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文化產業對于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十分明顯,但文化產業發展仍存在文化資源開發不足、文化產能偏低、缺乏科學決策等管理方面的問題。為科學定位并實施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政府需要在管理中引導企業充分認識并尊重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律,為文化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環境,發揮我國文化產業優勢,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品。
【關鍵詞】文化產業 政府管理 文化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二十世紀中葉,文化產業理論起源于歐洲,以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理論為典型代表。后來,理論界把美國學者加里·哈梅爾和普拉哈拉德的“核心競爭力”理論引入文化產業理論中,形成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理論。該理論認為,文化產業的繁榮依賴于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同時還指出,政府在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十一世紀以來,文化產業發展迅猛,特別是在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這也是各國政府高度重視并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與科學管理。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需要突破的四大障礙
文化資源開發相對不足,文化資源優勢與文化產業弱勢并存。中國歷史悠久,是文化資源大國,傳統文化、民俗文化、園林藝術等文化種類豐富。截至2017年7月,我國申報成功的世界遺產總數達52處,同時也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最多的國家之一。但是,我們當前依然缺乏對古跡、遺址、文物等物質文化資源的有效保護;對于地方戲曲、生活藝術、民間傳說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待進一步傳承和開發。總體來說,我國對文化資源的開發依然任重道遠。近幾年,我國文化產業雖進入快速發展期,但由于整體發展水平不高,與文化產業強國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文化產能偏低,文化產品供不應求。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我國文化消費需求也在大幅提升。近十年來,我國文化消費年均增長率逐年攀升,這也進一步印證了我國文化消費需求已經步入快速增長期。但從供給側角度看,我國文化產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文化服務標準城鄉差距較大,鄉村文化服務水平偏低;文化產業原創能力不足,文化產品數字化水平較低;傳統的資源配置模式仍占主導地位;文化產業經營單位多而散,產業組織集約化程度不高。因此,文化產業總體供求關系的失衡,難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
缺乏科學決策,發展模式有待轉變。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文化產業園區的數量一直在不斷增長,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重復建設的現象。由于一些地方對產業定位不準確、產業化水平較低,導致其缺乏對歷史古跡、文物、遺址和風景區的保護,造成了資源浪費、環境破壞等后果。究其原因,還是在于一些地方的管理人員缺乏科學決策,曲解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內涵,不尊重文化產業發展規律,最終導致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政府行為的“錯位”“缺位”和“越位”。
中國文化價值觀傳播不到位,產品的文化價值和內涵亟待提升。不少學者發現,文化價值觀對文化產業競爭力和經濟增長具有顯著影響。傳統增長理論往往把經濟發展與生產要素(勞動、土地、資本)的投入聯系在一起,而沒有把文化因素作為一個變量加以考察。新增長理論雖然已經開始重視人力資本質量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但文化價值觀、文化因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仍然被忽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中國社會在內外力量的雙重作用下經歷社會轉型,傳統文化價值觀也隨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不僅如此,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也使外來文化產品大量傳入中國,而在此過程中,中國文化價值觀的構建和傳播或許會遭遇更大阻力。因此,提升產品的文化價值和內涵就顯得十分重要。
尊重文化產業發展規律,創新管理手段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要想更好地解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管理問題,應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充分認識并尊重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律。按市場經濟規律發展文化產業是產業繁榮的根本,這就要求企業充分認識并尊重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律,不違背文化產品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市場原則。同時,還應賦予企業一定的自主決策權,使企業行為接受文化資源配置、文化產品市場供需等一系列市場杠桿的調節。美國著名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認為,政府可以通過公共政策從企業投入環節或者產出環節間接影響產業的競爭力。對于文化產業,政府可以間接通過稅收與財政政策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寬松的政策環境。
加強文化價值觀的構建和傳播。中國文化產品走出去,需要不斷學習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的先進管理經驗,開發獨具特色的文化產品。而獨特的文化產品往往有自身獨特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換言之,發展文化產業離不開對自身文化價值觀的堅守,我們要努力突出中國文化產業的特色。在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的大背景里,挖掘并傳播我國的文化價值觀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意義。
為文化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文化產業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點,屬于環境友好型產業,其發展壯大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的工作還存在許多不足,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因此,發展文化產業,首先應給予生態環境最大的尊重。
選擇合理的驅動手段。發展文化產業應當選擇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驅動方式。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資金缺乏,人們往往不會選擇投入較高的文化產業,如影視、動漫、出版等。但這些地區卻可以依托當地文化資源優勢,通過非資金要素驅動,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等產業,例如中國西北、西南等經濟欠發達地區就可以在旅游文化產業上下深功夫。
充分發揮文化資源比較優勢。發展文化產業,關鍵要找準比較優勢。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充分競爭的市場機制是按比較優勢戰略發展經濟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只有具備開放性和競爭性的市場,才能為企業提供準確的信號,使其找到自身的優勢和不足。要維護好市場的開放性和競爭性,最重要的力量就是政府。若要將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文化資本優勢,政府的引導和扶持至關重要。在宏觀層面,國家應制定長遠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在中觀層面,地方政府應制定合理的產業政策,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機制、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機制及文化產品生產標準;在微觀層面,政府要從稅收、人員培訓、產品銷售等多層面對新興文化企業進行扶持。
加強新型文化產業鏈培育。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離不開政府對文化產業鏈的培育,相關產業與支持性產業能夠在產品信息傳遞、交流創新思路的過程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我國正在興起的文化科技園、文化創意產業園等園區,均有助于文化產業鏈的培育和形成。未來,我們還要加強文化產業鏈平臺的搭建,使文化產業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作者為成都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四川民族地區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政府支持研究”(項目編號:sdjj1608)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7年10月27日。
②胡惠林:《新型城鎮化:重構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秩序——對當代中國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的一種觀察》,《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8期。
責編/王妍卓 劉芋藝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