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命脈,其傳承與發展問題一直是被關注的熱點。當前民族文化的傳播將傳統內核與現代媒介創新融合,呈現出異彩紛呈的繁榮景象,但需格外注意的是,對于民族精神的堅守是探索之路上不可放棄的重要準則。同時,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播需要重視青年群體,既要堅守,也要創新。
【關鍵詞】傳統文化 傳播之道 現代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之靈魂,是在歷史長河中積淀下的民族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繁衍壯大的精神滋養。在迅猛發展的科技手段的支持下,互聯網與新型媒體等現代傳播媒介日益興起,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播方式也發生著巨大轉變。過往流連于單一表達的民族文化,一改書面文本式的描述、口耳相傳式的傳播途徑、靜態直觀的展現形式,形成了全新的傳播方式,極大提升了文化傳播和接受效率。但在對文化的解讀上,新形式亦存在著不可忽視的隱患。得失種種,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以期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之路提供可資借鑒的材料。
將“傳統”與“現代”創新融合
關于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素來是沒有爭議的。在時間的滌蕩下,中華民族沉淀積累而成的民族經典文化一直在傳承中發展,歷久彌新。但是,時代的變化、審美的轉變都促使著文化延續方式的更新。當代社會,速食文化消費的崛起、文化經典傳播的守舊與局限一直是無法忽視的現象。如何在當今社會更有效地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是亟待關注并解決的重要課題。只有將傳統文化內核與現代傳播媒介創新結合,才能將民族文化的現代傳播落到實處。在這點上,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文化傳播者在各自的領域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嘗試。
傳統文化“現代式”的傳播趨勢始于對于文化經典的關注。近年來,傳統文化以創新的視角、現代的審美、符合時代要求的表達方式呈現出漸趨繁榮的傳播趨勢。以與普通民眾關系最為緊密的影視傳媒為例,電視文化類節目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料,結合當下民眾的精神訴求,一改真人秀節目的膚淺、媚俗,堅守文化之根本,逐漸興起并興盛,相繼產生了品味詩詞藝術之美的《中國詩詞大會》,探尋人生體悟、感受正能量的《朗讀者》等節目,口碑、收視都收獲滿滿。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文化創意產品則更是完美呈現了古代文化與現代產品的創新融合,其所設計的翠玉白菜傘、游龍鑰匙扣、三宮六院冰箱貼等文創產品,極大填補了普通老百姓與帝王后妃之間的鴻溝,深受喜愛,每年的銷售額超過10億元。除此之外,傳統文化相關自媒體公眾號的推廣、傳統文化與當代教育的融合,所呈現的成功案例更是不勝枚舉,如此種種,呈現出多種方式并存的文化繁榮景象。
民族文化的現代表達必須堅守文化之根
傳統文化需要現代表達,無數成功案例都再三證明,在現代化的媒介外衣之下,傳統文化的表達更貼近當代社會生活的需要。但不可忽視的是,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對現代表達的強調已演變為對于文化外衣的過度追求,流連于臉譜、刺繡、瓷器、昆曲等零散的符號。如果厚重的歷史變成無休止的穿越式戲說,如果經典被曲解成種種愛恨纏綿,那傳統文化終將在迎合式的消磨中失卻本有的光彩,無法在當代文化語境中持續生長。故而,對于民族精神內核的把握是探索之路上不可放棄的重要準則。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意蘊,不畏艱險、頑強抗爭的民族精神是其中最為閃耀的部分,古典名著《西游記》即是對此的極好闡釋。近年來對于文化經典《西游記》的現代性詮釋不乏佳作。2015年暑期上映的《大圣歸來》,被稱為國產動漫電影的“良心之作”,在業界以及觀眾群中具有著良好的口碑,它的成功不只是9.56億票房的數據,更是國產動畫電影制作人對于傳統文化深層解讀的有益展現。《大圣歸來》沒有當下諸多西游題材影片通常可見的惡搞、低趣味,延續了原著主旨,塑造并細化了失意英雄覺醒與抗爭的艱難歷程,如此飽滿的故事與鮮明的主旨,獲得了諸多的共鳴。可以說,這部影片完美地展現了現代傳播中對于民族文化之根本的堅守,是傳統文化現代傳播之成功典范。而在2018年春節,電影《西游記女兒國》以賀歲片呈現于觀眾面前。經典并非是不容創新,但切不可蔑視或顛覆。在電影里,且不說落胎泉、河神、國師等失敗且生硬的情節植入,即便是電影想極力展現的愛情戲份,也是蒼白無力、不知所云。整部影片主題并不明確,更多的則是借助特效,以插科打諢式的橋段吸引眼球。這種媚俗的迎合式審美,進一步削弱了原本就單薄的作品。可以說,這部電影非但沒有觸及西游故事的文化精髓,甚至連所謂的情感故事也沒有表達清晰,只是一個披著西游外衣的充斥著狗血劇情的現代特效片。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在傳播媒介需要考慮生存壓力的時候,這一現象更為明顯。
形式再過于吸引眼球也只是外衣,永遠無法替代內核。立意是傳統文化傳播歷程中最應關注的,只有將民族精神與文化特質視為傳播之本,方可多出精品,真正普及與傳承中國文化。
傳統文化的傳播要“年輕化”
有關于“年輕人與傳統文化”的論題并不新鮮。當代青年,多是“80后”“90后”,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他們的成長大多伴隨著西方文化的浸淫,最終表現為對傳統文化的漠視以及對西方文化尤其是歐美文化的推崇。最鮮明的表現則是,傳統民俗節日日漸式微,而如西方情人節、圣誕節等洋節卻多受追捧。當代青年喪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感知,猶如失去了民族成長之“源”,是極為可怕的事情。而如何在青年群體中傳播與普及民族文化,則是傳統文化現代傳播之路的重要關卡。
首先,傳統文化的傳播要順應年輕人的需要,創新載體。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泛濫的資訊一定程度上會造成當代青年選擇的困難。順應青年的文化消費訴求,創新傳播載體,是傳統文化“年輕化”的基礎。當代中國青年是網絡中的活躍力量,網絡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則成為其信息接受的重要渠道。針對此,傳統文化必須轉變思路,與時俱進,改變單一的傳播環境,充分利用移動終端,主動出擊,向青年群體輸入傳統文化。如可以針對青年群體,創辦傳統文化的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相關專題性文章。當然,亦可以考慮在音樂、影視等諸多年輕人喜愛的傳播媒介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將民族文化的傳播滲透于無形之中。
其次,傳統文化的傳播要深入校園,融入到素質教育中去。傳統文化教育從小學到大學,似乎一直在被強調,但一直沒能落到實處。以高校大學生群體為例,作為當代青年群體的中堅力量,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大多淪于口號式的吶喊。就實際情況而言,高校的傳統文化教育并無直接相關的課程,有的學校甚至連《大學語文》之類的基礎課程都不再開設。傳統文化教育在大學階段,無疑是缺失的。對此,應該有針對性地開設致力于傳播傳統思想、文學、藝術、民俗等內容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同時輔以相關社團活動、文化競賽等內容,切實將其融入到高校素質教育中去。
最后,要建立長效監督機制,確保傳統文化“年輕化”傳播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針對當前傳統文化現代傳播中存在的低俗趣味等情況,相關部門應建立相關工作小組,形成監督機制,確保以青年群體為接受對象的文化傳播能夠傳遞出正向、積極的價值觀。這也是傳統文化“年輕化”傳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傳統文化需要盡快形成完備的傳播與發展體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深入普及民族文化,而這一工作應該立足于對現代傳播媒介如互聯網、影視銀屏等的綜合利用之上。
(作者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靳義亭:《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責編/谷漩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