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獨具優勢,既有數千年的傳統文化資源,又有新時代強大的文化創新力。經過十幾年的摸索反思,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穩步提升。在新時代提供的機遇與挑戰面前,我們應審時度勢、順應發展潮流,把準時代脈搏,找準定位,實現新突破。
【關鍵詞】文化產業 發展現狀 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廣義的文化既體現為行為規范體系、生活方式、社會制度、語言符號、風俗習慣,也體現為精神、知識、修養。它既展露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氣質性格中,也凝聚在不同時代、不同階層的器物建筑上。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文化興則國興,文化衰則國衰。文化在任何歷史時期都與人類活動相依相伴。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發展,其概念也隨之發生變化,內涵愈發豐富,范圍愈發寬廣。
經過十幾年的摸索反思,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穩步提高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由于經濟水平、社會體制、思想認識等一系列原因,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當日本的動漫產業、韓國的電視娛樂產業成為本國支柱產業時,我國卻面臨裹足不前的窘境。無論是新興的媒體形式,還是商業運作方式,我國文化產業都沒有表現出自身的優勢。同時,在對傳統文化的挖掘上,我國文化產業亦表現出定位不準確的缺點,甚至使傳統文化淪為商業的“噱頭”,處于一種難以被大眾接受的尷尬境地。
經過十幾年的摸索反思,隨著政府政策的積極調整以及消費者素質的不斷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穩步提高,有了飛躍式的改觀。
2010年,在十七屆五中全會上,黨中央明確提出要推動我國文化產業成為整體國民經濟中的支柱性產業,為文化產業標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偉大號召。中宣部副部長孫志軍在記者招待會上總結了我國圖書、電視劇、電影等多領域文化產業在國際市場上或拔得頭籌或名列前茅的優異成績,這標志著中國文化產業樹立起了屬于自己的品牌形象并得到了廣泛認可。目前,在良好的政策引導下,我國文化產業改革已深入核心,“四梁八柱”的改革主體框架也已基本形成。
除了政策上的重大變化,經濟的發展也為文化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目前,我國社會發展水平已經可以滿足人民物質層面的基本消費需求,因此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應運而生。2016年,我國多個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廣州、蘇州、深圳等,人均GDP已超過一萬美元,這代表我國國民經濟已進入到了穩定持續增長、結構快速升級、城市化水平飛速提升的新階段,社會消費結構也會隨之產生變化,享受型消費將會成為消費市場的主導方向。教育、文化、科技、旅游等領域都會越來越多地得到消費者的青睞,這也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泛的市場需求。從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我們尤其可以看到文化創意產業的迅速崛起與繁榮發展,而文化產業的強勁發展勢頭也將會為這些城市帶來良好的產業結構、強大的創新能力和極具競爭力的產業核心價值。
此外,消費者素質的提升亦成為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助力。多年來,文明旅游、尊重版權、全民健身、環境保護等觀念在不斷影響著大眾的生活,引導消費者轉變消費觀念,使其逐步轉到健康消費、文明消費的方向上來,有助于推動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良好的市場環境與人才助力
根據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來看,政策的支持必不可少,沒有政策支撐,就沒有文化產業的穩定發展。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絕大多數文化單位都屬于事業型單位,直至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后,才將文化單位明確區分為公益性和經營性兩種類型。經過幾年的探索,很多領域如出版發行、電影制作、娛樂傳媒、文藝表演等都轉化或新成立了不少經營性企業。眾多新興文化產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文化市場呈現出繁榮景象。
與此同時,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腳步也沒有停歇,很多城市一直都十分重視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在推動文化產業百花齊放的同時,我國始終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培養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力、文學藝術修養、人文社科觀念,這些都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
文化產業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市場環境。在“互聯網+”背景下,打破行業壁壘、地域壁壘變得容易起來,為不同文化產業之間通力合作、平等競爭提供了良好環境。文化產業從業者應善于利用自身特色和獨特優勢提升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文化產業發展需要人才助力。作為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人才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顯而易見。我國文化產業若要在國際文化產業市場中找到立足點,就要具備開闊的眼光、獨到的觀念,在瞬息萬變的文化潮流中找到經得起打磨的文化核心價值,既能繼承傳統,又保持創新能力。
文化產業要順應時代潮流,找準定位,實現新突破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新時代的文化產業要順應時代潮流,找準定位,實現新突破。
文化產業發展要將目光投向國際舞臺。如何將我國的優秀文化以及和諧發展、和平共處等理念傳播出去,得到不同國家、地域、人民的認同,是當下我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傳統,近年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文化產業創新融合,很快融入市場,甚至走出國門。如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文創產品,就將傳統文化理念游刃有余地融合到了文化產品中,在收獲品牌口碑、占有一定市場份額后,故宮博物院又不斷拓展商品范圍,將文化產品深入到群眾生活的各個消費領域。再如天津楊柳青年畫,在將傳統民俗文化完整傳承保留下來的同時,又注重“工匠精神”的文化內核,加強文創產品創作過程中“手藝人”形象的打造,找到了堅守傳統、以靜制動的新思路。
文化產業要注重多元化發展。若要在物質繁榮的商品市場中站得更穩,就要將目標市場設定得更為廣泛。例如,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楊柳青年畫的實用性更多表現在傳統節日中,尤其是農歷新年。如果能將其拓展到幼兒及青少年市場、教育市場等領域,就會為楊柳青年畫這一以傳統為根基的文化產品開拓出更廣闊的發展平臺,使其在青年一代中廣受歡迎,在教育領域變得實用起來。注重文化產業多元化,就應當在“實用性”方面打開更多新的突破口。
文化產業要思考發展的關聯性。一個文化帶,不僅要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更要與其他文化帶之間建立聯系。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藝術形式若與外來優秀文化相融合,就可作為對外文化交流的有效手段,成為密切國際關系的橋梁和紐帶。
目前,我國文化產業正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未來,我們還面臨著更多的機遇和挑戰。我國傳統文化應在新的文化產品創造中充分展現其“活化石”的魅力,為創新型文化產品增加文化質感,成為讓我國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源頭活水。
(作者分別為天津城建大學城市藝術學院副教授;天津美術學院環境與建筑藝術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天津市藝術科學研究規劃項目“中國畫表現語言對當今楊柳青年畫發展的借鑒意義研究”(項目編號:D12058)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7年10月27日。
②顧江:《文化產業經濟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責編/王妍卓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