,農村人口的流失并未降低農業收入,反而促進了剩余勞動力進入城市務工解放了勞動力,增加了農村人口收入。從2016年農村人口與城鎮人口收入增收上看,扣除各種價格因素,農業人口增收比率已經高于城鎮人口4.77個百分點,雖然實際收入上仍存在一定差距,但這種差距正逐漸縮小。
當前我國區域協調發展面臨的難題
不同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縮小不明顯,分化現象依然存在。我國不同經濟板塊有著明顯的分化特征,不同區域間人均GDP收支存在較大差異,北上廣深人均收入最高,甘肅、貴州、云南、西藏排名靠后,前后對比相差數倍。雖然近些年各地經濟都在穩步增長,特別是中西部傳統經濟欠發達地區增長速度超過發達地區,但與我國發達地區相比,實際差距并未明顯減小,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現象依然存在。我國區域板塊間發展速率各異,在經濟板塊中東北地區增長速度明顯落后其他地區,經濟發展南快北慢已成定局。這種現象一方面體現了投資者對東北地區興趣減弱,由此也影響到制造業、服務業、運輸業等一系列相關產業發展,經濟增長放緩。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是我國經濟最發達地區,2016年三大地區人口占全國總數的23.66%,而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39.33%。從對比中可看出,我國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依然存在一定的經濟分化差距。
城鄉發展差距依然存在。城鄉間的差異有著諸多可比性,隨著城鎮化發展和鄉村經濟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區域間城鄉差異也在發生改變。從全國區域來看,中部地區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8.52%),西部地區重慶、內蒙高于平均水平外,西部其他各省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大多沒有達到平均水平及格線,這體現了我國區域間城鄉發展仍存在差異。區域間經濟差異也反映到區域居民可支配收入上,由于各區域居民原始收入存在明顯差距,即便落后地區經濟增速更快,但由于總體基數上存在巨大差距,導致東部地區居民收入仍遠高于其他地區,這種收入支配差距隨著經濟發展有進一步加大趨勢。
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策略
區域協調發展是新時代我國戰略發展的重要任務,我們要以協同發展為建設核心,通過制定創新策略才能有效解決區域協調發展中的困境。
制定符合現實發展的區域協調發展有效機制。政府制定完善的區域協調發展有效機制,有助于協調各區域間經濟利益共同發展的戰略實施。在制定規劃上要適當向中西部、東北欠發達地區傾斜,要在這些地區做好基礎項目投資,加強教育和培訓工作,從基建項目上促進當地各項事業快速發展。對不適合市場公平運作的規則要進行革新優化,形成全國一體有序的市場體系。加大工礦等國企產業升級換代步伐,以新產業新技術替代落后產業發展,對財政、稅收、金融政策依據地域發展及時進行調整改革,同時要利用這些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優勢,加大對新能源、交通、電力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投資建設環境,為資本技術投入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
加快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各項規劃的落實。各地區要以“一帶一路”倡議為發展契機,加強與周邊省市和毗鄰國家經貿技術交流,加快向外向性產業結構轉化,將地方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提高資源效率,增強產業競爭力。振興東北經濟需要從改革創新上探尋出路,要改變傳統落后發展思路,以創新機制體制進行改革,對人才流失、投資不足等問題深入探討制定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深化合作擴大開放力度,推動東北原有老工業企業換代升級,增加市場競爭力。我國中部地區要發揮地緣優勢作用,積極發揮樞紐物流優勢,加快現代物流和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從而為現代化制造業、服務業創造更好的條件,利用區域優勢更好的融入到區域協調發展中。加快京津冀、長江經濟龍頭區域建設,以高起點規劃發揮這些發達地區地緣、科技、設施優勢,發揮產業升級示范效應,在協同內地經濟發展同時放眼世界,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品牌,迎接更高層次國際合作和競爭,打造具有國際標準和中國特色的經濟戰略新格局。
建設城市群協調區域經濟發展。要大力發展東部、中西部地區城市群建設,形成城市群輻射帶,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同時,加強城市間協同發展進程,形成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實力的城市群,并由此帶動城鄉建設,增加地區勞動力收入。在積累經濟效益同時,以經濟投入推動基礎設施和環境保護工作,實現產業與環境建設并舉,有效構建現代城市發展格局,形成更多城市經濟輻射源,帶動周邊小城鎮建設發展。
(作者為呼和浩特民族學院經濟系講師)
【參考文獻】
①孫久文:《論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發展與創新》,《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4期。
②高國力:《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大問題研究》,《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
責編/高驪 謝帥(見習)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