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物對外交流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促進中外人文交流的“動車組”。伴隨中華民族的復興征程,煥發古老絲綢之路的勃勃生機,“一帶一路”文物國際合作正當其勢、大有可為。
【關鍵詞】“一帶一路” 文物保護 國際合作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2018年是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的五周年。五年來,“一帶一路”宛如一條神奇紐帶,讓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變得絢麗多彩,從意大利羅馬到匈牙利布達佩斯,從沙特阿拉伯塞林港到肯尼亞曼達島,中國和“一帶一路”參與國文物國際合作正在進入各方參與、多贏發展的快速軌道。2018年4月,習近平主席以湖北省博物館為“國家客廳”,會晤印度莫迪總理,敲編鐘、看樂舞、賞文物,并把中國文博創意產品作為國禮贈送,再次成就了文物主場外交佳話。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歷史交往密切、傳統友誼深厚。立足新時代,奮力新作為,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關于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和加強文物保護利用系列重要論述精神,共襄“一帶一路”文物交流合作,不斷煥發古代絲綢之路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這是新時代文物工作的重大使命。
“一帶一路”倡議為新時代文物國際合作提供歷史性機遇
古老絲綢之路貫穿歐亞大陸,連接東西文明,見證了沿線各國的發展與進步,見證了人類文明的交流與互鑒。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體現了中國將自身發展同世界發展相統一的全球視野、世界胸懷和大國擔當,喚起了沿線國家的歷史記憶,是對古代絲綢之路的傳承和提升。而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人文基礎。習近平主席明確強調,“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繼承和發揚絲綢之路精神,把我國發展同沿線國家發展結合起來,把中國夢同沿線各國人民的夢想結合起來,賦予古代絲綢之路以全新的時代內涵”;“真正要建成‘一帶一路’,必須在沿線國家民眾中形成一個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建立多層次人文合作機制,搭建更多合作平臺,開辟更多合作渠道”;“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向更高水平、更廣空間邁進”。總而言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破解全球發展難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既開辟了我國參與和引領全球開放合作的新境界,也為新時代文物國際合作賦予了新使命、提供了新機遇。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植根于絲綢之路的歷史土壤,具有源遠流長的人文基礎??v觀人類文明進程,古絲綢之路以其連接文明形態之多、跨越歷史時期之長而著稱于世。千百年來,綿延萬里的古絲綢之路見證了陸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的盛況,也見證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數”的繁華。駝背運載的,不僅有絲綢和茶葉,還有文化和精神。航??缭降模恢故锹吠镜倪b遠,還有心靈的距離。從中國陜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鎏金銅蠶”到斯里蘭卡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布施錫蘭山佛寺碑”,從中國海域打撈的宋代沉船“南海一號”到印尼海域發現的唐代沉船“黑石號”,從中國刺桐港到埃及亞歷山大港……這些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既是實證絲路輝煌的“活化石”,更是傳承友好交往的“催化劑”,積淀了歷久彌新的絲路精神,搭建了解彼此、走進彼此的文化通道,可以跨越時空、穿越國度,與不同的文明形態、不同的社會制度對話,可以成為世界認知中國、讀懂中國、交往中國的重要窗口。“一帶一路”建設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一帶一路”延伸之處,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躍之地。古代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書寫了人類發展進步的新篇章。豐厚的文明底蘊、契合的民心相通,為“一帶一路”倡議在沿線國家相向而行、漸次開花,提供了無可替代的文化沃土和社會根基,在增信釋疑、擴大共識、促進合作、推動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助推作用。
“一帶一路”文物國際合作取得豐碩成果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五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從倡議走向實踐、從愿景變為行動,各領域進展和成果超出預期。攜手推進“一帶一路”文物國際合作成為中外人文交流的新亮點,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涉外文物合作保護工程和聯合考古項目成為文化領域“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早期收獲,中國逐步向國際文化遺產領域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轉變。
首腦外交日趨活躍。文物外交的獨特魅力日益受到世界各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的高度重視,文物博物館場所已經成為開展外事活動的“金色名片”。五年來,習近平主席對擘畫“一帶一路”人文交流作指示、致賀信10余次,出席文物國際合作活動和考察絲綢之路文化遺產20余次,向世界推介中華文化、展示文化自信。2013年習近平主席為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的“魯本斯、凡·戴克與佛蘭德斯畫派—列支敦士登王室珍藏展”致賀信,列支敦士登國家元首亞當二世公爵為展覽題詞;2014年與法國時任總統奧朗德為在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開幕的“漢風—中國漢代文物展”題寫序言并共同擔任監護人,為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名館·名家·名作—紀念中法建交50周年特展”題寫序言;2015年在古城西安迎接印度莫迪總理,參觀大慈恩寺、同登大雁塔;2016年與沙特阿拉伯薩勒曼國王見證簽署文化遺產領域交流合作諒解備忘錄,與秘魯時任總統庫琴斯基參觀華夏瑰寶秘魯行文物展,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聚首世界文化遺產西湖之畔;2017年與沙特阿拉伯薩勒曼國王出席“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閉幕式,與緬甸時任總統吳廷覺見證簽署關于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化財產協定,與美國特朗普總統參觀故宮博物院,文化遺產圖片展閃亮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2018年與法國馬克龍總統見證簽署關于文化遺產領域合作協議。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加強文化遺產合作,一再寫入“一帶一路”建設的政策文件和國事訪問成果清單。
合作領域不斷拓展。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中國首個跨國合作、成功申遺的標志性成果。“一帶一路”文物交流合作機制建設穩中有進,中國與尼日利亞、瑞士、塞浦路斯、柬埔寨、緬甸簽署關于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化財產雙邊協定,與沙特、希臘、印尼、緬甸、塞爾維亞、法國、英國簽署促進文化遺產領域交流合作諒解備忘錄,促成一批中國流失海外文物回歸。中國與意大利、約旦的世界文化遺產互結友好關系;中國文物保護專家團隊應邀參與緬甸妙烏古城申遺工作;中國文博創意產品精彩亮相德國法蘭克福世界展覽會。
文物展覽精彩紛呈。文物進出境展覽是豐富文化外交、活躍人文交流的“金名片”,是推動文明對話、促進民心相通的“解碼器”。2013年以來中國文物出境展覽累計250多個、文物入境展覽130多個,展出地域實現突破,策展模式有所創新,社會反響超出預期。服務國家外交大局,舉辦紀念中國與法國建交50 周年、中國與坦桑尼亞建交50 周年、中國與馬來西亞建交40 周年、中國與拉脫維亞建交25周年、中國與斯里蘭卡建交60周年文物展覽;“文物帶你看中國”數字展示系統實現30個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全覆蓋,逐步取得國外博物館落地突破。打造絲綢之路文化展覽品牌,赴拉脫維亞、立陶宛舉辦絲綢之路瑰寶展,赴坦桑尼亞、德國、意大利、斯里蘭卡舉辦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展,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在香港聯合舉辦“綿亙萬里:世界遺產絲綢之路”。推出赴中東歐國家“華夏文明洲際行”活動,“華夏瑰寶展”系列基本覆蓋東歐地區。俄羅斯、意大利、波蘭、捷克、柬埔寨、阿富汗等“一帶一路”參與國來華舉辦各類文物珍寶展,讓中國人民不出國門就能領略異域風情、增進相互了解。
人員交往更加密切。“一帶一路”參與國文化遺產領域高層互訪日益頻繁,人員交流更加深入,“朋友圈”不斷擴大,雙向開展文物保護、聯合考古、學術研究、參訪講學、研討研修、策展創意,輪流舉辦文化遺產論壇,交流工作、分享經驗、探討合作。舉辦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論壇、“一帶一路”文化遺產保護交流合作論壇和國際博物館合作學術研討會、“海上絲綢之路:研究 保護 合作”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辦中國—東盟文博考古人才培訓班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水下考古培訓班,出席沙特考古論壇,在交流中拉近了人民心與心的距離。以中國—中東歐國家“16+1”合作機制為基礎,舉辦首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遺產論壇;落實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首次領導人會議成果,舉辦“瀾湄流域國家文化遺產保護與推廣研討會”,發布《瀾湄流域國家文化遺產保護與推廣合作交流昆明倡議》;成立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加強區域性合作,深化國家間合作,促進館際交流。促成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與法國遠東學院、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法國水下考古中心簽署合作協議、開展實質合作。
國際責任不斷彰顯。中國援外文物合作保護工程和涉外聯合考古項目初具規模、初見成效,援外文物合作保護工程涉及“一帶一路”6國8個項目,聯合考古項目涉及12國15個項目,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完成援助柬埔寨吳哥古跡茶膠寺和蒙古科倫巴爾古塔合作修繕工程,推進烏茲別克斯坦希瓦古城和尼泊爾加德滿都九層神廟合作保護工程,啟動緬甸蒲甘佛塔合作搶險工程。中國為世界文化遺產吳哥古跡保護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成為柬埔寨柏威夏寺國際協調委員會聯合主席國,整合柬埔寨“兩地四處”(即暹粒省茶膠寺、王宮遺址、崩密列寺遺址和柏威夏省柏威夏寺)文化遺產合作保護工程。中國國家領導人無論是出國訪問還是會見外賓,多次提及涉外文物合作保護工程和聯合考古項目,文物國際合作被寫入雙邊文件并有效執行;2016年習近平主席在烏茲別克斯坦接見了中國考古和文物專家團隊,點贊其“為恢復絲綢之路歷史風貌作出了重要努力”。支持保護瀕危文化遺產國際行動,國家文物局主要負責人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參加了保護瀕危文化遺產阿布扎比國際會議,推動中國國家博物館成為我國首個國際文物避難所,向瀕危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基金捐款。
不斷拓展“一帶一路”文物國際合作新空間
“一帶一路”倡議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發展規律,符合各國人民利益,具有廣闊前景。“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人文交流是深化國家關系的“基礎設施”,是推進人民友好的“聚心工程”。文物對外交流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促進中外人文交流的“動車組”。伴隨中華民族的復興征程,煥發古老絲綢之路的勃勃生機,“一帶一路”文物國際合作正當其勢、大有可為。
做好戰略對接。“一帶一路”建設已經邁出堅實步伐,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80多個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引領,對接各國發展戰略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對接絲綢之路文物資源稟賦和文物保護規劃,對接人文交流行動計劃和文物保護利用合作協議,尊重彼此利益和重要關切,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為文物國際合作確定大方向和路線圖,為“一帶一路”參與國文物管理部門和文物保護機構交流合作帶來更多利好。要推動將文物國際合作整體納入中國國際發展合作體系,完善中國對外文物交流合作多部門協調、各地區聯動的長效機制。
搭建對話平臺。注重發揮上合組織、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中國—東盟、中國—中東歐、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等多邊合作機制,創新文物國際合作溝通協調聯絡機制,推動將文物國際合作納入“一帶一路”參與國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搭建更多合作平臺,開辟更多合作渠道,共享更多合作成果。依托絲綢之路(敦煌)文化遺產國際論壇、“一帶一路”文化遺產保護交流合作論壇和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遺產論壇、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把對話當作“黃金法則”用起來,把文化遺產論壇辦成跨國家跨區域對話協商和友好合作的創新典范。
加強合作保護。加強古代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合作是深入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質舉措。編制實施“一帶一路”文化遺產保護與交流合作專項規劃;結合“數字相關”國際科學計劃和“數字中國”建設戰略,推動開展“互聯網+‘一帶一路’文化遺產”專項行動。建立完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跨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聯動機制,加強絲綢之路南亞廊道跨國合作研究,舉辦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主題研討會、高級別論壇和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巡展。有序推進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工作,積極參加海上絲綢之路主題研究及概念性文件編纂工作,支持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遺城市聯盟發揮引領作用,不定期召開地區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研討會,構建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中國體系和國際架構。繼續為海上絲綢之路合作保護和跨國申遺作出建設性努力,與更多國際同行、文化遺產專家圍繞海上絲綢之路概念界定、遺產梳理、保護理念、申遺策略等主題,深化交流、凝聚共識,共享經驗、協同研究,為海上絲綢之路保護申遺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聚焦務實合作。促進與“一帶一路”參與國文物管理部門和文物保護機構加強多層次多領域多形式的交流合作,推動務實項目,擴大獲得感。緊扣重大活動、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展會和國家文化年、文化節,舉辦有影響有分量的文物領域人文交流系列活動。堅持有來有往,實施文物外展精品工程,打造文物外交品牌,引進一批高水平的來華文物展覽。依托中國海外文化陣地和海外機構,搭建多層次機制性文物國際合作新平臺,與國外文物機構共建合作傳播基地,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力影響力。以信息共享、智能應用、體驗服務和跨界創意為重點,建設“一帶一路”文化遺產智慧網絡長廊。推出一批中國文物保護理論成果和實踐案例,打造一批“一帶一路”文物對外交流合作品牌。共商共建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合作保護與跨國申遺協作機制,聯合打造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文化遺產旅游產品和文化遺產保護品牌。
協同國際行動。推動中國與更多“一帶一路”參與國簽署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化財產雙邊協定、文化遺產領域政府部門間合作諒解備忘錄,構建穩定多維的政府間文化遺產國際合作網絡。積極參與文化遺產領域全球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加強與文化遺產國際組織和“一帶一路”參與國的交流合作,參與文化遺產國際公約的制定與完善,支持武裝沖突地區瀕危文化遺產保護國際行動,共同防范打擊非法劫掠、盜竊、盜掘及走私文物行為。推動各方提升文物國際合作便利化程度,促進政策、規則、標準的聯通,多做行動派、實干家,推進涉外文物合作保護工程、聯合考古項目和人文交流項目有序實施、早見成效。要牢牢把握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這條主線,推動形成平等、包容、互惠、活躍的“一帶一路”文物國際合作向好態勢,展現古老絲綢之路的獨特魅力和時代風采,用文化遺產促進思想交流、文明對話、民心相通,精耕細作、久久為功,為保護人類共同文化遺產、更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有利條件,作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責編/肖晗題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