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信是推動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重要源動力。近代以來西方列強的入侵和封建專制的腐朽嚴重壓抑了中華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提出了進一步增強民族自信的時代訴求。這就要從構建每個公民的民族自信、構建五十六個民族的民族自信,到構建整個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進而實現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共同理想的高度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覺。
實現民族自信關鍵在主體
中華民族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具有共同的生活空間、共同的歷史傳統、共同的文化載體、共同的思想和心理素質的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獨特的發展歷程表明,這個民族是由五十六個民族構成的,在中華民族的基本元素中,包含著各民族的特殊性并由此鍛造出各個民族的普遍性。對中華民族的高度認同,是中國各民族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歷史傳承和經濟政治基礎,這就為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自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增強民族自信,既要從整個民族的共同發展做起,更要從作為民族基本構成單位的公民個人和各個民族開始,明確中華民族自信是由個體自信逐漸走向整體自信的發展過程。
從增強民族自信的角度出發,明確自信主體至關重要。民族是由人構成的,各民族的具體的人是民族自信的主體。一方面,人是自然的人,即人是“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另一方面,人是社會的人,人通過一定的社會關系才能存在,人的本質屬性在于社會性,任何人都具有社會規定性、歷史規定性和時代規定性,在階級社會中不可能存在游離于階級關系之外的“超人”。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的這一概括,是把握民族自信之主體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前提,它決定了民族自信的主體既是作為集合體的人民群眾,又是個體的社會公民。立足于中國的基本國情,構建民族自信的發展路徑,探究民族自信的生成規律,就要把公民個人、五十六個民族、中華民族三個概念有機地結合到一起,使這三者的自信意識、自信行為相互作用,互相促進,由無數個公民個人的自信匯集成包括漢民族在內的每個民族的自信,進而形成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
公民個人是民族自信的最基本單元
個人是構成政黨、階級、民族、國家等的基本細胞,公民個人也就成為全體人民的基本組成單元。在民族自信問題上,公民個體自信是人民群眾民族自信的組成部分,也是民族自信的基礎。今天的中華民族之所以要復興、能復興,而且一定會復興,就是因為個體在傳統家國情感的傳承下對中華民族自近代以來遭受民族危機的銘記和力圖擺脫這種屈辱歷史而抱有的國泰民安的期待,也是這個時代能夠賦予每個人實現夢想的個體責任和使命的必然表現。
公民個體自信就是個人在政治上認同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文化心理上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對國家、民族發展充滿信心,愿意為幸福生活、社會文明進步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而奮斗的理想、信念和精神狀態。公民個體民族自信有三個基本表現維度。一是表現為公民個人對國家的認同。公民個體作為生活在社會中的單個人,對自己屬于中華民族的一份子高度認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身份感到驕傲,在參與社會活動中能夠自覺遵守國家的法治和各種社會規范,能夠自覺維護國家利益。二是表現為公民個人濃厚的家國情懷。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家國情懷是個人在情感上和理智上對家和國的認同、維護及熱愛,從思想發源來看,個人對小家的血緣親情的愛升華為對故土家園和“天下”的愛,個人、家庭、社會和國家形成了良性的互動關系。三是表現為個人對現實狀況的滿意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信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果感到喜悅和欣慰,對自身家庭生活現狀滿意。四是體現為公民個人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積極參與。從公民個體民族自信的角度出發,每個人都盼望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每個中國人都堅守自己的崗位,為自身夢想而打拼,最終才能形成全體13億中國人民的中國夢。
構建公民個人的民族自信要靠教育,實現以家庭、學校和社會為載體的民族自信培育機制。其一,家庭教育是個人民族自信的最重要載體。民族自信的家庭教育要重視家教,發揮家長和家庭的作用,引導家庭成員把營造美好的家庭生活融入到愛黨、愛國、愛人民和愛中華民族的偉大事業中。要注重家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家訓、家規所營造的良好風氣,培養家庭成員樹立遵紀守法、艱苦樸素和自食其力的良好觀念。其二,學校教育是培養人形成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場所,也是培養民族自信的重要場所。學校教育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情懷、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傳遞愛的正能量,讓學生對未來充滿希望,樹立起民族自信。其三,良好的社會氛圍是培養民族自信最深厚的土壤,需要凈化社會風氣,弘揚公平正義,以優秀的作品感染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
人民群眾是民族自信的宏大主體
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是推動歷史前進和社會發展的階級、階層和社會團體,是絕大多數人的集合體。人民群眾是民族自信的宏大主體,從民族構成方面包括了五十六個民族的全體成員。人民群眾的民族自信是在黨的領導下,通過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而形成的堅定自信。道路自信是指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未來發展方向和美好前途的自信;理論自信是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和真理性的自信,這種理論對中華民族在未來發展中提供了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制度自信是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優越性的自信,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比資本主義制度更明顯的優越性。文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是中國人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產生的價值認同。
教育和引導人民群眾不斷增強民族自信,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武裝群眾,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動員群眾,引導人民群眾充分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產生、發展和演變的歷程,把握其蘊含的價值實質,不斷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知提升為自覺。實踐是教育和引導人民群眾不斷增強民族自信的最好教材。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成果;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為核心內容,提升全民族的道德素養和精神境界;要加強中國話語權建設,更好地維護國家利益和人民權益;要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因為黨的領導為增強民族自信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引,提供了堅定的理想目標支撐,提供了政治上組織上的根本保證,在全面從嚴治黨的進程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
(作者為沈陽理工大學思政部教授)
【參考文獻】
①《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
②郝立新:《新時代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軟實力》,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