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減少過長工時可以通過多個方面提高勞動生產率,一方面工作時間減少帶來生理及心理放松,會減少工人身體或心理疲勞。另一方面會促進組織管理優化使得工作時間利用率提高,從而導致勞動生產率提高。
【關鍵詞】工作時間 勞動生產率 社會福利
【中圖分類號】D75 【文獻標識碼】A
2016年我國人均GDP為7778美元,處于世界中等收入水平。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總結發達國家的做法和經驗,深入研究工作時間與勞動生產率、社會福利的關系,可為改進我國工時利用、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社會福利提供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工作時長隨著生產率增長逐步下降
在1930年《我們子孫的經濟可能性》論文中,凱恩斯預測未來100年也即2030年時,生產率增長將會導致閑暇時間極大增長,每周工作時間會減少到15小時。雖然預測可能不會實現,但隨著勞動生產率提高,發達國家的工作時間已經逐步減少。
從同一國家看,工作時長也隨著生產率增長而逐步下降。以美國為例,自20世紀中葉以來生產率有了很大提高,工作時間有一定程度下降。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1947-1973年美國年平均生產率增長達到2.8%,在1973年下降到1.2%,之后生產率增長大約每十年上一個臺階,70-80年代約為1.2%-1.5%,90年代到2007年金融危機前從2.2%提高到2.6%,而金融危機后生產率增長又降低到1.2%的低水平。隨著生產率增長,工人實際小時工資也隨之提高,尤其是在1973年以前實際小時工資增長與生產率增長保持同步,實際小時工資從1964年的2.53美元上升到1973年的4.14美元,再到2007年17.4美元和2016年的21.56美元。隨著勞動生產率增長和實際小時工資上升,美國就業者的周工時也隨之下降。從1964年到1972年周工時從38.5小時下降到36.9小時,周工時平均每年下降約0.53%。從1973年到2007年周工時從36.9小時下降到33.8小時,周工時平均每年下降0.26%。
健全的社會福利制度能減少國民工作時間
社會福利制度差異也會對發達國家工作時間產生影響,健全的社會福利制度能減少國民工作時間。如美國和歐洲的工作時間和社會福利制度存在較大差異,2003年法國和德國的工作時間與美國工作時間之比約為0.7,其社會保障支出占GDP比重約13%,而美國社會保障支出只占GDP的4%。西歐國家政府提供了很多免費公共服務和保障,如免費醫療、大學教育和孩子照料,而對美國人單是醫療保障就是很重的負擔,美國人會因為擔心工作時間少而失去工作,由此工作時間更長。實際上美國是發達國家中唯一沒有全國法定帶薪休假政策的國家,而法國帶薪節假日為30天,德國24天,英國為28天,日本為10天,這也使美國工作周數更多。有研究發現,工作周數可以解釋美國和歐洲之間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工時差距。勞動生產率提高和社會福利制度完善都能促進工作時間減少,同時工作時間適當減少也能增加工人福利,有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
工時過長對健康、職業安全和家庭工作生活平衡都有不利影響
工作時間過長會帶來一系列不良影響,最顯而易見的是對工人安全和健康的不利影響。在多數研究中,周工作時間高于48小時屬于工時過長,從短期來看,工作時間過長會造成睡眠不足、疲勞等問題,進而會導致工傷或事故風險增加。一項通過對11萬個工作記錄的研究發現,周工作時長與工傷和職業病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周工時大于60小時的工人工傷和職業病風險增加23%。還有研究發現,經常性工作時間每周高于60小時或者高于50小時,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經常性每周工作時間過長也會導致工人職業壓力上升,工作滿意度下降以及患心理疾病的風險增加。此外,工時過長還會導致工人不健康的行為,如養成吸煙或不規律飲食習慣等,進而會增加患一些慢性病的概率。工時過長還會導致投入家庭時間減少,不僅會影響孩子照料質量,還會對夫妻婚姻關系造成負面影響,導致生活工作失去平衡。
工時過長對健康、職業安全和家庭工作生活平衡都有不利影響,減少過長工作時間不僅能夠緩解這些問題,增進個人和家庭福利,而且能在一定范圍內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過長工時可以通過多個方面提高勞動生產率,一方面工作時間減少帶來生理及心理放松,會減少工人身體或心理疲勞。另一方面會促進組織管理優化使得工作時間利用率提高,從而導致勞動生產率提高。從經濟學角度看,工作時間的邊際產出遞減,因此減少過長工作時間會提高邊際產出,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國際勞工組織在這方面進行了相關研究,發現在工作時間減少后,勞動利用效率雖然短期沒有提高,但在中期會明顯提高,個人自主化減少工時,這些方式有潛力能夠提高生產率,從而抵消最初短工時帶來的成本。
我國工作時間分布不平衡、工作時間利用率低
我國2.8億農民工中大部分人工作時間過長,根據2013年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流動人口周平均工作小時數為60小時,周工作時數超過60小時的比重高達40.55%,處于較為嚴重的“過勞”狀態。技能水平低、沒有勞動合同保護以及社會福利保障,農民工只能工作更長時間。為了緩解這些問題,必須要加強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提高其勞動生產率,還要加強勞動法律法規執法力度,打擊企業超長延長工時,將農民工工時控制在法定標準水平上。
相對經歷過泰勒管理時代的發達國家,我國工作時間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人力資源管理水平較低,工時利用率低和勞動生產率低。這種現象在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部分國有企業較為突出,有些單位迄今仍未建立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推進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部分國有企業的改革,包括法人治理結構完善,以及人力資源體制和機制改革,科學設置編制,構建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基礎設施。我國一部分發展良好的企業已經建立了現代化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促進了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大多企業也已建立了包括職位分析、職位評價、績效考核、薪酬管理等模塊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但從管理執行角度看,大部分中國企業還遠沒有達到制度化、規范化、專業化和職業化的要求,有制度無執行成為很多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真實寫照。因此,提高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水平,推動現代人力資源制度建設和管理實踐,提高工作時間利用率,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理應成為我國企業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和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戰略選擇,也是我們全面實現建設小康社會,“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出路。
(作者為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勞動人事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勞動人事學院博士研究生楊濤對此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①賴德勝:《2014中國勞動力市場發展報告:邁向高收入國家進程中的工作時間》,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
②蔡禾:《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2015年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5年。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