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至2日,由中共中央宣傳部、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世界銀行主辦的改革開放與中國扶貧國際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11個國際組織和51個國家的政界人士、智庫學者、企業領袖以及其他各方代表400余人參加論壇。
本次論壇的主題是“國際減貧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圍繞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取得的減貧成就、中國推動減貧脫貧中國理念轉化為國際共識、減貧國際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議題,與會嘉賓進行了深入探討。
“本次論壇提供了一個回顧過去40年經驗和成就,并討論如何在此基礎上迎接當前和未來挑戰的機會。”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向本次論壇發來賀信指出:“我對中國在促進可持續發展諸多方面取得的進展表示歡迎,中國的經驗是寶貴的財富。我看到中國正堅定地致力于同其他發展中國家開展合作,我支持中國繼續發揮領導作用。”
“中國不僅有減貧的決心,更重要的是有將之落實的行動與舉措”
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一直是全球減貧事業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40年前,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同時也開啟了人類歷史上最為波瀾壯闊的減貧進程。40年來,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了7.4億,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的70%以上,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了94.4%。
“這種成就史上罕見。”世界銀行行長金墉說,“我們回顧這一進程非常必要,這可以幫助中國更好地進行改革,幫助其他國家借鑒中國成功經驗。”
金墉認為,中國之所以能夠成功,兩方面原因非常重要:一是通過改革開放大規模提高了經濟增長率,二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政府持之以恒的減貧努力。“中國的減貧是以扶貧開發為主題的,這是非常重要的經驗。”
“40年前,中國的經濟體量還不如荷蘭大。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在40年里實現了經濟發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減貧成就,這是難以想象的。”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阿奇姆·施泰納說。
阿奇姆·施泰納認為,中國采取了發展與減貧并重的戰略。“中國不但增加人民平均收入,實現脫貧,還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的水平,為人民提供更好的社會保障,防止返貧。中國領導人說,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脫貧致富一個不能落下。這是非常重要的承諾,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新開發銀行行長卡馬特表示,中國推出“最后一公里”連接計劃,使得道路等基礎設施能連通最偏遠山區。這些經驗正在世界范圍內推廣。中國的移動支付平臺為更多老百姓,尤其是農村百姓提供了發展機遇,讓他們有機會實現自主脫貧。“中國非常重視教育,注重對人力資源的培養。中國不僅有減貧的決心,更重要的是有將之落實的行動與舉措。”
“中國的扶貧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取得了令世界贊嘆的成就”
論壇舉辦前,與會外賓受邀赴廣東深圳,貴州貴陽、畢節,寧夏永寧,河南蘭考等地考察,親身感受到中國改革開放和脫貧攻堅的巨大成就。
最令烏茲別克斯坦戰略發展中心主任阿克馬爾·布爾漢諾夫感到震撼的是中國的保障性住房政策和就業促進政策。“烏茲別克斯坦應該向中國學習,例如為低收入家庭提供保障性住房。中國幾億人脫離了貧困、過上了好日子,這個成就了不起!”
“中國的目標是確保到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這比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目標提前了10年。”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總裁吉爾伯特·洪博說,中國減貧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很大一個原因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對農業持續不斷地投入,這也充分表明中國領導人的智慧和遠見卓識。
“在深圳,我走訪了一家創新產業園。當我置身先進并充滿活力的園區,難以想象深圳40年前的樣子。中國在40年里創造了奇跡。”阿克馬爾認為,中國人富有創新精神,敢闖敢干,加上政府努力創造優良的營商環境,在40年里的發展成就讓人民享受到現代化發展帶來的福祉。
來自塞內加爾勞動、社會對話、職業組織和與國家機構聯系部的阿馬杜·卡納爾·迪奧普,對中國在扶貧過程中充分調動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合作的機制印象深刻:“這是一種很好的合作范式,值得學習。減貧需要通力合作,集思廣益。”
加納農業部司長詹姆斯·夸梅·阿亞力克一直想去開發微信的公司看看,這次有機會走訪了騰訊總部。“在深圳特區回顧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我的感觸更多。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全面的,取得的成就是豐富的。”他認為,中國政府持之以恒地重視扶貧工作,制定了詳細的扶貧規劃和目標,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動扶貧工作的開展,這是加納等國需要學習和借鑒的。
來自喀麥隆的恩克洛·佛伊了解了蘭考縣的扶貧工作后認為,在扶貧問題上,中國政府、企業不只是提供資金,而是調動多方共同參與、共同建設,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開發式扶貧同保障性扶貧相統籌,“中國的扶貧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取得了令世界贊嘆的成就”。
“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國家書寫中國這樣的成功故事”
中國是全球減貧合作的積極倡導者。一方面,中國的減貧得益于同國際組織的密切合作;另一方面,中國也在為其他國家的減貧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認為,在物質生活如此豐富的21世紀,全球各地仍有許多人生活在貧困中。某些國家試圖建造圍墻來阻擋來自貧困地區的移民,但只要發展不平衡問題存在,再高再厚的墻也起不到作用。保護主義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國際社會必須攜手合作、集思廣益,共同應對貧困問題的挑戰”。
印度進出口銀行主管總經理普拉哈拉坦·利耶爾對本報記者表示,40年來,中國在扶貧領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一大原因是中國始終對扶貧工作有著清晰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去推動落實。他表示,面對世界貧困問題,我們需要攜手合作。印度愿同中國加強在扶貧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比如通過世界銀行、亞投行等多邊金融機構,加強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合作,努力為實現發展、消除貧困做出努力。
亞投行行長金立群認為,過去40年里,世界銀行、亞洲發展銀行等多邊機構在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很多國家從這些多邊機構提供的支持中受益匪淺。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也越來越多地回饋國際社會。一個國家自身的努力和國際合作緊密結合,就能取得更好更快的效果。“我也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國家書寫中國這樣的成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