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多次出臺相應政策完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成效初顯。但由于我國社區公共文化建設處于初級階段,仍面臨一系列問題,如供給理念較為單一、居民參與意識相對薄弱、缺乏專業文化建設人才等。這需要各方采取針對性措施,規范社區公共文化服務,深入推進社區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關鍵詞】社區 公共文化 服務 供給模式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黨中央與各級政府對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視程度持續提升。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在此要求下,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工作開展如火如荼,成效顯著。
為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需求,社區普遍轉變原先的單一化文化服務供給模式,致力于敦促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互動的供給模式。社區居民是文化服務供給的對象,其平等參與文化活動、文化權益獲得保障是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目標。當前,我國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仍處于初級階段,尚存在文化供給方式不全面、缺乏專業人才等問題,致使不能完全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亟待解決。
社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存在的問題
供給理念較為單一。長期以來,政府在社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中擁有絕對的主導地位,且由于多數社區的公共文化服務多元供給模式尚處于雛形,在供給模式轉變后,雖然一些企業、社會組織也以提供活動場所、進行資金支持等方式參與其中,但總體而言其所發揮的作用仍然有限,自上而下的文化服務供給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轉變。此外,盡管當前文化建設已成為政府、社區居委會、社區內其他組織的重點建設任務之一,但是相較于經濟建設等主要任務而言,仍處于次要地位,優先發展經濟而忽略文化建設的現象屢見不鮮。而對于類似于企業的社區內組織而言,更加傾向于參加慈善活動以提升自身形象,對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參與重視不足。政府對公益性文化服務的資金投入不足、參與文化活動的人員有限、缺乏政策保障、未能充分了解民眾精神文化需求,導致社區公共文化服務流于形式,文化工作止于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和開展活動等方面。
居民參與意識相對薄弱。社區居民參與文化活動的程度是衡量文化服務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生活節奏提速導致社區居民之間較為疏遠,相互之間的溝通交流較少。且由于科技飛速發展、社會的網絡化與信息化的程度不斷提升,尤其是在智能手機與電腦普及之后,人們更加傾向于以高科技手段滿足自身的文化需求,較少使用社區所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和參與社區組織的文化活動。一些居民缺乏參與社區活動的意識,認為社區的文化建設與自己并無關系,對社區開展的各類文化活動認同程度較低。另外,人口流動加劇,致使社區居民群體結構趨于復雜,居民安全感下降,防范意識不斷增強,對社區的歸屬感也隨之減弱。這些因素導致多數居民并不是主動參與文化活動,而是被動作為“圍觀者”。此外,社區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缺乏創新,文化活動內容陳舊,對民眾的吸引力不足,難以吸引多數中青年人群。在民眾參與社區活動意識相對薄弱的情況下,難以充分發揮社區對民眾精神文化建設方面的積極作用。
缺乏專業文化建設人才。社區內專門從事文化工作的人才短缺,嚴重制約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提升。社區的工作人員人數有限,負責文化工作的人員經常由黨建專職干事或從事其他工作的人員兼任,難免會出現難以全面兼顧文化工作和本職工作的情況,在提供文化服務方面顧此失彼。在兩項工作有沖突時,工作人員會優先處理本職工作而擱置手頭的文化工作,致使文化活動延后或停辦,為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順利推進增加阻力。此外,由于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志愿者隊伍所受教育程度存在差異,素質參差不齊,且參與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的兼職文化志愿者與志愿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的組織不以獲得報酬為目的,隨意性和流動性較強,社區難以對其進行強制管理,其所參與的服務供給容易受多重因素的干擾而中斷,降低社區公共文化工作開展的穩定性。加之社區缺少專門從事文化服務的工作人員,導致文化活動的開展缺乏主動性,工作人員疲于應對,造成只注重文化活動數量而忽略活動質量的局面。
完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路徑
豐富社區文化內容。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需要滿足所有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社區居民的年齡跨度大、受教育程度不同、生活條件各異,致使其文化需求也各不相同。為此,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應根據社區居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而進行調整,進一步豐富文化活動的內容。在滿足社區多數居民需求的同時,顧及少數居民的個性化要求。此舉可有效增強社區居民之間的溝通,吸引社區居民參與到文化活動中,有利于深入推進社區文化建設,進而促進和諧社區的構建。另外,發展速度較快的城市與發展緩慢的城市、新舊城區、市區與郊區等不同城市、不同區域的社區所處的環境、面臨的問題各不相同,這就要求社區在規劃文化活動、確定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時充分考慮所處區域的環境、社會發展狀況等具體情況,根據地方特點確定具有區域性特色的方案。
創新社區文化供給方式。政府除了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過程中繼續發揮主導作用外,需要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支持和鼓勵企業、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文化服務供給。充分調動社會各方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完善服務隊伍建設。暢通需求反饋渠道,實現“雙向互動、供需對接”。以進行訪談、發放問卷、開設市民信箱等方式定期了解社區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發展,并對反饋結果進行分析和評估。同時,搭建文化參與平臺,拓展社區居民的文化參與空間,讓社區居民對文化服務的質量及其效果做出評價,并提出改進意見。隨后對所收集的意見與建議進行匯總,針對不足及時采取相應措施予以調整改進,提升居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程度。
調動居民參與文化供給的積極性。政府致力于營造“全民積極參與文化、平等享有文化”的公共文化氛圍,需加大文化宣傳力度,以廣播、發放傳單、網絡通知等多種方式讓更多的社區居民了解其所在社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建設取得的各項成果以及有效參與文化活動的渠道。另外,政府還可以組織社區居民建立文化社團,在硬件設施配套、人才培養等方面對團隊的有序運營提供幫助,促使社區居民發揮特長,主動參與公共文化活動。同時,爭取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團隊,在這些團隊的帶動下,吸引更多的居民參與公共文化活動。政府還可以鼓勵居民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文化活動策劃,或參與管理社區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場所,以此充分調動社區居民管理與服務的積極性。
強化專業文化人才培養。專業文化人才是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主要力量,打造專業的文化人才與志愿者隊伍,首先,需要儲備、引進一批專業過硬的高素質文化骨干專門負責社區文化工作,完善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其次,增強文化培訓意識。為社區文化工作人員提供專業的培訓,不斷創新培訓形式,根據人員能力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分組培訓。再次,充分利用附近的高校資源,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利用高校師資力量進行專業文化知識培訓,提升文化服務技能,同時爭取將校內相關專業的學生吸納至志愿者的隊伍中,提升志愿者隊伍文化服務水平。
(作者分別為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新疆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7年10月27日。
②韓東升:《再談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責編/溫祖俊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