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人才主要集中于知識分子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的人才無疑是多方面的,但最緊要的還是英才。何謂英才?就是杰出人才,主要是指創新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時,曾把“創新人才”單列一類,要求為其創造發揮作用的舞臺和環境。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是基于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和創新人才的極端重要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當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國際競爭新優勢也越來越體現在創新能力上。誰在創新上先行一步,誰就能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動權。雖然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強問題突出,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不強上,習近平總書記形象地將此稱之為我國這個經濟大塊頭的“阿喀琉斯之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是創新最關鍵的因素。我國要在科技創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須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
創新人才哪里來?主要集中于知識分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勇立潮頭、引領創新,是廣大知識分子應有的品格。”他希望廣大知識分子要增強創新意識,敢于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敢于搶占國內國際創新制高點。要把握創新特點,遵循創新規律,既奇思妙想、“無中生有”,努力追求原始創新,又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善于進行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既甘于“十年磨一劍”,開展戰略性創新攻關,又對接現實需求,及時開展應急性創新攻關;既尊重個人創造,發揮尖兵作用,又注重集體攻關,發揮合作優勢。要堅持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面向人民群眾新需求,讓創新成果更多更快造福社會、造福人民。
用才之基在儲才,儲才之要在育才
“用才之基在儲才,儲才之要在育才”,是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5月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就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提出的一個重要論斷,主要是出于這樣一個基本估計:同過去相比,我們黨內匯聚的各方面人才很集中、很龐大,但依然有大量人才在黨外。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國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口1.9億,其中黨外知識分子數量有8900多萬人,占知識分子總數的75%,而黨內知識分子僅占全國知識分子的四分之一。這一論斷雖然是就黨外人才問題講的,但實際上也是對我國整個人才隊伍建設提出的基本要求,用在如何聚才問題上也非常貼切。
用才之基在儲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要有人才儲備。但在人才儲備問題上,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是隊伍規模較大與高層次人才儲備不足同時并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科技隊伍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這是我們必須引以為豪的。但是,我們在科技隊伍上也面對著嚴峻挑戰,就是創新型科技人才結構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級科技大師缺乏,領軍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同生產和創新實踐脫節。”解決這一問題的基本思路,就是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機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注重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儲才之要在育才。“木有所養,則根本固而枝葉茂,棟梁之材成。”解決高層次創新人才不足的根本之策在于源源不斷地培養人才。只有把培養工作做扎實了,集聚高層次創新人才才能水到渠成,更多英才才能脫穎而出。當今世界,人才競爭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誰能培養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占據優勢。人才培養靠教育。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各類高等教育總規模穩居世界第一,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知識分子上升至1.2億人,我國已經從人口大國轉變成為人力資源大國,正在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但是也必須看到,無論是教育的規模還是質量都還有進一步改進的余地。培養青年人才是人才建設的基礎性工程。未來總是屬于年青人的。擁有一大批創新型青年人才,是國家創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發展希望之所在。“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廣大青年要成為人才,就要自覺加強學習,不斷增強本領。
營造信任、包容、激勵的用才氛圍
有了人才,就要使用。用好人才,是人才發揮作用、各盡其能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全社會積極營造鼓勵大膽創新、勇于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既要重視成功,更要寬容失敗,完善好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為人才發揮作用、施展才華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具體來說,主要是三個方面。
一是信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信任是做好人才工作特別是知識分子工作的前提。知識分子是生產力的開拓者、文化的創造者、知識的傳播者。在我國,人才問題的實質是知識分子問題,用好人才也必然體現在黨的知識分子政策上。習近平總書記講人才問題多是和知識分子問題一起講的,足見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解決對知識分子的信任問題,最根本的是把知識分子當作中國共產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2016年5月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讓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成為“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的新論斷,要解決的就是對知識分子的信任問題。實踐一再表明,一個政權的鞏固,很大程度上要靠團結知識分子;一個政權的丟失,也往往同失去知識分子的支持密切相關。改革開放以來,知識分子的政治地位、經濟地位、社會地位全面提升,普遍擁護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這是這些年來我國社會持續穩定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我們能夠做好知識分子工作的基本依據。
二是包容。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才特別是知識分子亦如此。為此就需要包容。所謂包容,概括地講就是多看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做到容人之異、容人之短、容人之失。知識分子喜歡獨立思考、具有批判精神,這是優點,不是缺點。知識分子有思想、有主見、有責任,愿意對一些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是優勢,而不是劣勢。因此,各級黨委和政府、各級領導干部要就工作和決策中的有關問題主動征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對來自知識分子的意見和批評,只要出發點是好的,就要熱忱歡迎,對的就積極采納。即使個別意見有偏差甚至是錯誤的,也要多一些包涵、多一些寬容,堅持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三是激勵。天道酬勤,人盡其能。為了加快形成一支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敢于承擔風險的創新人才隊伍,就要有激勵的措施和機制,激發他們的創新激情。首先是要為廣大知識分子工作學習創造更好條件,加快形成有利于知識分子干事創業的體制機制,遵循知識分子工作特點和規律,讓知識分子把更多精力集中于本職工作,心無旁騖地積極投身創新發展實踐,把自己的才華和能量充分釋放出來。其次是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激勵機制。當代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在生產中的貢獻明顯增加,分配要體現這個變化趨勢。為此就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包括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對創新人才的股權、期權、分紅激勵,激發廣大科技人員不斷增加知識積累,不斷強化創新意識,不斷提升創新能力,不斷攀登創新高峰。
(作者為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原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