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勞動力流失引發了農村人力資源配給結構的失衡,增加了農村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的整體難度。這就要求從遏制勞動力流失這一關鍵環節入手,有針對性地引導農村勞動力在本地消化,支持返鄉人員的本地創業,著力優化現有的產業結構,尋求產業運營模式的漸進革新,從而充分推動農村社會的轉型升級、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 農村產業 供給側改革 【中圖分類號】F3 【文獻標識碼】A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下發了《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了要加強農村人力資源的深度開發、進一步優化現有的農業從業者結構。據國家統計局官網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農村外出務工人數累計達1.69億人,較2015年增加了0.30%。而2017年前3季度我國農村外出務工人數累計達1.79億人,同比增幅為1.80%。勞動力的持續流失已經成為當前正處在發展調整期的農村社會的又一常態。
盡管自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以來,東南沿海的一些外向型企業因出口困難而倒閉,農民工出現返鄉現象,使得農村勞動力流失的速度有所放緩,但還不足以扭轉流失的總勢頭。尤其18-35歲的青壯勞動力大量外出、留居城鎮,已經引發了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明顯下降。大專、本科及其以上學歷人才難以留居本地,明顯拖慢了農村社會的現代化、智能化轉型進程。這讓農村很多產業的科技水平、文化含量難以提升,使農村發展遭遇了后期乏力的困境。同時,由于連帶的資金流出,嚴重削弱了本地市場的消費能力,從而讓農村產業供給側改革的推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與考驗。因此,必須正視勞動力資源不斷外流這一現狀,及時通過政策扶持來引導農村居民與回鄉人員在本地就業、創業,逐步調整、優化當前農村的產業結構,進一步縮小城鄉兩地的發展差距,確保農村社會秩序的穩定、和諧,實現農村對于城市市場的對接,促進城鄉之間的互利協同發展,多策并舉,確保農村產業供給側改革穩步推進。
農業供給側改革面臨農村勞動力流失的嚴峻挑戰
第一,青壯勞動力資源不斷外流,職業農民銳減導致農村土地資源開發乏力。自2014年以來,隨著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發展階段,改變偏重需求側的調控思路,著重從供給側對我國經濟加以調控,逐步改變我國產業粗放低效的狀況,提質增效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戰略。農業領域的供給側改革也提上日程。盡管我國制定、推行了多項改革措施,針對農村經濟振興也單獨制定了專項政策,然而,由于農村社會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短期內又受到產能嚴重過剩、低水平重復建設、消費力減弱等影響,農村的采礦、交通運輸、初級制造、農產品初級加工等行業陷入困境,不少農村地區的經濟活力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在這一背景之下,自然也驅動大量青壯勞動力,再度集體涌向東南沿海發達地區。而青壯勞動力的流失,則讓大量待開發的農村土地遭到閑置甚至荒廢,并因為只能吸引外來勞動力從事勞動密集型工作,而明顯刺激了本地雇傭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導致不少企業轉而放棄、延緩對農村土地的集中開發。
第二,高學歷人才留鄉意愿不高,農村很多產業、產品的科技水平、文化含量難以提升。近年以來,我國多次通過制度引導、政策扶持以及吸引第三方機構參與等形式,鼓勵大專、本科、碩士等高學歷人員留居農村,從事相應的科研技術推廣以及生產指導、培訓新型農民等工作,為農村經濟振興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然而出于獲取更高薪資、更大發展空間等方面的考量,不少高學歷人才選擇離開農村,重新返回城市尋找就業與創業機會。本來,當前我國農村社會整體科學文化水平仍相對較低,高學歷人才的流失則無疑又讓新的發展理念、經營管理方式以及先進技術等,難以在農村地區進一步應用與普及,必然影響農村的產業轉型和升級。
第三,城鄉人口雙向流動推進緩慢,市場惡性競爭嚴重。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的加快,極大改善了農村,尤其是城鄉過渡帶基礎設施建設面貌,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與創業機遇,但同時也讓相當一部分農村居民,特別是青壯年群體,片面認為仍處在開發階段的農村缺乏發展潛力,而寧愿長期留居城鎮、城鄉過渡帶固守現有的工作,也不愿前往農村去尋找前景更佳的就業與創業途徑,致使人力資源閑置、浪費,制約了城鄉人口雙向流動的進程。而為了搶占日漸崛起的農村市場,不少企業則傾向于采取快投資、快生產、快投放的運作模式,忽視了農產品的質量監測、提升,不僅導致質量問題頻發,而且也引發了削價、傾銷等惡性競爭,導致鄉鎮企業的存活率不斷下降,整體發展環境愈發艱難。
勞動力流失條件下農村產業供給側改革的推進對策
其一,加快農村宅基地資產活化、貨幣化,逐步推廣市場化的經營制度。在嚴格遵守國家相關管理制度要求、參照最新土地政策的基礎之上,可根據農村不同地區的發展實際,逐漸將農戶宅基地的產權回歸農戶,鼓勵農民依法、大膽地利用宅基地產權進行盈利性經營,使農村宅基地、土地可抵押、出讓,成為農民可變現的活化資產。通過深入宣傳、集中學習以及民主商討等形式,吸引青壯年勞動力主動留居本地,依法利用宅基地從事房屋租賃、個體經營乃至期房運作等。同時,應由政府提供相應的政策指導,確保農村居民能夠科學、有效地進行土地價值的評估,形成規范化、高效率、可持續的市場生態。
其二,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比例,引入動態價格機制、引導市場良性發展。應當進一步加強對于綠色農產品的推廣力度,指導農村居民進行農業生產模式的升級,通過合理的優惠政策吸引其進行綠色、特色農產品的規模化與品牌化經營,不斷提高農產品的綜合品質與溢價能力。及時對接當前主流的市場化動態價格管理機制,杜絕出現價格壟斷,引導農村居民充分利用電商平臺拓寬產品營銷渠道,采取差異化、區分性競爭,確保產品價格在線上、線下的整體均衡,并跟進配套的監測、反饋以及管理機制,構建規范、互利的市場環境。
其三,促進城鄉雙向流動、盤活閑置土地資源,逐步縮小城鄉差距。要充分推動城鎮、農村兩地優勢資源的共享利用,發揮各自在資金、人才、技術、租金、生產與經營成本上的優勢,大力鼓勵城鎮中小型企業開發鄉村荒地、廢棄宅基地等閑置資源。因地制宜地發展以農村特色旅游、觀光、餐飲、娛樂等為主題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引導本地勞動力有效擇業、就業。指導農村本地勞動力參與相關的商業經營活動、集中發展個體經營,不斷挖掘潛在機遇、逐步提高整體收入,增加農村居民的幸福感、歸屬感以及奮斗感,促使其融入城鄉協同發展、尋求互利合作與共同致富。
其四,充分落實各項優惠扶持政策,吸引進城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創業。城鄉相關主管部門應當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各部委的指導文件為核心參照,依法、有序地對上級政策進行貫徹與執行。完善現有的政策宣傳、推廣機制,對農村進城務工人員開展合理的信息推送、問題解答以及反饋指導等服務,吸引這一群體逐漸回流農村。加大各類專項政策的優惠、扶持力度,通過適度減免稅收、提供中小額無息貸款以及開辟創業審批快速通道等途徑,號召城歸返鄉人員積極參與本地創業,并帶動本地民眾共同參與,形成互幫互助、共贏發展的良性格局。
(作者分別為山西大同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山西大同大學商學院院長、教授)
【注:本文系2017年山西省回國留學人員科研資助項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與地方經濟協同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17-107)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袁文杰:《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勞動力流動與產業轉移的問題研究——基于文獻研究的視角》,《財訊》,2017年第25期。
責編/谷漩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