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宿旅游為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其正逢重大發展機遇,但也面臨法規和監管不到位、經營特色不明顯等挑戰和困難。未來發展民宿旅游,需制定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政府監管,形成經營特色,力求基礎設施便捷化,助力鄉村振興。
【關鍵詞】民宿旅游 鄉村振興 經營特色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民宿旅游既可成為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又能成為促進鄉村文明復興的有效方式,同時也讓我國廣大鄉村更具個性和特色。民宿旅游作為更好利用和享受鄉村特有的空氣好、生態佳等資源的新型旅游度假方式,適逢較好的發展時機。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民宿旅游發展也面臨一些挑戰,還存在不少困難,需采取有力舉措加以解決。
作為一個結合當地人文環境、自然景觀、生態資源,并提供住宿服務的旅游方式,民宿旅游對振興鄉村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一是可以讓生態、景觀、食宿等鄉村資源產生新的利用價值,為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可以促進鄉村文化、生態與經濟的和諧發展,實現對傳統古村落、古建筑的“活態”保護,實現文化傳承以及滿足個性化、體驗化的旅游市場需求。另外,民宿旅游還可以讓鄉村居民實現家門口創業,提高農民對鄉村文化的獲得感和自信心。
當前與民宿旅游有關的法規和監管仍待完善
國家層面法規制度沒有配套。民宿旅游近些年的蓬勃發展引人注目,同時也暴露出法規缺位特別是國家層面法律欠缺等問題,合法經營與有效監管等問題也隨之出現。2017年8月,原國家旅游局發布《旅游經營者處理投訴規范》《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首次為民宿行業建立行業標準,但仍算不上國家層面對民宿旅游業的法律規范。因而,今年“兩會”期間,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向全國政協十三屆第一次會議提交《關于促進民宿健康發展的提案》,提出國家應該出臺明確規定,對民宿進行法律界定,改變民宿當前“無法可依”的尷尬現狀,以此推動民宿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監管尚未完全到位。隨著我國民宿業近幾年的迅猛增長,各地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和標準,但相應的政府監管未能及時跟上。目前各地不少民宿實際處于灰色地帶經營,沒有營業執照,沒有消防許可證、特種行業許可證、衛生許可證等住宿業必備的證件。民宿的主要經營場所是居民閑置的住房,土地、物業性質多為宅基地、非建設用地等,但法理上卻要求其產權性質為商業或者經營性集體建設用地,物業性質不合法。另外,民宿屬于非標準住宿,不能像星級酒店那樣可以按標準去衡量和監督,因而,管理混亂、衛生欠佳、安全隱患、監控設施不全等負面行為時有發生。在具體執行準入機制、市場監管中,公安、消防、食品和衛生安全等部門方面也普遍感到操作困難,監管時有時無、時續時斷,使已出臺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法規難以有效執行。
民宿旅游經營者自身經營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其一,缺乏特色,服務粗放。許多民宿旅游經營者缺少特色意識,盲目復制模仿其他旅游項目,追求現代化、高檔享受,沒有把鄉土風味加以極致展現,進而形成自身的品牌。其結果造成經營方式的雷同,讓游客無法深刻體驗民宿旅游的樂趣。有些經營者把民宿等同于酒店旅館,也注重時尚化與高檔化,如在餐飲方面,一味崇尚美食、山珍海味,不注意開發地方特色菜、農家菜、鄉野菜等,未能使鄉村美食成為有特色的旅游吸引物;有些經營者則急于求成(錢),定價比肩高星級酒店;有些經營者沒有突出當地的生態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有的甚至忽視本地生態特點,造成環境污染破壞。此外,有的民宿經營者缺乏基本的服務素質,缺乏必要的業務培訓,服務粗放,對游客滿意度造成負面影響。
其二,民宿旅游地基礎設施滯后。一是交通設施不能滿足民宿旅游需要。比如,不少村莊道路改造沒有與“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有的道路兩旁亂堆亂放,宅間路不夠通暢;停車場、服務驛站、特色風景道、代步租賃服務、道路標識系統等旅游交通配套設施,不能滿足游客接待需要。二是環境衛生差距較大。鄉村的民宿旅游地廁所普遍存在量不足、質不高、布局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等突出現象。三是在一些鄉村,通訊仍舊不夠便捷。由于地理、空間等條件的限制,手機信號、漫游數據、寬帶、WIFI、微信等通訊手段的使用常常不暢,因之帶來旅居生活不便,甚至產生安全顧慮,導致許多鄉村民宿旅游地游客重游率降低,入住率下降,旅游收入減少。
發展民宿旅游振興鄉村的對策
制定健全法規,加強政府監管。首先,應該盡早開啟國家層面的民宿法律規范立法進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民宿要合法運營,有序發展,得先有法律規范。比如,什么樣的經營場所稱之為民宿,它與旅館、酒店究竟有什么不同?規范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運營標準和監管要求。其次,應在國家立法的基礎上按照法律精神與原則,由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牽頭,聯合公安、消防、環保、衛生、住建等部門推行獨立的監管標準與方法,協力解決民宿合法、有序經營問題。可以考慮從民宿屬于生活性服務業的實際情況出發,以獨立的監管方式、監管標準對民宿進行具體規范。再次,對民宿投資進行指導和監督。建議旅游管理部門一方面對目前的民宿市場進行清理整頓,另一方面及時制定民宿投資法規,對投資主體、投資行為、投資方式等加以規范,避免社會財富和資源的浪費。
培育鮮明的經營特色。就民宿經營者自身而言,要想站穩腳跟,大展宏圖,主要在于注重培育民宿的經營特色,形成品牌,使游客普遍感受民宿旅游確實別有格調和風味,物有所值。比如,重視民風民俗等鄉村文化的展現,升級鄉村旅游,構筑鄉村風情的串聯通道。民宿區別于其他旅游形式的一個特點是下馬賞花,而非走馬觀花。它可以通過鄉村文化主題小品、特色標識牌、特色文化展示等方式,形成融山水畫卷、田園風光、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于一體的民宿靚麗風景線,產生有別于住酒店的清新、純樸、回歸的另類體驗。它包括具有深厚人文色彩的田園、村舍、農業文化遺產等旅游門類,也包括具有旖旎自然風光的山川、河流、森林、濕地等旅游項目,加上臨水垂釣、農業勞作等各種休閑活動,使旅客在體驗與娛樂中達到放松心情、修身養性的效果。
基礎設施力求便捷化。民宿旅游的特有形象和特色魅力,還通過整個鄉村的交通、通訊、環境衛生等基本設施表現出來、展現開來,這是其令人舒適滿意的重要保障。以公共廁所和垃圾桶為例,需要滿足“數量充足、衛生方便”的最基本要求與功能需求,保證它們與餐位、停車場等即使旺季也能滿足游客需求,給人以良好印象,從而徹底扭轉民宿旅游給人留下的“臟亂差”的低端印象。再以交通為例,這關系鄉村旅游各個景點的暢通,決定著民宿的客流量。比如,停車場應該按集中和分散兩種方式進行配置,村莊主入口和游客接待中心附近區域應設置大型生態停車場(可供旅游大巴停放),村莊內可根據需要設置小型生態停車場,各類停車場的選址要合理,規模適中,與周邊環境協調。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是黨的十九大和今年“兩會”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宏偉規劃。對于缺乏種植糧食、果蔬優勢,或者不宜上馬工業、加工業,卻有旅游潛力、環境優美的鄉村,因地制宜發展民宿旅游無疑是個不錯的選擇。
(作者分別為福建師范大學旅游學院副教授;福州墨爾本理工職業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2017年度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福建省民宿聚落發展模式創新及管理機制改革研究”(項目編號:FJ2017B095)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王德剛:《旅游是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中國旅游報》, 2017年11月20日。
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責編/溫祖俊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