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縣位于陜西東南部,陜鄂縣渝三省交界處,全縣國土面積2647平方公里,轄11個鎮,總人口23萬。平利縣是國家生態主體功能區、南水北調重要水源地、秦巴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十二五”末在冊登記貧困人口1.89萬戶4.48萬人,貧困率達22.4%。作為山區貧困縣和生態保護縣,平利通過支持創業就業助推精準脫貧,特別是探索在新型社區興辦勞動密集型社區工廠的就業扶貧模式。該模式主要做法有以下五點。
理清思路,精準謀業
“十二五”末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507戶44811人,截至2017年年底,平利縣貧困人口還有14811戶38212人。面對艱巨的脫貧攻堅任務,平利縣從2010年開始共實施移民搬遷28555戶83918人,如何實現搬遷群眾穩定就業增收成為縣委縣政府面臨的新課題。經過深入論證和思考,抓住東南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西轉移的發展機遇,結合移民搬遷集中安置社區一樓門面房大量閑置的現狀,確定了“移民搬遷建社區、依托社區辦工廠、辦好工廠促就業”的總體思路,對100戶以上的集中安置區配套建設社區工廠,為實現搬遷人口就地就業創造條件。圍繞這一思路,平利縣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充分就業、推動發展為目標,堅持黨政統籌、能人帶動、基地孵化、連鎖推進,千方百計創辦社區工廠,把“挪窮窩、挖窮根、避險情”與“搬得出、穩得住、能就業”同步思考、一體謀劃,科學制定了“一城十鎮百社區百工廠”的發展規劃,努力做到既讓群眾搬得出、住上安全住房,更讓他們能就業、逐步邁向小康。
優化環境,招商置業
立足就業導向,圍繞勞動密集型手工業加工項目,優化環境、拿出資源,搭建平臺、筑巢引鳳,堅持“量身定做”,實施精準招商。每年召開一次招商引資大會,對引進社區工廠的單位或個人給予獎勵,持續簡政放權、規范中介服務、營造公平環境,推動形成重商親商、安商富商的投資高地。縣主要領導多次帶隊外出招商,同時層層夯實招商任務,要求各鎮、各部門主動出擊,跟蹤洽談,確保每個鎮每年新培育社區工廠2家以上。近年來,成功引進了香港嘉鴻手套、江蘇凱靈汽車零部件、廣東澤健電子等龍頭企業入駐工業園區和藥婦溝社區。企業落地后,堅持“總部建在園區,車間建在社區”,形成了廠房式、門面式、居家合作式等靈活辦廠方式,方便搬遷群眾就近就地就業,保障搬遷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政策激勵,支持創業
平利縣制定出臺《進一步推進全民創業促就業的實施意見》《加快家庭手工業社區工廠發展的若干意見》《扶持社區工廠發展工作辦法》等政策文件,同時設立全民就業創業基金1000萬元、小微企業扶持基金300萬元、社區工廠獎勵基金150萬元,用來支持社區工廠發展。在廠房用地上,對土地充裕的社區,在規劃建設時預留空間,提供建廠用地指標;對土地緊缺的社區,由政府就近租賃門面房作為廠房,業主免費使用三年;對租用民房辦廠的,全額補貼房租三年。在資金周轉上,結合“兩權”抵押試點,平利縣多方籌措2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貸款貼息,累計向社區工廠發放貸款1.05億元。在技術培訓上,把社區工廠工人崗前培訓和技能提升培訓納入全縣職業培訓計劃,整合人社、扶貧、農業等項目資金用于培訓補貼,年培訓3000人以上。在獎補扶持上,對社區工廠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每人次給予1000元的一次性崗位補貼,對社區工廠吸納貧困勞動力人數不低于其員工總數1/3的,在擴大生產、設備采購、廠房裝修、自主產品開發等方面實行以獎代補。通過強有力的政策激勵,極大地激發了社區工廠的發展活力,返鄉創業成為一大亮點。2016年3月,平利縣被國家發改委等十部委列為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縣。
服務成長,助力興業
給社區工廠提供“保姆式”服務,幫助企業加快成長、做優做強做大。先后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的社區工廠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扶持發展社區工廠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并將社區工廠發展納入各鎮及相關部門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同時,建立了“領導聯廠、部門包廠、干部駐廠”的長效幫扶機制,從人社、招商、經貿、市監等部門抽調干部成立工作組,專門負責為社區工廠幫辦登記注冊、工人招聘、企業貸款、市場開拓等事項。2014年促成精華手套加工廠與香港公司簽訂了500萬雙加工訂單,并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
多措并舉,擴大就業
通過推動土地流轉,使分散的生產資料向能人大戶和龍頭企業集中,讓搬遷群眾既有穩定的資產收益,又能從土地中解放出來;通過興辦社區工廠,把企業辦在家門口,利用其就業門檻不高、上班時間靈活、工資收入穩定等獨特優勢,實現了搬遷群眾“樓上居住、樓下就業”;通過開展技能培訓,使搬遷勞動力能夠在二三產業中找到更多的就業崗位,既有利于外出務工,又有利于就地城鎮化。截至目前,全縣流轉土地13.8萬畝,培育規模經營戶和龍頭企業195家,帶動貧困戶就業8500人;興辦家庭手工業社區工廠79家,農產品加工社區工廠96家,吸納5250人就近就地就業;依托農村淘寶項目,培育本土電商企業42家、網店微店355家,通過訂單生產、生產回購等方式,帶動940戶搬遷群眾在電商產業鏈中增收;每年培訓貧困勞動力3000余人,有組織勞務輸出1.2萬余人,實現勞務收入4.5億元以上。正是通過提升就業技能、拓寬就業渠道,加快了搬遷群眾向產業工人轉變,實現了搬遷一戶、就業一戶、脫貧一戶的綜合效應。
【本文作者為陜西省平利縣委書記】
責編:責編:董惠敏 / 賀勝蘭(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