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文化行走”的過程,是“知識結晶”的過程,是教育效果提升的過程。高校要將學生帶出“象牙塔”,帶入現實生活,為學生釋疑解惑。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讓大學生站在時代最前沿,接觸新理念、思考新問題、創造新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實踐 形式主義 教育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本真與旨趣:以鍛煉本領為價值導向的社會實踐活動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以銘記初心、熔鑄信仰為根本追求。一種力量穿越時空,一條真理啟迪未來。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堅定的理想信念是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催化劑和推動力。對于大學生而言,理想信念是人生的風向標和指南針,是為人生奮斗目標而不懈努力的內生動力。理論對于大多數大學生來說仍舊停留在書本上,理論只有得到檢驗才能煥發出真理的力量,社會實踐活動為理論與現實的結合提供了有利契機,使抽象的理論變得可觸可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中的實際調研,大學生能夠切實體會社會生活,深入了解、分析國家和社會發展中的問題。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以豐富體驗、擔當使命為重要內容。社會實踐活動全方位打開大學生的觸覺、知覺、感官和思維,將夢想與現實的差距、課堂與生活的迥異毫不遮掩地袒露在他們面前。“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大學生深入各行各業,走進不同地區,能夠感受不同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大學生在體驗生活和服務社會的同時可以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分析社會鮮活案例,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大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要理性思考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自覺將個人發展與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聯系起來,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以鍛煉本領、錘煉品質為最終歸宿。實踐活動為大學生提供了向基層學習、向群眾學習的機會,是大學生錘煉艱苦奮斗、求真務實、迎難而上思想品質的良好契機。大學生能夠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習并掌握高效工作的方法和規則,提升適應力、抗壓力和忍耐力,為日后步入社會奠定基礎。實踐砥礪心志,社會實踐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即是鍛煉能力的過程,也是找尋差距的過程。大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統籌協調能力、轉化矛盾的能力在此過程中得以提升,要真正做到敢想、敢做、敢當;不傲、不燥、不焦;自立、自覺、自主。
困境與挑戰:“變質”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背離了初衷
“變質”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背離了初衷,使大學生成為社會實踐活動的“邊緣人”。一些大學生認為實踐活動可有可無,甚至認為實踐活動是學校強加于學生的“負擔”,對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保留觀望態度,甚至消極應對學校布置的實踐活動任務。如此形式主義,社會實踐活動本身的價值追求將逐漸被忽略、被曲解。
一些學校和學生沒有充分認識到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價值。社會實踐活動作為擴展眼界的一種選擇,其作用和意義可能難以在短時間內顯現出來,一些大學生未能充分認識到社會實踐活動的價值所在,忽視社會實踐活動轉而參與其他他們認為更具價值的活動。在這種想法的驅動下,實踐活動變身“觀光旅游”,調研報告成為“紙上談兵”。當前,一些高校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跟蹤管理不夠,很多情況下,相關教師未能真正了解、參與學生的實踐活動,不能及時解答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學校對社會實踐的研究、指導力度還不能滿足學生的期待和要求,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題設定、跟蹤指導和總結檢查還不夠科學和及時。
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支持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實踐活動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撐才能順利開展。但是,部分大學生在尋找實踐基地時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困難,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情況時有發生。要增強社會各主體的責任意識,盡其所能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場地支持、人力支持,使大學生真正在社會實踐中有所學、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
轉變與優化:增強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感召力
正視矛盾、立足矛盾、解決矛盾是解決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之鑰,是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效能的關鍵一招。牢記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本真與旨趣,把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正確方向,抓住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精髓所在,保證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不走形式不“變質”。
要充分發揮思想認識的先導作用,加強大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重要意義的認識,提升社會各界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認識水平。其一,矯正學生的片面認識。“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要使學生樹立長遠眼光,著眼于自身的全面發展,發自內心地重視、積極主動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將社會實踐經歷轉變為個人的人生財富。其二,強化高校的引領意識。高校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和引領者,要把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大學生培養的重要環節。社會實踐過程是“文化行走”的過程,是“知識結晶”的過程,是教育效果提升的過程。高校要將學生帶出“象牙塔”,帶入現實生活,為學生釋疑解惑。
增強社會實踐活動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首先,要有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內容作支撐,抓住現實熱點,將時代精神和時代訴求注入活動內容中,增強活動的吸引力。使大學生能夠站在時代最前沿,接觸新理念、思考新問題、創新新方法。其次,強化實踐內容的問題導向。要立足社會發展熱點、難點、焦點、痛點及疑惑點,深入調查研究,在此過程中深化大學生對社會及個人發展的認識。再次,要將情感要素注入到社會實踐活動中。要充分考慮大學生自身的情感需求,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情樹人,將社會實踐內容與個人興趣點合理對接,根據學生特點“量身制作”,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有效的宣傳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取得成效的基本前提,應以多樣化的形式將實踐活動的意義、本質、要求和導向呈現給大學生。要建立科學的實踐活動考核體系,考核要實現重內容與重形式的平衡,要選擇多要素、選取多角度、采用多形式,力求做到客觀公正。要保證實踐中的問題能夠得到有效反饋,有效的反饋是提供指導意見、改進實踐內容、調整實踐方向、取得實踐成效的重要手段。要暢通反饋渠道,利用線上線下多種方式及時解答學生疑惑。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師范大學)課題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受權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新華網,2017年4月14日。
責編/潘麗莉 趙橙涔(見習)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