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是強國之魂,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所積累的寶貴財富。青年是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強盛的主要力量,良好的藝術教育能夠不斷豐富他們的知識結構、健全他們的審美心理、提高他們的道德情操。高校藝術教育要體現中國精神、弘揚中國精神、充實中國精神,從而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中國精神 藝術教育 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中國精神,就是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中國精神展現了中國社會的基本價值認同和道德倫理觀念,更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任何國家想要走在世界前列,就必須具備全體人民為之奮斗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國家的靈魂和凝聚力。
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考驗中形成了自強、自信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中華文明是中國精神的源頭。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孕育了華夏子孫團結奮斗、友愛善良、自強不息等民族品格,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終極歸屬感和榮譽感,唯有具備了這些品質,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和偉大復興。
良好的藝術教育能夠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健全學生的審美心理、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
藝術教育就是憑借藝術的方式,針對受教育者開展的、以不斷培養其美學意識、提升其人格修養為目的教育活動。藝術教育的目的不局限于簡單的傳授常識、理論、技能等,也不局限于引導學生對藝術進行品鑒和欣賞,而是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創新思維以及藝術創造能力,從而創造出符合時代需求和人們喜愛的積極向上的藝術精品。
藝術教育涵蓋了兩種內涵。從狹義的角度而言,為培養藝術從業者或者愛好藝術的人而開展的藝術理論以及實踐操作的教學工作稱之為藝術教育;從廣義上來說,藝術教育的關鍵是美育,也就是讓受教育者了解美、懂得美,能夠運用藝術的手段締造出美的事物,其最本質的目標就是讓受教育者全面發展。
通過良好的藝術教育能夠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健全學生的審美心理、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藝術教育展現出其獨有的教育價值,利用“外教于行,內教于心”的教育形式把主流價值理念傳遞給受教育者。怎樣更有效地開展相關教育工作,培養人們尤其是青年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其具備正確的審美意識,進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需要我國高等教育工作者對藝術教育的新內涵進行深入的分析。
藝術教育要體現中國精神、弘揚中國精神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國家發展、社會安定、百姓福祉息息相關,青年處于積累知識和經驗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對他們進行教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藝術創作要體現中國精神。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中華民族曾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引領了世界發展的潮流。漫長的歷史歲月孕育了崇德向善、開放包容、以和為貴的民族品格和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氣質。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深入,一些外來負面思潮在不斷侵蝕著中國的傳統文化,甚至在個別文藝工作者身上出現了“崇洋媚外”的思想,使得創作理念發生了偏離,甚至出現了一些違背中華民族精神內涵的不良作品,影響著青年人的價值觀。中華民族正處在實現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需要我們不斷傳承弘揚自強不息、勇敢自信的民族精神,為祖國繁榮昌盛注入精神動力。藝術教育是美育的一種,在藝術教育中融入系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不但可以培養青年的創新能力,還可以增強民族認同感。在藝術創作的教學中,要體現我國德育的理念,以我國先進文化作為藝術教育的指導思想。教師應立足于當代的文化藝術需求,在引導學生具備創新能力的同時,更要在作品中展現時代精神、彰顯自強自信的民族精神。
藝術教育要弘揚中國精神。人文教育就是依托豐富的文化體系、崇高的道德價值、一代代傳承的文化精粹以及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悟來培養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僅是儲備知識的過程,更是洗滌心靈、改善行為模式的過程。藝術教育是人文學科中的一種,承擔著培養人們高尚道德情操以及豐富內心世界的使命,其產生的精神力量能夠使人在任何困難和挫折面前勇于開拓,積極進取,為崇高理想不斷奮斗。新時代,我國藝術發展應更加貼近于社會、貼近于生活。從近幾年的文學、音樂、電影、電視劇來看,弘揚中國精神已成為主旋律,人們也從中感受到“國強則民強,國富則民富,國家昌盛則民族昌盛”的歷史規律。高校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使其成為兼具政治素質、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知識的人才。高校要把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目標與中國精神的培養緊密結合起來,把中國精神的弘揚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緊密結合起來,通過藝術教育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和實干精神,使其成為符合新時代需求的人才。
藝術傳承要充實中國精神
當前,中國正處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時期,高校要把中華民族最優秀的作品、最深厚的內涵與高校藝術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培養青年浩然正氣、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的精神品質。
中國傳統文化歷經代代相傳,流傳下來的思想精華中包含著中華民族面對各種問題、迎接各類挑戰的經驗和寶貴財富。古人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成就個人美好品德修養,青年也可以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促成良好品德的養成、綜合素質的提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寶貴財富,是我們必須繼承的偉大精神力量,也是中華民族一直長盛不衰的關鍵所在,和中華民族復興的精神支柱。高校可以通過課堂教育、藝術作品欣賞以及豐富多彩的課外藝術活動等方式,讓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融入到藝術教育中;鼓勵青年參加傳統文化知識的宣傳和推廣活動,營造學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氛圍,使青年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培養青年通過歷史觀和科學觀相結合的方式來看待我國的傳統文化,吸取其中的精華,在傳承的基礎之上進行創新發展,讓青年在學習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重視傳統文化、熱愛傳統文化,讓青年從骨子里植入民族精神,讓傳統文化在藝術教育中真正扎根校園。
在科技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思想的指導下,高等教育包括高校藝術教育都有了新的發展目標和要求。在藝術教育中融入中國精神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高校要承擔起新的時代重任,要有向上的政治意識、向下的人民情懷,要培養符合時代的要求、符合國家需要的人才,要通過藝術教育讓青年明是非、知榮辱、辨善惡、分美丑,才能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重任。
(作者為湖北民族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李敏義:《創業教育與創新型人才培養》,《教育》,2007年第1期。
②馬育秀:《中國精神:實現中國夢的動力源泉和重要體現——〈中國精神教育讀本〉評介》,《精神教育》,2015年第7期。
③凌春迎:《加強新時期大學生的藝術教育》,《閩江學院學報》,2016年第3期。
④鄒廣文:《中國精神:民族性與時代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5年第2期。
⑤金民卿:《文化全球化與中國大眾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⑥王海華:《高校藝術教育的理論誤區與思考》,《藝術百家》,2015年第5期。
責編/王妍卓 牛牧瑤(見習)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