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雄安新區空間發展的三種形態探析

雄安新區在京津冀城市群發展中居于關鍵位置,其城市發展空間充裕。雄安新區城市空間構建應當堅持“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三位一體協同發展,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藍綠交織。從生產空間看,應當圍繞高新高端產業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和公共服務事業體系三個方面進行產業結構空間布展。從生活空間看,應當以原住民、疏解于此的北京人、國內外精英人群的安居樂業為核心,重點解決好原住民的就業、文化生活、消費等民生問題。從生態空間看,要統籌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實現三者的有機融合,致力打造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強化生態空間立體開發,建設山清水秀的美麗家園。

設立雄安新區是中央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雄安新區地處京津保腹地,發展空間充裕,具有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天然條件和區位優勢。雄安新區城市空間創建應當遵循全新的國土空間開發模式,即堅持“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協調發展、三位一體,達到“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的地位作用在經濟發展不同階段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工業化階段,生產空間主導并獲得長足發展;后工業化階段,生活和生態空間逐步占據主導地位。雄安新區建設應當把握后工業化時代的特點,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統籌城市空間布局與管理,實現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的互補互融、協調發展。

建構集約高效的雄安新區城市生產空間

雄安新區要想成為世界級的創新中心和高新產業中心,取得引領京津冀乃至全國發展的新增長極地位,關鍵是要自我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也就是說,不僅自身要打造成為創新驅動的中心,而且要成為北京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的集中承載地。為此,“既需要雄安新區資源稟賦和國家政策支持等硬件條件,又需要依托雄安新區社會歷史文化等軟件條件,以及歷史機遇的可遇不可求”。未來雄安新區城市生產空間應以高新高端產業、特色文化產業和公共服務產業為主,形成三大支柱支撐的城市產業空間格局。

堅持信息化與工業化相融合,發展高新高端技術產業,推動產業體系升級優化,構建集中高效的生產空間,打造高精尖經濟體系

通過高新技術革命構建新產業體系是實現區域迅速崛起的最佳路徑。當前,以移動網絡應用為先導、以現代信息技術智能產業深度應用為支撐的新技術革命蓬勃發展,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成為新產業革命的主要特征。從國際產業發展趨勢看,新能源成為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智能制造日益普及,新信息技術群滲透到生產和生活空間,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雄安新區要發展成為京津冀乃至中國北方的新增長極,必須走在新一輪高新技術革命前列,搶占全球產業鏈體系的有利位置。借助國家行政力量和有效市場調配,實現生產要素快速集聚與新產業體系快速成長,通過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帶動河北省產業結構升級,實現京津冀要素空間分布優化與更大范圍的包容性增長。實現以高新技術產業主導雄安新區平地起新城建設愿景,必須啟動創新驅動型產業發展規劃,著力打造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先導區。目前,河北與京津產業落差梯度過大,產業承接層次低,如第一產業集中在菜藍子、米袋子;第二產業集中在高耗能、低附加值類產業;第三產業集中在物流、旅游等。高新技術產業的承接缺乏產業、環境、政策的配套。雄安新區疏解北京高新技術產業,對于北京一方由于可能影響稅收等因而疏解動力不足。所以,制定合理的稅收分離政策,能夠更加確保提升北京的疏解動力。對于雄安新區一方而言,則應當積極創造承載高端高新技術產業的有利條件。

以文立城,以產興城,大力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著力打造“大文化”視野下京津冀文化產業前衛區、國家文化產業發展引領示范區

文化建設是雄安新區建設的基本內容,未來雄安將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創意中心。為此,要加強頂層設計,以文立城、以產興城。雄安新區文化產業要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高點定位,應當立足京津冀、著眼全中國、面向全世界。它不是對雄縣、安新、容城三縣傳統文化內涵用現代手段的提升,而是應當按照科技、生態、宜居等要求來構建全新的文化業態。雄安新區的文化建設應該堅持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科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文化產業與公共文化的相互滲透。公共文化中涉及產業的合理布局,產業文化也擔負著滿足公共文化需求的責任。應當加緊制定和實施《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努力把雄安新區打造成為京津冀文化產業的前衛區。雄安新區文化建設,既要保護傳承開發利用好已有的文化產業資源,又要大膽借鑒國內外新城文化產業建設發展的經驗。新區的規劃要把文化建設置于突出位置。其一,要對雄安新區歷史文脈、文化稟賦進行梳理、提煉和萃取,將既有的文化遺存、民俗文化、文化精神、生態文化作為新區發展的動力源和能量場,留住和傳承新區歷史文化記憶。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實現傳統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其二,要放眼世界,借鑒現代文化產業建設發展經驗,實現高新技術與文化產業的融合,增強新區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要把創新驅動、協調發展、開放先行的理念貫穿于文化產業建設全過程。尤其要注重發展數字創意產業和國際文化貿易。其三,要把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與地域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結合起來。如,不少學者提出了開發蘆葦文化產業的建議。葦編歷史悠久,素有“一寸蘆葦一寸金”的美譽。白洋淀的蘆葦年產量超過7萬噸,且皮薄、節長、韌性好,是葦編制品的上好材料。雄安新區的設立將提升白洋淀蘆葦畫的知名度,新城建設裝飾和旅游會增加蘆葦工藝品需求。此外,蘆葦還具有畜牧、藥用、園林等多方面的價值。如果運用高科技手段研發新產品、實現綜合利用,蘆葦必將成為雄安新區的一筆財富。

重點疏解首都部分非緊密性行政功能、事業單位和企業總部,堅持“輸血”與“造血”雙輪驅動,高標準建設公共服務體系

設立雄安新區的主要目的是疏解非首都功能,解決“大城市病”難題,探索人口密集地區資源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新路。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主要有四部分:一是一般性產業尤其是高耗能制造業。自2014年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以來,這方面的疏解工作已經取得很大成效。如北汽落戶滄州、大興生物醫藥園大部分遷往滄州產業園。二是專業性批發市場及區域性物流基地。2014年以來,已有390多家批發市場得到了疏解,效果比較顯著。三是一般性公共服務業如醫療、教育、衛生等。雖然這些也是重點疏解對象,但卻疏解進度緩慢,效果不明顯。四是首都部分行政機構、事業單位和企業總部。這部分的疏解工作是雄安新區成立后的工作重點。通過集中承接,對于治療“大城市病”能夠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因為這些非緊密性行政機構、事業單位和企業總部主要在北京城中心區,是交通擁堵、人口超載等“大城市病”的病灶區。教育、醫療等部門的承接,以及行政企事業單位的承接,可以極大地改善雄安新區的公共服務水平和公共管理能力,有助于構建高標準的公共服務體系。為此,要重點加強公共服務領域的社會政策對接,大力吸引人才,培育高端功能。要在調查研究疏解對象對公共服務新需求、新偏好的基礎上,推進公共服務體系供給側改革、建設與發展,一方面,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實現公共服務供給的靈活性和多元化,積極有效地引導非營利組織、私人企業等參與公共服務供給;另一方面,通過特許經營、稅收優惠、合同承包等創新市場化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提高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與效率。

建構宜居適度的雄安新區城市生活空間

雄安新區建設的一個主要目標是綠色生態宜居,達到水城融、藍綠匯、天人合。雄安新區不管承載著多少使命和功能,但首先是百姓生活的家園。有人提出要“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這對于雄安新區建設很有啟發。雄安新區要堅持以面向未來的姿態,求解新時代城市建設發展問題。基于此,雄安新區建設之初便提出了三條原則:“一是絕不搞土地財政;二是一定考慮百姓的長遠利益;三是絕不搞形象工程。”三條原則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具體展現。“絕不搞土地財政”就是改變過去地產主導的城市開發模式,因為它導致百姓生活成本增高。土地財政就是政府低價從百姓手中“拿地”,又通過招拍掛方式高價出讓給開發商,由此引發了深層的社會矛盾。“一定考慮百姓的長遠利益”就是要讓百姓成為新區建設的參與者、受益者,真正融入新區生活,分享新區發展成果。“絕不搞形象工程”旨在強調統籌規劃,尊重自然規律,建設優美的生活環境。三條原則與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統籌發展理念相一致。

關懷百姓生活,體察民情、解決民生、贏得民心,建構具有一定舒適度的生活空間,讓原住民、疏解于此的北京人和引進的國內外精英都能夠安居樂業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雄安新區一切工作的前提和歸宿。因此,雄安新區建設必須抓住抓好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安居與就業是雄安新區建設初期百姓最為關心的問題。雄安新區建設必須持續不斷地增加民生溫度,始終秉持執政為民理念,以全面把握民情民生民意為基礎,努力打造百姓安居樂業的理想生活空間。未來雄安大體由三類人群組成:原住民、疏解于此的北京人、引進的國內外精英。雄安新區建設中,為了吸引疏解于此的北京人和國內外精英,必然會出臺相應的政策保障他們的待遇等問題,所以,構建安居樂業的理想生活空間的難點是原住民。在雄安新區建設發展中必須不斷增強原住民的民生溫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產業轉型過程對于原住民就業的沖擊。雄縣、安新、容城擁有服裝、箱包、皮鞋制作、紙塑包裝、壓延制革、電線電纜等多種產業,從業人員眾多,是原住民的主要生活收入來源。為此,要充分考慮產業轉型對原住民就業的沖擊,這是原住民理想生活空間的根基。另一方面,要注重提升生活空間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豐富原住民生活空間的文化內涵。從目前看,鄉鎮原住民生活空間存在文化部門機構設置不完備、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少、利用率低、功利性強、形式單一等問題。為此,要結合新區文化產業構建,不斷豐富原住民文化生活。構建理想生活空間的基礎性問題就是解決好原住民的生活問題,而解決的關鍵是要把他們看作是新區發展的貢獻者和見證者,“讓他們在雄安新區建設中擁有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與認同感”,避免淪為邊緣人。雄安新區建設中群眾利益訴求主要表現為拆遷問題、安置問題、就業問題和生活成本增高問題。原住民理想生活空間的構建要與妥善解決這些問題緊密結合起來。

努力建設節水型城市,推行節水生活方式,實現水城共融

雄安新區選置除了地理方位的考慮,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白洋淀。水是城市生命的源泉,是人類生存所必需。雄安新區要打造成為綠色生態新城,白洋淀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是最為關鍵的因素。歷史上,白洋淀上游有九條河流注入,有“九河下梢”之稱。但是,目前白洋淀卻面臨水污染嚴重、水資源匱乏、地下水超采等重大問題。從白洋淀水域面積看,歷史最高為1000平方公里,現在僅為366平方公里。新中國成立以后,其上游修建了100多個水庫,使其蓄水銳減。從白洋淀水質狀況看,目前多為最差的劣質V類。由此,雄安新區建設應當把白洋淀水域治理放在首位。白洋淀雖然具有泄洪蓄洪、補給地下水等生態功能,但是無法擔當起生產生活用水的重任。也就是說,雄安新區必須堅持水資源的精細化管理,努力建設節水型城市,推行節水生活方式,如此才能實現水城共融。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組長徐匡迪院士認為,實現雄安新區生活空間的宜居,必須解決好四大難題:一是理水營城,也就是水的供應、消耗與排放問題;二是城鄉協同問題,如建設好田園城市、特色縣城和美麗鄉村,解決好淀中村、堤上村等問題;三是把科技創新融入城市,加強城市的智能化管理,達到歷經百年不落后;四是新城建設與白洋淀生態功能的同步修復,保持好華北之腎的生物多樣性。白洋淀的水安全是事關雄安新區生存發展的重大問題。為此,專家建議,要實現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原則,控制發展規劃和承載人口;堅持開源節流,科學調配,保障供水安全;實施納污紅線管理,控制點面排放源,保障水質安全;實施白洋淀全流域生態修復工程。

區域發展,交通先行,構建空鐵一體化交通網絡,實現城市居民交通出行方式的多樣化,提高生活空間的便利程度

雄安新區選址,交通便捷通暢是關鍵要素之一。雄安新區與京津距離相當,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結構,形成一小時世界級城市群通勤圈。雄安新區應當加強與北京新機場、天津大港等的協同,構建面向國際、輻射全國、服務區域的一體化交通網絡,為居民出行提供便捷的交通。構建快捷高效交通網絡,打造綠色交通體系,是雄安新區建設的7個重點任務之一。按照河北省軌道交通“十三五”規劃要求,將修建廊保、京石、廊香、廊涿、京唐等城際鐵路,屆時將形成“四縱四橫一環”的城際鐵路網。雄安新區要建設地下管廊式基礎設施,這是一種現代生活空間建構理念,是對生活空間結構的高效優化利用。城市的交通、水、電、煤氣等供應以及災害防護系統都將置于地下,高鐵、車站、市內交通等元素也會置于地下。人行500米就可以下到地下找到車站,交通四通八達。屆時,坐高鐵到北京只需41分鐘。徐匡迪院士指出:“雄安新區要建設21世紀地下管廊式的基礎設施,把城市交通、水電氣、城市災害防護系統等都放到地下,把地面讓給綠化和人的行走。”這意味著雄安新區的高鐵鐵路線、車站和大部分市內交通將要放到地下。按照2017年5月發布實施的《全國城市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十三五”規劃》的要求,在城市新區建設中,新建道路必須同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推行地下綜合管廊是構建立體化城市生活空間、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必然選擇。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長,雄安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剛在與百度集團舉行對接座談時指出,雄安新區建設要在信息化和智慧城市等融合發展方面實現突破,未來將實現以智能公共交通為主、無人駕駛私家車個性化出行為輔的出行方式,其旨趣在于把城市空間、路面歸還給人。目前,雄安新區市民服務中心項目加速,地下綜合管廊主體結構全面完工。雄安新區地下綜合管廊除自成系統外,還有一個與周邊城市對接問題需要妥善解決。

建構山清水秀的雄安新區城市生態空間

“綠色”是五大發展新理念之一,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原則和要求,雄安新區建設要貫穿生態文明理念,致力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創造一個生態文明的標桿和典范。中央規劃建設雄安新區的七項重點任務中,其一提出“建設綠色智慧新城”;其二提出“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雄安新區生態空間建設符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和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部署。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綠色富國、綠色惠民”“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十九大提出“實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等。這說明城市生態空間建設已經納入規范化、法治化的軌道。

統籌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建設,讓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建設發展全過程全方位,真正把雄安新區打造成為藍綠交織、山青水秀的綠色生態宜居新城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于雄安新區建設問題的一句話是“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規劃要求高起點、建設要求高標準,而良好的生態空間是高起點規劃和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的立足點和著力點。高起點規劃,應當堅持生態優先,“多規合一”。“多規合一”就是要對土地利用、濕地保護、環境保護、綜合交通等統籌考慮,降低城市建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高標準建設,就是要在城市的產業結構和布局中執行最嚴格的環境準入和排放標準。為此,有專家提議,在雄安新區推廣“雄縣地熱供暖模式”,實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粉塵的零排放,堅持中深層地熱與淺層地熱開發利用、城鄉地熱開發利用、地熱與其他清潔能源利用、地熱開發與保護四個“齊步走”。多數學者提出加強白洋淀生態功能的修復。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讓白洋淀的水活起來。有專家提議從上游做文章,開通拒馬河,從源頭上供應干凈的水;也有專家分析了引黃入冀補淀問題;還有專家提出對海水進行淡化處理的方案等。雄安新區的魅力就在白洋淀,應當把白洋淀生態功能恢復作為雄安新區建設的重中之重。中國生態文明與研究促進會執行副會長李慶瑞認為,雄安新區生態空間建設應當抓住抓好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建設規劃要體現生態文明的要求;二是實現生態環境管理的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三是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政績考核體系;四是營造全社會共建生態文明的氛圍;五是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足夠的人才保障。

提升生產空間、生活空間與生態空間的融合度,降低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對生態空間的侵擾,讓人們生活在水城共融之間

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總體原則是水城相融、藍綠互映的生態宜居城市。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妥善處理生產、生活與生態空間的融合問題,生產、生活空間簡約為一個字就是“城”,生態空間簡約為一個字就是“淀”,因此,優化“城”與“淀”的格局是問題的關鍵。對此,人們提出了多種解決方案,有的強調自然系統與社會系統相互滲透;有的認為城區建筑應扇面展開,利于防災、泄洪;有的提出以湖淀為核心,圈層結構、虛實相生。無論什么方案,都離不開“城”與“淀”的關系。白洋淀的特點在于它是一個天然濕地,水面與蘆葦交錯,淀中有村、淀中有堤,溝渠相通,水陸關系復雜。新區建設的基點是城鎮與鄉村的共生共榮和共同實現現代化。因此,集中的城區與分散的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應當是一個因地制宜的選擇。其實,生態空間的破壞力量源自于生產和生活空間,尤其是生產、生活污水、垃圾的排放等。實現水城共融,一方面是治理白洋淀生態系統,另一方面是生態空間的保護。這種保護最重要的是減少新城建設對生態空間帶來的破壞。基于此,應當建立雄安新區生態環境監控督導組織,嚴格防止雄安新區建設發展偏離生產、生活與生態空間共融互濟的軌道。為了確保雄安新區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從生產空間發展看,要制定產業入駐負面清單,嚴禁落后企業進駐;實施衛星城鎮規劃,建設一批特色小鎮;制定城鎮開發邊界,確保白洋淀的生態循環;依托進駐高校和研究機構,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從生活空間看,以水定城,做好生存發展人口規模評估;優先確保生態和生活用水;制定切實可行的污水處理、垃圾處理方案;實施煤改氣、煤改電,嚴防大氣污染;全域推廣公交車、電動出租車和軌道交通等。

堅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強化生態空間立體開發,建設天藍地綠、山清水秀的美麗家園

雄安新區地處京津保腹地,區位優勢明顯、生態環境優良、資源承載能力較強,擁有華北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開發程度較低,發展空間充裕,這些對于雄安新區生態空間建設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合理確定新區建設規模,完善生態功能……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組團集約緊湊發展的生態城市,實現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建設天藍地綠、山青水秀美麗家園”。《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提出的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理念,為雄安新區生態空間建設指明了方向。“生態先行”符合建設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生態新城的目標要求,“先行”突出了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流域同行”強調白洋淀與上游水系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生態治理要堅持系統觀點,上下游同步治理;力求進水要凈、引水要多、淀區要清、監管要嚴。“投資慎行”首先要有足夠的投資尤其是生態治理與保護的投資,投資要科學、合理,要充分考慮長遠利益。雄安新區建設必須劃定開發邊界和生態紅線,統籌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強化“華北之腎”白洋淀的生態修復功能,提高森林覆蓋率。要充分考慮白洋淀的生態水域和水網系統的藍色空間保護,積極構建陸域綠色空間,實現天藍地綠、水美人和。為此,2018年2月6日,雄安新區公布實施10萬畝苗景兼用林建設項目,占地約10萬畝,總造林約7.9萬畝。為了擴大綠地面積,應當強化生態空間立體開發,如推行屋頂綠化、墻體植被,對新建樓宇要求實施“樓頂綠化方案”,達到垂直綠化和立體綠化的效果。

總之,“國家大事”代表了雄安新區的責任,“千年大計”代表了雄安新區的使命。雄安新區的建設與發展必須始終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積極構建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和生態空間藍綠交織之三位一體的城市空間格局,充分發揮雄安新區的標桿示范功能、集中承載功能、協同發展功能和極核體系功能。從生產空間看,關鍵是打造能夠可持續發展的優勢產業,努力建設成為創新驅動中心和北京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的集中承載地,構建以高新高端產業、特色文化產業和公共服務產業為主的城市產業結構,形成三大支柱支撐的城市產業空間格局。從生活空間看,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雄安新區一切工作的前提和歸宿,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抓好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原住民、疏解于此的北京人和引進的國內外精英三類人群,抓牢安居與就業問題,夯實節水和交通兩大基礎工程。從生態空間看,堅持統籌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建設,讓生態文明理念貫穿生產和生活空間的構建,不斷提升生產空間、生活空間與生態空間的融合度,降低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對生態空間的侵擾,真正把雄安新區打造成為藍綠交織、山青水秀的綠色生態宜居新城。

【本文作者分別為河北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黨委書記,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6級研究生;本文系2017年保定市社科規劃課題“雄安新區與京津保協同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17191)、2018年河北大學研究生創新資助項目“雄安新區文脈傳承及文化空間創建研究”、2017年河北省決策咨詢研究重點課題“雄安新區空間發展戰略”(項目編號:2017-03)的成果之一】

責編:董惠敏 / 趙博藝

責任編輯:張盈盈
標簽: 新區   形態   發展   空間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