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形式主義在文化領域蔓延,不僅會滋生自由主義、機會主義、奢靡之風,還會導致弄虛作假、以形式取代內容等不良風氣。如果文化建設一味追求物表化、文本化、標語化的外在形式,最終不僅會破壞我們的文化建設事業、敗壞社會風氣、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還會損害文化本身,因此,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關鍵詞】文化建設 形式主義 社會根源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一舉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文化建設也得到了足夠的重視與發展,并取得了矚目成就。但與此同時,在文化領域,形式主義也開始滋生并蔓延開來,值得我們重視。
批判形式主義,是當前黨中央的重大政治課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嚴厲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黨內存在的其他問題都與這“四風”有關,或是這“四風”衍生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把形式主義列為“四風”之首,足見其危害之大。
文化建設不能僅僅停留在物表化、文本化、標語化的外在形式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對立面,就是弄虛作假,搞形式主義”,他還將形式主義的表現作了概括:知行不一、不求實效,文山會海、花拳繡腿,貪圖虛名、弄虛作假。而這一切,也正是近年來充斥于文化建設方面的形式主義的突出表現。
如近些年風行的“國學熱”“校園文化熱”“企業文化熱”,包括祭炎黃大典、祭太昊伏羲大典、祭孔大典等在內的“祭祖熱”,為先賢名人“塑像熱”“誦經熱”,形形色色的文化節、藝術節,種類繁多的主題公園廣場、文化基地、文化長廊,乃至近些年興起的“文化產業熱”“文化走出去熱”,等等,都可以見到形式主義的影子。
與其他方面的形式主義一樣,文化建設上的形式主義也具有習近平總書記闡述的形式主義的共同特征,即“重形式輕內容,重口號輕行動,重數量輕質量,重眼前輕長遠”,搞形式主義,不計成本、不求實效地走過場,表面如火如荼,實則華而不實,浪費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助長弄虛作假、投機取巧的心理和好大喜功的浮夸作風,最終淪為了徹頭徹尾的表演。
文化是一種積淀,一種傳承,需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這要求我們必須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所有蘊含價值的東西,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引導精神文明改造和升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如果文化建設一味追求物表化、文本化、標語化的外在形式,借文化建設之名,制造轟動效應、嘩眾取寵,那么將會離真正的文化和文化建設越來越遠。
文化建設中形式主義的產生,有深厚的社會根源
當前的文化建設中之所以產生形形色色的形式主義,其實有深厚的社會根源。關于這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7月在河北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曾有過精辟的論述:“形式主義實質是主觀主義、功利主義,根源是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用轟轟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實實的落實,用光鮮亮麗的外表掩蓋了矛盾和問題。”可謂切中要害。
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政績觀的錯位的確是形式主義滋生的直接原因,也是當下文化建設中形式主義產生的直接原因。政績觀的扭曲,導致一些領導干部心中所想不再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文化建設也不再是為了弘揚中華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而只是為了造聲勢、顯政績。如此,形式主義也就不可避免了。
價值觀的錯位是當前文化建設中形式主義現象蔓延的另一重要原因。文化與經濟是相互交融的,改革開放初期,為了繁榮經濟,一些地方打著文化的招牌搞經濟,由于過度強調經濟,導致了拜金主義思想的盛行,文化功能被削弱。
缺乏文化自信是文化建設上形式主義蔓延的更深層原因。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如果文化建設上任由形式主義蔓延,不僅會損害我們的文化,還會最終危害到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
做好制度設計、堅持群眾路線,厘清文化建設中形式與儀式、形式與形式主義等相關概念
防止文化建設中形式主義的滋生與蔓延,制度設計是根本。我們首先要在制度設計上下功夫,著重解決領導干部工作作風不實等問題。在文化建設上,大膽提拔任用真抓實干的人,才能不給文化投機行為留有生存空間。同時,防止文化建設中的形式主義,必須堅持走群眾路線。一切文化建設都應以人民群眾的需要為出發點,我們要以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設和樹立文化自信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并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一些文化形式主義者往往假借文化之名,搞面子工程、政績工程,對于這些嘩眾取寵的面子工程、政績工程,看得最清、感受最深的就是人民群眾。因此,防止形式主義,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將文化建設活動全部置于群眾的監督之下,接受群眾的評判。
必須指出的是,防止和反對文化建設中的形式主義,還需厘清形式與儀式、形式與形式主義等相關概念,正確把握內容與形式的關系,避免走上以內容否定形式或全盤否定形式的另一個極端。
任何事物只有通過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現出來,文化建設當然也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思想理念、價值觀念等精神層面的內容是文化的核心,這些精神層面的內容必須通過一定的載體方能得以呈現。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容是事物內在一切要素的總和;形式是內容存在或表現的方式。內容決定形式,形式依賴于內容、服務于內容,并影響、作用于內容,兩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缺一不可。孔子所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也是這個道理。不講內容、缺乏內容的形式,就是形式主義的表現,我們通常稱之為“走過場”“作秀”;充分體現內容、與內容相統一的形式,我們才稱之為“儀式”,最常見的儀式如升旗儀式、入黨宣誓等。諸如祭炎黃、祭伏羲、祭盤古、祭孔子等儀式,本來是中華民族懷念祖先、凝聚血脈共識的一種莊嚴肅穆的人文傳統,即孔子所說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是一種蘊含厚重文化內涵的社會教化方式。但當一些人拋棄其厚重文化內涵、將其作為撈金工具時,這些儀式就難免淪為形式主義的附庸。
對于文化建設而言,內容與形式不能互相背離,形式必須表達內容,內容也必須通過形式才能得以表達,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內容與形式相統一,文化建設才能徹底杜絕形式主義,并真正落到實處。
(作者為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7年10月27日。
②習近平:《關鍵在于落實》,《求是》,2011年第6期。
責編/王妍卓 美編/宋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