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關系著“為誰培養人”和“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根本問題。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應圍繞優化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的思想價值引領功能和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長效教育機制這兩個著力點,提升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 大學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要以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這一論述深刻地回答了我國學校教育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從根本上回答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育什么人”和“如何培養人”的問題。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應立足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主渠道,進一步優化其思想價值引領功能;逐漸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長效機制。
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的作用,提升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
科學的思想理論與科學的理論思維方式可以促進價值觀的發育和成熟,并且能夠對價值觀進行深度的調整。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理論根基和科學理論思維能力,使其終身受用。
教師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明道信道”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傳道者首先要自己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教師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施主體,在教學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教師的價值取向、態度情感和教學能力都影響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有強烈的“上好課”的愿望,有守好自己的“責任田”的使命意識,立足和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主渠道,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話語主導權和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從優化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兩個方面入手,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親和力。
從教學形式上看,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就是回答“怎么教”的問題。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親和力”應著眼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轉變話語表達方式。教師在講授理論時,要講究語言藝術和表達技巧。避免過多地使用學術話語、文件話語和書面話語;防止理論講授過于抽象化和概念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講理論要避免空洞的說教和干癟的論證,“講理論要接地氣,要讓馬克思講中國話,讓大專家講家常話,讓基本原理變成基本道理,讓根本方法變成管用方法”;要學會“把理論融入故事,用故事講清道理,以道理贏得認同”。要以事實和道理服人、以情感動人,要講好中國故事、講出中國自信。二是豐富教學方式方法,提高其有效性。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相輔相成的,內容決定方法,方法成就內容。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和有效使用教學方式方法,避免為了方法而方法,逐漸提高駕馭方法的能力。三是優化載體和途徑。在優化已有教學載體和途徑的基礎上,要重視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新媒體新技術相互融合并提高其融合度,提升教師的媒介素養。探索網上教學與課內教學相結合、線上線下互動的混合式教育模式;努力構建網上資源共享的“大思政課”教學格局,彌補高校教育發展狀況的差異,縮小教學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差距,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時代感和吸引力。
從教學內容上看,一些人文學科的課程內容也會涉及價值觀的問題,其學科方法決定了其研究視角和思維方式呈現開放性和多元性,這種多元性的思維方式會成為一種人文背景,從而影響到學生的思考。思想政治理論教師應該在科學的方法論基礎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其相關的理論體系做出更具有科學性的解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在多元的視角和不同的價值主張中脫穎而出。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和要求的教學內容,教師在講授時應該做到兩個結合:一是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二是結合學生的價值追求和利益關注,實現教學內容理論引領和實踐引領的融合。教學內容應能夠積極為學生成長中面臨的思想問題、現實問題和價值困惑提供解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要求只有浸潤到學生的日常社會生活中,讓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感知到,才能增強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構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長效機制,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全面融入高校各個環節中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一項持久的系統工程,需不斷完善創新高校“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長效機制。
全員育人。“全員”明確了教育的責任主體和主體責任。高校黨委必須把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根本方向,就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進行系統謀劃和統籌推進。高校所有專兼職教師、管理人員和后勤保障服務人員都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學生工作隊伍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核心主體;哲學社會科學專業和其他專業課教師應結合課程內容和課程特點進行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教學活動。高校所有課堂都是思想引領的陣地,教師要遵守政治紀律和職業操守,應強化“陣地”意識和“守土有責”意識。高校管理人員和后勤服務人員在各自的崗位上都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以高度的育人自覺,結合各自的崗位特點,以不同的形式,承擔起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的責任。
全程育人。“全程”是育人延續性的要求,任何思想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的養成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全程”育人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體現為幾個方面:其一,從時間的延伸上講,教育應融入大學的全階段。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應融入大一至大四的階段。比如說現在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大一大二已經全部修完,沒有實行涵蓋大學四年的彈性選修制度;沒有補充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外的思政課第二課堂。其二,從活動的延續性上講,貫穿每一個階段和每一個教育環節的全過程,全程覆蓋,不會虎頭蛇尾。其三,是指全員育人的時間延伸。比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貫穿管理、服務全過程。這一理解與全方位育人有共同之處。概括地講,從“全程性”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應該是一個延續性的常態化的培育過程。
全方位育人。如果說全程育人是無中斷性育人,那么全方位育人則是無死角育人。“全方位”可從兩個方面進行解讀,它指向育人的全面系統性。一是指育人格局體現全面性。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應形成理論育人與實踐育人相結合;線下育人與線上育人相結合;制度育人與環境育人相結合;課程課堂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相結合的全方位育人格局。二是從人發展的全面性出發育人。大學培養的人才應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從“人”本身出發培養人,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持久的全社會的系統工程。高校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中,具有自身獨特的有利條件并擔負著重要職責,高校應整合優化教育的相關要素并合理發揮其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高校發展和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各個方面,最終轉化為大學生的情感認同、理論認同和行為習慣。
(作者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2014年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般課題“新媒體環境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項目編號:14ZXB014)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李海春:《高校價值觀環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方法論析》,《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
責編/陳楠 谷漩(見習)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