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澳大利亞:創新加持的工作效率

【摘要】澳大利亞人看似幸運、閑適的背后是開放體制、技術發明、管理制度等諸多領域的創新對勞動或工作效率的有力支撐。如果只看到澳大利亞人重視休閑和假期而不是盛行“加班”文化,從而忽視其在創新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及對工作效率的正面影響,就容易被刻板印象所誤導。

【關鍵詞】澳大利亞  勞動生產率  創新    【中圖分類號】C971    【文獻標識碼】A

截至2017年第3季度,澳大利亞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不間斷地實現了105個季度的正增長。按照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方為“衰退”的技術標準來評價,澳大利亞已經26年沒有經歷過衰退,上一次發生衰退時“冷戰”尚未結束。經濟發展的背后是人,是廣大的勞動者和他們的工作成效,以及支持他們取得這些成效的勞動力市場。澳大利亞近年來勞動力市場的表現即便是在發達國家中進行比較也可謂相當不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下簡稱“OECD”)2017年《OECD就業展望》指出,澳大利亞勞動適齡人口就業率(2017年第1季度為66%)明顯超過了OECD平均水平(61%),而失業率(5.8%)也比OECD平均水平(6.1%)更低。OECD還預測2018年澳大利亞就業率將有所提升,而失業率或將進一步下降至5.3%。即便是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澳大利亞失業率的上升也是很有限的。從近十年中相對穩定的就業率、失業率及勞動參與率來看,澳大利亞勞動力市場相當富有彈性,比較好地經受住了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和采礦業蕭條的沖擊。

創新是澳大利亞人工作效率的重要源泉

表現良好的勞動力市場與人們從一些廣為傳播的描述澳大利亞人工作狀態的書籍中得到的刻板印象并不一致。唐納德·霍恩在其所著的《澳大利亞人——幸運之邦的國民》一書中不無揶揄地指出,“一些人認為澳大利亞人很懶,其實他們并不懶,他們只是對工作不總是很認真罷了,休閑時他們干什么都賣力”。霍恩對澳大利亞人競爭力的主要擔憂是創新不足。他富有遠見地指出,未來全球范圍內的物質繁榮的基礎很可能在于敏于學習和理解的受教育的人民。但他擔心的是,聰明才智被視為并非澳大利亞的稟賦,除了有限的幾個傳統領域,澳大利亞不是一個有偉大發明或獨創性的國家,它只是憑借移民社會的方便一貫利用別人的創造發明而已,隨著技術革命發展到新的階段,澳大利亞可能會被甩在后面。霍恩關于澳大利亞創新不足的擔憂并未成為現實,實際上創新成了澳大利亞人工作效率的重要源泉。

促進工作效率的創新來源之一是多元包容的制度環境和文化氛圍。作為包容移民的社會,澳大利亞約30%的勞動者來自海外,且澳大利亞的亞裔公民超過210萬,占人口總數約10%,超過65萬人為華人。以“四小龍”“四小虎”以及中國大陸等為代表的亞洲經濟體的“勤勞革命”讓亞洲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澳大利亞的亞裔社會也把“勤勞革命”的效率與活力注入了當地。不僅如此,憑借語言和文化上的聯系,以亞裔社會為媒介,澳大利亞得以更好地搭乘亞洲高速增長的快車,這反過來又倒逼澳大利亞在礦產、農業等領域通過創新來跟上亞洲需求迅猛增長的節奏。澳大利亞工業部2014年發布《工業創新與競爭力計劃》,決定設立工業增長中心來提升競爭力和勞動生產率,該中心聚焦的五大板塊,就包括食物和農業、采礦設備及技術服務、醫療技術和藥物、先進制造業、油氣能源資源等。

創新還來源于受到良好教育和訓練有素的勞動者。澳大利亞勞動者受教育水平進展明顯且在全球名列前茅。2016年人口普查的新數據顯示,有近四分之一的澳大利亞人獲得了本科或以上學歷,1991年該數字僅為8%。學歷提升助推了高技能和高價值就業機會的出現。OECD發布的《2013技能展望》報告指出,澳大利亞擁有出色的復雜問題解決能力,排名全球第二,且超過了日本、德國、英國、美國和韓國。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澳大利亞人周薪中位數比沒有上述學歷者大約要高出72%。

澳大利亞人還通過發明創造上的創新來提升生產效率。霍恩所說的澳大利亞人對休閑假期的熱衷并沒有改變,但他們在工作時間通過發明創造的高效,超額彌補了休閑假期的“損失”。1856年,澳大利亞人詹姆斯·哈里森利用蒸汽壓縮系統制造出世界上首臺實用性的制冰機器,這不僅讓食品易于保存、降低了浪費,在醫藥、工業等方面的作用也提升了生產效率。1947年,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科學家們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人工降雨,這為農業抗旱作業提供了更高效的方式。聯合收割機、永續栽培技術等都是澳大利亞人的發明。當今這個信息社會不可或缺的移動互聯網,也相當程度上要歸功于上世紀90年代澳大利亞無線電天文學家約翰·奧沙利文在研究黑洞時無意發現的無線網絡技術。

基于合理分工的工作流程的創新也提升了澳大利亞人的工作效率。有人敘述的在澳大利亞經歷過的維修滲水沐浴房的事,頗有代表性。來維修的工人分三撥。第一撥來了兩人,負責用儀器反復測量滲水的位置和面積。第二撥來了一個人,用皮尺測量并計算物料。第三撥來了泥瓦工,帶來瓷磚與和好的水泥,不到一個小時就完成了維修并打掃干凈現場。維修以后,這間沐浴室再也沒有出現滲水。而對比了國內房屋漏水遭遇反復維修的事,就會發現道澳大利亞維修分幾撥人的做法看似低效率,實則效率并不低。分工帶來勞動效率的提升,現代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早有論述。一人從事扣針制作,一天可能一根也造不出。但在扣針廠里,將流程細化分為鉆眼、磨尖等18道工序,令專人分別負責其中1-2個工序,結果人均每日能生產4800根針。當然,分工的合理性也非常重要,這與因人設崗以致人浮于事截然不同。筆者在印度看當地土木作業,多次看見一個人在坑道里勞作而三四個人在坑外指揮的場面,這樣的分工不僅不能提高勞動效率,甚至還讓作業者莫衷一是,難以按時完工。

已經取得的成績并不意味著澳大利亞的勞動效率沒有改進的余地

澳大利亞財政部2017年8月的綜合經濟報告上發布了一篇名為《澳大利亞勞動生產率趨勢與結構性變化的影響》的研究報告。這篇報告指出,由于資源投資熱潮之后,礦業部門產量大幅增加,澳大利亞在2015-2016年的五年中,勞動生產率平均年增長率為1.8%,這一數值比過去十五年平均1.4%的年增長率或過去三十年平均1.6%的年增長率都要更高。但筆者認為,這一勞動生產率的改善不足以成為澳大利亞人自滿的理由。因為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2.5%才足以支撐生活水平(按人均收入衡量)在長期中維持每年2%的改善。特別是隨著人口老齡化和人口增長放緩的加劇,只有明顯提升勞動生產率才能抵消勞動力增長放緩給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可以通過資本深化(即每個工人適配以更多資本)或者更有效地組合勞動與資本(這又被稱為多要素生產率)來實現。根據上述報告的測算,過去三十年中澳大利亞勞動生產率的提升更多依賴于資本深化(在1.6%的年均增長率中貢獻了0.9個百分點),而不是因為多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這方面的貢獻只有0.7個百分點)。未來,提升勞動與資本組合的有效性對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升非常重要。報告還認為,盡管采礦業勞動生產率提升大大增加了澳大利亞整體的勞動生產率,但該行業只占經濟總量8%,而服務業則占到70%以上,所以服務業部門才是未來推動總體勞動生產率增長的關鍵。實際上,無論是提升多要素生產率還是提升服務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都離不開創新的驅動。前者需要技術創新支持下的管理或組織創新帶來效率的大幅提升,而后者與生產流程相對固定的制造業、采礦業相比也更加需要創意來增加活力。

總之,澳大利亞人看似幸運、閑適的背后是開放體制、技術發明、管理制度等諸多領域的創新對勞動或工作效率的有力支撐。如果只看到澳大利亞人重視休閑和假期而不是盛行“加班”文化,從而忽視其在創新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及對工作效率的正面影響,被刻板印象所誤導就在所難免了。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鄭韌如:《感受澳洲的“低效率”》,《散文百家》,2014年第10期。

責編/宋睿宸    美編/楊玲玲

[責任編輯:張蕾]
標簽: 澳大利亞   效率   工作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