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綠色發展是在充分把握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新特征的基礎上做出的科學設計,具有高度的生態價值與現實意義。當下,引導低碳消費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加強“綠色治理”,改革“綠色供給”,并依靠宣傳教育形成低碳消費的新風尚。
【關鍵詞】綠色發展理念 低碳消費 生態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綠色發展理念是我國國家治理創新的重要成果,低碳消費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途徑。生產方式與消費方式是決定生態環境優劣的兩大掣肘條件,因此只有通過綠色治理和綠色產品供給改革,才能夠引領綠色低碳消費,使基于人們自主意愿的低碳生活方式促進社會健康發展。
加強“綠色治理”,為引領低碳消費創造生態環境
低碳消費的基礎是健康的生態環境。“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對中國乃至世界未來發展高度負責的表現。黨的十九大報告描繪了現代化建設的具象模樣,表明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種現代化需要在實現生態健康發展的基礎上,滿足人的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富足。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唯一路徑就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選擇低碳生活。因此,要努力加強“綠色治理”,積極營造健康的生態環境,以保護為先,以節約為策,努力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格局。
加強綠色治理,以挽救生命的態度嚴防生態危機。自然生態是地球家園的“血液”,“血液”一旦枯竭,人類社會將不再有未來。由于在一段時間內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攫取,導致我國面臨著一系列的資源危機。日益增長和不斷豐富的社會消費更進一步加速了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過度消費、超前消費、炫耀性消費等非理性的消費行為,極大地刺激了生產鏈的高速運轉,以低碳消費倒逼綠色生產的理想狀態并沒有完全實現。在這一背景下,必須要加強綠色治理,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不動搖。以生態修復、資源節約、環境治理為核心任務,重點加強對大氣、水、土壤污染以及工農業、生活垃圾的綜合整治。在城市和鄉村全面開展綠色治理行動,使人們消除對霧霾的恐慌和對所使用物品環保性的質疑,以國土的全面綠色,增強公民對綠色生活、綠色家園的情感認識,為引領綠色低碳消費發展奠定心理基礎。
強化綠色低碳監管,優化生態文明建設體制。要想使全體公民自覺進行低碳消費,必須要形成全社會一致推崇綠色發展的理念、共同遵守低碳規則的風氣。同時,不能僅對公眾提出低碳消費要求,而對生產環節放松綠色低碳監管。必須要進一步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綠色低碳監管制度,對違背綠色低碳生產原則的污染物排放、惡意刺激不當消費、高耗能低產出生產等,進行嚴格的環境執法。明確各部門、企業等在發展低碳經濟、引領低碳消費方面的主體責任,健全低碳環保評價體系,采取公眾票選、信息披露、低碳發展成果考核、專家評議等方法,建立全面化、多角度的綠色低碳監管機制。以健全的法律法規與獎懲機制,主導建立綠色低碳的生態文明建設體制,創造有利于生態發展、引領低碳消費的制度環境。
加強綠色供給,激活社會低碳消費需求
消費需求升級,迫切需要改進綠色供給體系。綠色供給指的是面向社會的發展需要,生產和供應低耗能、低污染、生態健康的安全產品。包括綠色食品、環保材料、生態建材等等。然而,當前我國綠色供給的規模化不足,產業結構不完整,尚不能完全代替傳統消費,對公民低碳消費需求的刺激性作用不強。加之綠色產品在權威認證、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價格調節機制等方面的不足,導致綠色供給引導低碳消費的作用無法充分發揮。此時,需盡快加強綠色產品供給側改革,努力發展綠色生產,加強綠色產品的研發與創意設計,從消費源頭出發,將供給側改革與綠色低碳生產全面關聯起來,以綠色供給推動綠色低碳消費增長。
加強綠色供給,提升公民低碳消費意識。一個事物最終被選擇,往往要依靠鮮明的對比才能脫穎而出。引導公民加強低碳消費,關鍵在于要使公民真真正正了解到綠色低碳消費的高性價比和高生態產出值。目前,很大一部分消費者仍然缺少綠色低碳消費的意識,攀比性消費、奢侈性消費、浪費性消費比比皆是。相比之下,那些有意愿購買綠色商品和服務的人群,卻遭遇產品價格昂貴、服務質量低下的問題。因此,必須要加強綠色供給,為人們的低碳消費提供機會,使人們在嘗試和享受低碳消費的過程中,不斷鞏固和增強低碳消費意識。
加強制度頂層設計,為綠色低碳供給側改革創造條件。其一,政府部門要借助金融杠桿和財政的調節作用,為綠色低碳生產企業提供有利條件。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進程中,引領形成綠色低碳創業熱潮,合理降低綠色低碳生產的準入門檻,以科技創新提升綠色低碳產品的生產力,降低綠色低碳生產的成本,面向社會推出一大批適應普通群眾消費能力的綠色低碳產品。其二,政府應主導引領低碳消費,完善政府低碳采購政策,加強與綠色生產企業的長期合作。不過度建造政府辦公場所,節約政府辦公耗材,通過政府部門的低碳消費和勤儉節約,為公民低碳消費帶來積極的啟示。其三,優化綠色稅制,合理減免綠色低碳型生產企業的稅費,減輕綠色低碳生產的負擔。進一步擴大對高耗能、高污染等非低碳生態型企業的消費稅征稅范圍,努力通過綠色低碳供給側改革縮小綠色生態產品與普通商品之間的價格差距,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低碳消費選擇。
健全綠色低碳公共服務,引導形成低碳消費習慣。其一,為公眾提供便捷的低碳出行體驗。建設發達的公共交通服務體系,滿足公民低碳出行的需要。引導公民選擇價格低廉、便捷度高、運行安全環保的公共交通工具,用以抑制迅速增長的汽車消費及與之而來的環境污染。其二,發展生態低碳旅游,為消費者享受綠色休閑文化創造條件。全面發展全域生態低碳旅游,結合各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引導人們降低對非實用性旅游紀念品的消費,轉而關注和加大綠色旅游產品消費。其三,推進共享經濟的健康發展,健全產業管理制度設計。共享經濟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引領公眾低碳消費的重要途徑。然而盡管當前共享產品和服務種類繁多,但在管理和長期發展規劃上仍然體現出多種不足。因此,要通過產業管理制度設計,為共享經濟發展提供保障,使共享經濟覆蓋到人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加強低碳消費宣傳,使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加大宣傳力度,使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首先,政府要大力倡導,在源頭上釋放低碳消費與生態危機的“信號”。要求全體公職人員帶頭踐行低碳消費理念,為形成公眾低碳消費習慣發揮出示范作用。其次,依靠大眾傳媒加強宣傳推廣,使廣大消費者對低碳消費增強思想認同,并內化成為自覺行動。長期不懈地加強生態責任宣傳,在微博、微信等熱門的公眾平臺力推低碳消費模式,推動形成全社會崇尚理性消費、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將綠色低碳消費融入國民教育。綠色發展理念與低碳消費教育需作為國民教育的關鍵內容,融入國家教育體系與整體計劃設計之中,貫穿于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過程,使低碳消費意識成為公民的必備素質和修養。同時需加強傳統生態文化教育,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生態哲學文化,發揚“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樸素生態文明思想,引導人們尊重自然規律,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過程中,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從低碳消費做起,在生活中節約點滴資源,自覺節約用水用電,減少購買奢侈品,控制超前消費,抵制不良貸款。在新時代以低碳消費主導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發展目標,通過綠色低碳消費緩解生態危機,創造清新氣正的美麗中國。
(作者為寶雞文理學院政法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鄒浩:《實現綠色發展的低碳經濟之路》,《學術交流》,2016年第3期。
②董彪、張茂鈺:《生態危機的人學反思——兼論“綠色發展觀”》,《求實》,2017年第4期。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