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判斷,黨的十九大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圍繞建設什么樣的網絡、怎樣建設網絡這一基本問題,明確提出堅定文化自信首先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從而正式提出了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的建設問題。
這一重大論斷充分揭示了網絡時代的治理和新時代網絡治理體系建設的重要性。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提高網絡綜合治理能力,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等多主體參與,經濟、法律、技術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綜合治網格局。進一步明確了我國網絡綜合治理的模式,對網絡綜合治理提出了新要求,為網絡綜合治理指明了發展道路。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的建構,是正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信息化規律特點,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部署;是凈化網絡空間,形成良好網上輿論氛圍,建設清朗健康網絡生態的有力舉措;是完善網絡風險綜合治理,維護公民安全尤其是隱私和信息安全,確保社會和諧穩定的有效路徑。
新時代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的內在特征
一是整體性。網絡時代總體結構的異質性客觀上要求應從整體上觀察、研究和分析網絡元素的事物特征和結構差異,從而全面把握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的各個要素和環節,增強體系構建頂層設計的系統性,通過整體設計和有效整合,構建起全方位、立體化、虛實融合的網絡綜合治理大格局。
二是關聯性。網絡綜合治理工程本身的系統性和復雜性,使得發現和揭示其構成要素之間的相關性成為預測、分析、研判和構建網絡綜治體系的關鍵所在,也就是擺脫狹隘封閉的思維定勢,掙脫單一網絡空間、主體、手段和方式的傳統局限,從而整體考慮、統籌兼顧網絡中不同主體的身份階層、態度價值、思維觀念和話語習慣。
三是公共性。公共性是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的本質屬性,因為網絡治理本身就是一個公共問題,而網絡空間也已成為極為重要的一個公共空間和領域。改革開放后公共權力的分散化和社會權力的擴大化,使人們對于存在于網絡空間中的多元文化、法治思維和公共理性更加迫切需求。網絡公共性的實現,不僅有利于社會各階層及時自由地表達利益訴求,也有利于有效監測網絡環境、設置傳播議題和引導社會輿論。
四是綜合性。具體表現為方法上的綜合性,即需要運用多學科交叉和多視閾融合的方法對網絡問題進行理性解析、理論闡釋、輿情研判和輿論引導;工具上的綜合性,即需要創新運用實證性數據和可視化方法來揭示和模擬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的構建與實現過程,實現抽象理論具體化、邏輯推理形象化,增加網絡空間思想文化、意識形態的感染力、說服力和認同度;主體上的綜合性,即需要政府、市場和社會多元主體協同推進,通過權責分擔、職能分工和成果共享,合作構建網絡綜合治理體系。
新時代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的要素構成
內容管理體系是關鍵核心。在網絡空間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主動權,就必須堅持“內容為王”,始終將內容管理放在首位。首先,積極保護合理合法的網絡版權主張和訴求,鼓勵內容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公共產品不斷創造創新,在網絡空間中大力弘揚主旋律和正能量;其次,嚴格規范網絡登載、出版和播出行為,對違法違規的堅決予以處罰和懲治,從嚴從緊限制處于法律法規模糊地帶的陰暗和負面內容;再次,敏銳捕捉網絡思潮的風向,及時準確研判意識形態的發展趨勢和輿論態勢,不斷增強網絡治理政策制定和調整的預判性、科學性與合理性;最后,直面新時代條件下網絡實踐中出現的新挑戰,緊盯互聯網業態發展的新動向,注重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健全和完善網絡管理的法制體系。
行政管理體系是重要保障。網絡空間的互聯平權與瞬息萬變,與傳統行政管理體系注重層級劃分、權力等級、條款分割、決策遲緩等固有特點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和沖突。因此,必須遵循網絡實踐的發展特點與內在規律,加快構建更加專業化、體系化和效率化的新型網絡行政管理體系。首先,健全管理體系。目前,國家對網絡管理行政體系的頂層設計已經成型,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牽頭管總,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代表國務院具體履行網絡監管職能,省級層面基本已對應成立相應機構,市、縣層面應加快建立和完善專門的網信部門和網信隊伍,確保早日形成上下對口的全國網絡管理“一張網”。其次,明確職責分工。著力解決網絡案件政出多門、責任不清、推諉扯皮的管理弊病,加快建立管理、協調、鑒定、執法等執行機構多方參與、協同合作的常態化機制,通過更加扁平化的行政管理體系設計,不斷提高決策和處置效率。再次,完善監督機制。各級網絡管理部門實施網絡監管必須堅持依法行政、于法有據、于理應當,通過開展有效監督防止行政不作為和亂作為,杜絕管理的隨意性和獨斷性。
社會自治體系是前提基礎。社會自治是指在正式的制度和規則之外,人們同意或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治理安排,網絡綜合治理領域的社會自治主要包括企業自我規制、行業協會自律、社會團體參與和網民公開監督。單純的行政監管必然會使網絡行業失去發展活力,網絡環境的清朗有序離不開網絡自治力量發揮主導作用,其主要體現為:主體的社會化,即強調依靠社會力量開展網絡自治;方式的軟性化,即主張在強制性的法律法規之外加強思想道德、職業道德、管理規范、仲裁調解等規章制度的建設;內容的服務化,即實施網絡自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目標的平衡化,即維護行業穩定、凈化網絡環境,同時也要增強行業發展活力。
加快構建政府、市場和社會協同合作的現代化網絡綜合治理機制
網絡綜合治理具有高度的復雜性、綜合性與關聯性,僅憑政府、市場和社會任何一方都難以實現有效應對,因此必須三方共同參與、協同合作,構建主體多元、手段多樣、協調有力、務實管用的現代化網絡綜合治理機制。
一是全面提升政府的網絡空間管理能力。政府處于網絡產品的流通環節和下游位置,是網絡產品走向社會公眾前的最后一道關口。各級政府部門應主動順應經濟社會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發展趨勢,重點夯實網絡安全等基礎性法律法規,加快完善社交網絡等融合創新領域的行業管理規章制度,密織法律法規和行規制度“兩張網”。同時,以傳統監管治理模式變革為切入點,推進監管治理手段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構建現代化監管治理大平臺,打通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監管數據流通渠道,促進監管數據無縫實時流動,完善業務協同聯動機制,提高運行監測、態勢感知、應急響應、在線處置等功能。
二是切實強化企業的網絡治理關口責任。企業是網絡產品的主要供給者,處于網絡產品生產和銷售的上游環節,擔負著網絡治理第一責任人的重要角色。首先,建立健全身份認證等業務管理制度,構建管理運行和安全風控機制,確保平臺在制度保障下合規、安全、有效運行。其次,結合網絡平臺具有的全天候運行、動態變化、影響迅速等特點,配備與其用戶規模相適應的管理資源,不斷提升平臺業務實施治理能力,構建用戶動態管理機制,加強業務實時監督,完善用戶日志管理,提高業務事中阻斷和事后溯源能力。再次,著力加強制度、技術、人員等全方位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切實提升平臺在復雜網絡訪問下的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入侵監測等安全防護措施,完善網絡、主機、系統、平臺等各個對象安全保障措施,構建數據全鏈條信息安全防護機制。
三是不斷完善社會的網絡領域監督機制。以各類網絡平臺為載體,及時補充和完善群眾舉報等社會監督平臺功能,推進其與網監部門互聯互通,完善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協同執法機制,提高對網絡造謠等違法犯罪行為的在線監督、舉報和查處能力,進一步構建適應網絡行為特征、暢通無阻的網絡監督渠道。將媒體監督作為社會監督的重要力量,鼓勵和支持其對網絡平臺造謠生事等行為進行揭露報道,通過擴大事件影響和深挖事件幕后本質,倒逼事件問題加速解決、監督企業誠信經營。
四是加快提高網民的網絡行為自律意識。消除“網絡空間就是法外之地”的錯誤觀念,加強網絡空間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的教育和學習,使網民自覺抵制網絡空間謠言等違法犯罪活動,自覺做遵紀守法好公民。加快提高公民網絡素養,多措并舉推進網絡誠信體系建設,弘揚不跟風、不盲從的網絡精神,支持公民敢于發聲、善于發聲、巧于發聲,增強其對網絡行為的鑒別和判斷能力。大力弘揚時代主旋律,主動傳播、彰顯和點贊正能量,使其充滿網絡空間,真正成為網絡的立身之本和推動社會和諧進步的強大動力。
五是提高手段集成能力與綜合施策效能。增強經濟制裁能力,加強對違法企業的懲治力度,將處罰力度與企業經營收入規模、銀行信貸、企業信用等要素掛鉤,提高違法成本;增強法律保障能力,加快建設網絡空間運行法律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使網絡空間行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增強技術支撐能力,適應時空觀變化、網絡化運行、社會化協同對行政執法帶來的新挑戰,加快構建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綜合治理監管大平臺建設,強化與社會網絡大平臺的互聯互通,不斷提升網絡綜合治理技術保障能力。
【本文作者分別為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編:李 懿 / 趙博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