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兩大訴求,一是物質,此為生存的基礎,社會發展當首先追求于此;二是精神,人類有復雜的思維,有精神家園。精神如同肉體,亦有饑渴。解決肉體饑渴,人方能健康地活著;解決精神饑渴,人才能有價值地活著,社會才能健康地發展。中國人很早就悟透了兩者的關系,先賢將道德、禮義、榮辱,看作是精神追求的主軸。孔子說“富而好禮”,管子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司馬遷說“君子富,好行其德”,都是這個意思。改革開放以來,中華傳統禮儀由衰而興的變化,表明了古代賢哲所論完全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改革開放之初人們似乎沒有時間關注經濟之外的事情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民眾看到中國經濟與西方世界的巨大落差,加之民眾物質生活的匱乏,內心不免焦慮與失落。于是,“發展”成為舉國上下的共同目標,出國潮、下海潮、炒股潮等,到處人頭涌動,票子、車子、房子,牽動著萬戶千家。人們似乎沒有時間關注經濟之外的事情。中國是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但在眾人眼里,“禮”不過是維護封建秩序的工具,是地主、資產階級虛偽無比的“溫情脈脈的面紗”,虛頭巴腦,無補于事。
當時,海外的投資商、旅行者來華,擁擠無序的人流與臟亂的市容,給他們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印象。北京市政府修建的護城河,旨在為首都增添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可惜竣工不足一月,水面上即漂浮著丟棄的快餐盒、塑料袋與各種廢物,變成令人惡心的水上垃圾帶。各行各業,誰都認為自己是最忙的人。“時間就是金錢”,城內各汽車站,每逢車輛進站,車尚未停穩,大家便跟著車子往前跑,爭先恐后地往上擠,誰也不顧身邊是否有老人與兒童。在購票、購物場所,很少見到井然有序排隊的場景,由此引發爭吵乃至毆斗的現象。隨地吐痰,更是不少國人的痼疾。毋庸置疑,經濟貧窮若此,而要民眾講究禮儀,是不現實的。
踏入新世紀人們日漸關注“禮儀”
2000年,北京獲得2008年夏季奧運主辦權,舉國上下一片歡騰,因為這是一個“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的絕佳機會。中國人渴望了解世界,世界也對中國充滿好奇。但是,冷靜之余,人們開始思考:潮水般來華的運動員、記者、游客,將會看到一個怎樣的中國?中國將會給世界怎樣的觀感?大家開始談論以前諱莫如深的禮儀問題,記得有一篇文章評論說,如今我們所在的,是一個“失范的社會”“無序的社會”。禮是規范,失禮就是喪失了合理的規范,人的言行也就沒有了可以遵循的標準。禮是保障社會正常運行的合理的秩序,失禮就是失序,失序的社會必然亂象四起,給外界以負面的觀感。而這種負面的觀感,會直接影響到國家與民族的形象,進而影響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往,甚至影響到未來經濟的發展。
為此,有關部門開始著手解決禮儀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有兩個,一是隨地吐痰,二是上車不排隊。筆者當年從電視看到,有關部門以高價從海外進口裝有多臺攝像機的汽車,每天在街頭巡行,遇有隨地吐痰者,立即拍攝,然后停車,令其交納50元罰款。同時,為了整治車站亂象,有關方面動員退休工人到各汽車站點維持秩序。每當車輛進站,他們便吹著哨子,揮動著小紅旗,要求乘客排隊上車。
當時的社會風氣,北京作為國際大都市,包括禮儀在內,方方面面都要“與國際接軌”,處處都要以西方文化為楷模,與之取齊。職是之故,所有接待,以及賽場、會場活動,一律使用西方禮儀。在禮儀培訓的手冊中,有關方面編印的家庭禮儀手冊,介紹如何吃沙拉、如何喝湯、如何吃牛排等的西方餐飲禮儀,以便在外賓走訪市民家庭時之用。
傳統文化核心的“禮”受到社會重視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和政府適時推出“文化自信”與“民族自尊”的戰略思想,旗幟鮮明地提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土壤與源泉,并推出一系列重要舉措。如中央電視臺制作的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喚醒了民眾內心深處對傳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各地傳承家風家教、以及孝道文化的各類活動,有力地激活了長期蘊藉于民間的家國熱情。
古人云:“禮者,履也。”禮既有理論的維度,更有實踐、履行的特點,禮能否落實到生活層面,事關能否移風易俗、推動社會進步,至關重要。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全國黨代會、人代會上,黨和國家領導人開始向代表行鞠躬禮。黨政領導人在接見八路軍老戰士代表、教師代表、醫務工作者代表時,每每也鞠躬致敬,既表達了人民政府對人民的尊重,也傳達了政府倡導傳統禮儀的重要信息,因意義非同一般,受到海內外媒體熱評。由于中央率先垂范,如今全國各級黨政機構開會,主持人、發言者向臺下聽眾行鞠躬禮,已然成為表達恭敬心與自身修養不可或缺的禮節。這一風氣已經影響到民間。筆者多次參加民間舉辦或者官民合辦的文化活動,會務人員大多身穿民族服裝,恭行鞠躬、拱手等傳統禮儀,令人倍感親切。在內地與港臺聯合舉辦的活動中,彼此之間鞠躬、拱手行禮,尤覺濃濃親情在。
社會各界學習中華禮儀已經蔚然成風
近幾年,社會各界學習中華禮儀的呼聲日益升高,筆者接到的講授中華傳統禮儀的邀請,既有政府機關、高等學校,也不乏公司企業、民間團體。值得一提的是,許多曾經長期從事西式禮儀教學、開始轉而學習中華傳統禮儀的教師,越來越多。由于有中西的比較,他們對于中華禮儀的深刻內涵體會尤深,學習熱情也更高。中小學系統的教師,普遍希望通過傳統禮儀教育,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與民族情懷,成建制的中小學傳統禮儀培訓班此起彼伏,有不斷擴大之勢。
民眾自覺守禮的意識也普遍提高,隨地吐痰者不知不覺已大為減少;護城河干凈多了,水面上的垃圾明顯減少;車上禮讓老人的乘客多了起來。筆者兩鬢斑白,多次遇到讓座于我的乘客,感覺溫暖。至于排隊上車,時下除了地鐵,北京人乘汽車,不再像以前那樣蜂擁而上,樣子要比過去從容多了。在媒體上,民眾開始關注公眾人物的言談舉止是否得體,評論的水平也大為提高。如著名主持人董卿在采訪一位雙腿受傷、坐在輪椅上的民警小哥時,沒有如其他主持人那樣俯身“垂問”,而是單膝跪下,與之問答,十分感人,網民點贊說“展現出她高尚的情操和對英雄的無比尊重”。董卿在《開學第一課》欄目采訪96歲的翻譯家許淵沖先生時,3分鐘3次跪著與老人親切對話,她對嘉賓的尊重以及自謙敬人的良好教養,網上喝彩聲迭起,被譽為“跪出了最美的中華自豪”!
(作者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管子》,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