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群慧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所謂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具有現代性的經濟系統,具體體現在經濟體系的增長動力、要素結構、運行機制、系統環境、發展目標五個方面。它以創新作為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它具有高端要素集聚和現代產業主導的特征,它具有高效配置資源的成熟的市場化體制機制,它必須具有動態開放特征,它追求實現高質量經濟發展目標,保證國家經濟具有競爭力和可持續性、包容性的發展。
新的經濟發展階段需要新的經濟體系支撐。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換,需要改造現有的經濟體系,使之盡快發育成為現代化經濟體系。
所謂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具有現代性的經濟系統,具體體現在經濟體系的增長動力、要素結構、運行機制、系統環境、發展目標五個方面。從經濟的增長動力看,它以創新作為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從經濟體系要素結構看,它具有高端要素集聚和現代產業主導的特征,而且其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各個生產要素以及各個產業、區域、城鄉子系統呈現結構協調性;從體系的運行機制看,它具有高效配置資源的成熟的市場化體制機制,體系內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具有活力,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科學有度;從系統環境看,它面臨的是全方位開放的、高度不確定性的國際化環境,這要求經濟系統必須具有動態開放特征,從而對環境具有很好的適應性;從發展目標看,它追求實現高質量經濟發展目標,保證國家經濟具有競爭力和可持續性、包容性的發展。
充分認識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在看到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必須認識到中國經濟發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一是區域經濟增長不平衡,一些區域發展不充分。由于經濟梯度發展戰略,以及各個區域資源稟賦、發展基礎差異等原因,中國經濟在不同地區發展極不平衡,總體上呈現出東部、中部和西部逐步降低的梯度差距。例如,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在不同地區發展極不平衡,總體上呈現出東部、中部和西部逐步降低的梯度差距。到2015年,上海、北京、天津已經步入到后工業化階段,其他大部分東部省份處于工業化后期,而大部分中西部省份基本還處于工業化中期。
二是產業發展的結構不平衡,創新能力和高端產業發展不充分。由于長期的低成本出口導向經濟發展戰略主導,中國自主創新能力還有待提升,這造成我國產業結構高端化水平不夠。一方面,鋼鐵、石化、建材等行業的低水平產能過剩問題突出,存在大量的“僵尸企業”;另一方面,高端產業發展不夠和產業價值鏈高端環節占有不足,關鍵裝備、核心零部件和基礎軟件等嚴重依賴進口和外資企業。
三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展不平衡,高質量實體經濟供給不充分。這主要體現在近年來經濟出現“脫實向虛”趨勢,制造業總體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產品檔次偏低,標準水平和可靠性不高,高品質、個性化、高復雜性、高附加值的產品供給不足,缺乏世界知名品牌。
四是經濟增長速度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不平衡,綠色經濟發展不充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客觀上給資源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環境污染問題比較突出,資源約束日趨緊張。雖然我國一直倡導實施環境友好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但客觀上資源環境還是難以承受如此快速的大國經濟快速增長,環境污染問題比較突出,資源約束日趨緊張。為了解決工業化帶來的環境資源問題,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是必然選擇。綠色經濟的本質是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強調從社會及其生態條件出發,將環保技術、清潔生產工藝等眾多有益于環境的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是一種環境可承受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國在綠色經濟發展方面,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產業規模,都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五是城鄉發展不平衡,社會民生領域發展不充分。這表現在城鄉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脫貧攻堅任務艱巨,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
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
十九大報告指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是要貫徹這一新的發展理念。
第一,現代化經濟體系,一定是一個具有創新力的體系,通過創新適應科技發展趨勢,促進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確保現代產業在經濟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努力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強國、智慧社會,無疑是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是相一致的。
第二,現代化的經濟體系,一定是一個協調平衡的經濟體系,這既包括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也包括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協調各區域生產要素配置,促進生產要素跨區域的有效流動,化解資源配置在地區間不平衡、不協調的結構性矛盾,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區域布局的基本內容。十九大報告在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部分中,首先強調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另外,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保護發展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地區崛起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有效推進,資源要素在各區域配置更為合理,區域要素供給質量不斷提升,現代化經濟體系區域布局將加速形成。
第三,現代化經濟體系,一定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體系。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把增進人民福祉,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又把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作為發展的根本動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然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方面建設的主體是人民,也就是建設依靠人民。另一方面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的是增加人民福祉,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前提
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表現在產權制度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另一方面表現在有效的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還沒有形成。因此,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重點是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
一是完善產權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在此制度基礎上,完善產權制度就是要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其產權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并接受監督管理的基本產權管理格局。也就是說,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基本產權制度更加完善,就要保護社會組織、公民的合法財產不受侵害,保證各類性質的不同產權在市場交易中的平等權利。這要求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權契約關系和信用關系要更加完善,確保社會正常的信用秩序。具體而言,在國有經濟內部,擁有開放的產權結構,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非國有資本能夠參與國有資本置換。個體私營經濟轉型升級、提高素質,國有資本和各類非國有資本相互滲透和融合,形成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混合產權的經濟格局。規范的產權市場是實現企業存量資產流動的必要條件。它對淘汰落后企業和產業,即時實現產業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的調整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須有一套完整的企業兼并、破產的制度,包括資產的清算與評估、資產的轉讓、人員的安排等等。只有這樣,才能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才能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走向成熟和完善。
二是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現代市場體系形成,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不僅需要擁有發達的商品市場,還需要完善的生產要素市場,形成市場化的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擁有完善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實現商品和各種要素在全國范圍的自由流動和充分競爭。經過多年的改革,我國商品市場已逐步完善,相對于一般商品市場,我國要素市場改革還相對比較滯后,甚至有人認為是嚴重滯后。事實上,中國目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均是要素市場化滯后的外在表現,如收入差距過大、城鄉差距大、中小企業融資難、教育公平問題、科技成果轉化不夠等現象。目前我國要素市場化改革滯后,不僅是外在的市場交易形式的壁壘,更主要的是市場主體的權屬的多元二元結構。這種二元結構不僅表現在城鄉二元要素結構,還表現在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存在的二元要素結構。
以提高實體經濟供給質量為著力點
中國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實體經濟大國,但是,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大而不強”問題突出,雖然具有龐大的實體經濟供給數量,但供給質量不高,無法滿足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需要,存在實體經濟結構不平衡問題。這包括作為實體經濟核心的制造業的供需結構失衡,作為實體經濟主體的工業與服務業之間結構失衡,以及整體實體經濟發展與金融房地產業發展的結構失衡。因此,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當務之急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實體經濟供給質量,形成實體經濟與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第一,從產品、企業和產業三方面入手,圍繞提高制造業供給體系質量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制造業供需結構失衡。在產品層面,以提高制造產品附加值和提升制造產品質量為基本目標,以激發企業家精神與培育現代工匠精神為著力點,全面加強技術創新和全面質量管理,提高制造產品的供給質量。在企業層面,以提高企業素質和培育世界一流企業為目標,積極有效處置“僵尸企業”、降低制造企業成本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企業創新發展環境,培育世界一流企業。政府要積極建立有利于各類企業創新發展、公平競爭的發展體制機制,努力創造公平競爭環境、促進各類所有制的大中小企業共同發展。在產業層面,以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和促進制造業產業結構高級化為目標,提高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服務化水平,建設現代制造業體系。
第二,形成工業和服務業良性互動、融合共生的關系,化解產業結構失衡,構建創新驅動、效率導向的現代產業體系。首先,應更加重視產業的運行效率、運營質量和經濟效益,更加重視培育工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互相促進的公平競爭環境,不應該只是追求統計意義上工業和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其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是形成符合融合化、信息化、國際化大趨勢的新的現代產業體系,而這種產業新體系的構建無疑是要依賴創新驅動戰略的。最后,深入推進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生產性服務業改革開放,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升中國實體經濟質量、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在“虛實分離”的常態中堅持“實體經濟決定論”,從體制機制上化解“虛實結構失衡”,加快建設實體經濟與現代金融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從體制機制上深化改革,徹底打破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巨大收益反差的“脫實向虛”的自增強機制,破除金融業高收益對實體經濟高端要素的“虹吸效應”與房地產價格泡沫對實體經濟創新的“破壞效應”,著手建立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健康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