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明確判斷,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
當前,我國經濟總體上繼續呈現穩中向好的態勢,但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矛盾,甚至困難。只有深刻理解中央關于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判斷和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才能更好從總體上把握我國經濟的基本狀況、發展趨勢和政策走向。
話題之一:如何理解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
推動高質量發展,首先要深刻認識其內涵及意義,以凝聚共識,形成合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一重大判斷內涵豐富,要重點把握三點:
一是強調從高速度到高質量的轉變。這不僅意味著今后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已從速度轉向質量,也意味著今后經濟工作的主旋律或者經濟工作關注的重點,不再是速度,而是質量。
二是強調從增長到發展的變化。增長和發展的含義是不同的。這意味著今后不僅要重視量的增長,更要重視結構的優化,不僅要重視經濟的增長,更要重視環境的保護、社會文明的提升,以及社會治理的完善等等,也就是更加強調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五位一體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三是要注意區分“轉向”與“轉為”含義的不同。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用的是“已經轉向”而不是“已經轉為”,就是已經在朝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轉變,但尚沒有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或者說,轉變過程已經開始,但轉變的任務尚未完成。因此,今后的任務,就是要通過努力,真正轉變為高質量發展,或者說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
由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首先是克服發展瓶頸、創新發展優勢、變革發展動力,從而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的迫切要求。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經濟實現了接近于10%的年均增速,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跡。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高速的增長,主要是由于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以及由此所決定的后發優勢,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成本低的優勢、市場需求空間大的優勢、資源環境承載力強的優勢,以及發展的早期階段中外技術水平差距比較大、技術引進潛力大的優勢等等。而目前這些優勢有的已經大大減弱,傳統發展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如果我們不能更新比較優勢,再造發展動力,我國的競爭力就會弱化,發展進程就會受阻。而創新比較優勢、再造發展動力的關鍵,就是要通過創新發展,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除此別無他途。
其次,轉向高質量發展是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長期以來,我們已經比較習慣于過去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提法,也就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我們猛然發現,一方面我國的社會生產狀況已經很難再用“落后”二字簡單概括;另一方面,我國人民的需要也不僅是對物質文化的需要,還包括對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諧的社會環境等的需要。總體來講,我們已經徹底擺脫了過去那種短缺狀態,現在已經不是有沒有的問題,而是好不好的問題。今后的任務就是要通過進一步提高發展的質量,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以更好滿足人民多方面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三,轉向高質量發展也是進一步推進我國現代化進程、實現現代化戰略目標的必然要求。趕上世界潮流,實現國家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偉大夢想。根據我國發展進程的實際情況,黨的十九大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時間確定為2035年,比過去的提法提前了15年;而2050年的目標,是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比一下我國與現在處于現代化前沿國家的差距,若干倍的收入水平差距只是表面問題,本質的差距是人均生產力水平的差距,是產品、服務的技術水平、質量水平的差距,是生態環境、人居環境以及社會文明水平的差距。這些方面的水平提升了,我們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就提高了,我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就相應提高了,從而不僅滿足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促進了我國的現代化進程。
話題之二:推進高質量發展要處理好四個關系
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其實質是發展方式的轉變,不僅涉及產品、服務、設施、環境等多方面的質量提升,也涉及理念、文化、體制、政策等多方面的措施保障和協力配合,可以說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尤其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關系。
一是要處理好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關系。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有利于提高產品和服務的科技含量和質量水平,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但另一方面,傳統產業尤其是傳統制造業的質量提升,也是新時代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而且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更加重要的方面。因為傳統制造業范圍更廣、體量更大,對滿足人民群眾需要和國家整體發展的影響更大。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制造業大國,但還不是制造業強國,其中的短板,除技術水平外,關鍵在于總體而言我國制造業產品的質量檔次、安全標準等不高。沒有夕陽的產業,只有夕陽的技術、產品和企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僅大有可為,而且前景廣闊。核心的問題就是,要通過智能化、精細化、綠色化、服務化、品牌化,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高其質量、效率和競爭力。
二是要處理好制造業質量提升和服務業質量提升的關系。目前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經超過了50%,成為經濟的主體。但與制造業類似,服務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也是規模大但質量層次有待提高。以生活性服務業為例,近年來隨著我國發展水平的提高,在旅游、休閑、觀光、文化、體育等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大,但由于這些領域在服務質量、安全標準等方面良莠不齊,問題頻出,不僅嚴重打擊國內消費者的信心,使大量的消費需求轉向國外,也對我國相關產業領域的國際形象造成不良影響。生產性服務業的情況也基本類似。金融保險服務、電信數據服務、會計審計服務等整體存在質量不高的問題,不僅限制了自身的發展,對其他領域的轉型升級也形成了制約。
三是要處理好產業質量提升與城鄉建設質量提升的關系。城鄉建設不僅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重要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城鄉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舉世公認、有目共睹,但同時也存在不少的短板和需要改進提升的領域。比如,在城市建設中普遍存在地下綜合管網建設不足、質量不高問題。再比如,老舊小區地面車滿為患、年久失修問題突出,等等。今后不僅要提高新建房屋的標準和質量,也要著力對這些老舊小區進行改造。此外,還要關注農村建設質量問題。
四是要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質量提升的關系。好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不僅是美好生活的基本要求,也是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經過多年來的努力,我國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生態環境、人居環境的短板依然突出,仍然是今后需要努力的領域。
話題之三:關鍵要加快完善體制和政策環境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長期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根據經濟發展階段和發展形勢的變化,與時俱進地創新發展思路、改革體制機制、轉變發展方式。從大方面來講,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好的有利于促進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體制和政策環境,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也呈現出比較好的勢頭。從進一步完善制度政策環境的角度來講,最核心的一點,還是要在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方面進一步下功夫,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一是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減少對經濟活動特別是產業升級方向、方式以及產業優勝劣汰與重組等的直接干預。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增長更多依靠創新,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方向會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政府過多直接干預,不僅會扭曲市場信號,降低市場效率,也會造成新的損失,積累新的風險。政府的作用,要更多轉向功能型社會性支持政策,切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防范和化解財政金融風險,為市場作用的發揮創造更好的社會環境。
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及時更新和提高環境、質量、安全標準并嚴格執行。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環境督查,大大增強了環保執法力度,取得了明顯效果。今后需要通過改革使之逐步走向常態化、法制化。通過環境、質量、安全等技術標準實施社會性規制,保護公共利益,既是政府職責所在,也是形成倒逼機制,實現優勝劣汰和促進產業升級的有效途徑。
三是要進一步采取措施改善市場秩序,為優質優價、優勝劣汰創造有利的市場環境。企業創新和提升質量的根本動力在于優質優價、優勝劣汰,政府作用的著力點也應放在這里。這既包括通過相關行政機構,依法依規實施更加嚴格的市場監管,也包括充分發揮和利用好市場化、社會化的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中介服務機構,發揮其在消除信息不對稱、促進和強化市場競爭方面的積極作用。
四是要進一步完善促進創新發展的制度環境。包括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鼓勵科研創新的科研管理制度、鼓勵成果轉化的期權股權激勵制度、政府采購制度,以及鼓勵創新的監管制度等等。
五是要進一步深化重點領域的改革,包括土地制度、國企改革、金融改革、干部制度改革等。只有這些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才會具有比較堅實的基礎。
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黨組成員、研究員 張軍擴 來源:《經濟日報》2018年02月01日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