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作出了系統的回答,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明確回答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大會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并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不忘初心”,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矢志不渝的根本性質和根本宗旨,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變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則是貫穿于黨的十九大報告全文的一條主線。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體現在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系統地提出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其中第二條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基本方略,“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體現在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歷史性變革之中。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我們黨迎難而上,開拓進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的,“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這些“解決了的難題”“辦成了的大事”,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最突出的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從而使我國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二是中西部和農村教育明顯加強,我國教育事業發展不均衡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三是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以上,我國就業狀況得到持續改善;四是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從而扭轉了居民收入增速長期低于經濟增速的現象,長期以來兩者不同步的問題得到了解決,進而帶動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五是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我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尤其是人民普遍關注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得到穩步推進。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體現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準確把握和科學判斷。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對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作出了科學判斷:“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要深刻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深遠影響,特別是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只有深刻認識和科學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我們才能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從而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充分體現在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基礎,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戰略安排上。改革開放之后,鄧小平曾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20世紀80年代、20世紀末、到21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安排。后來,我們黨又提出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從黨的十九大到黨的二十大,剛好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通過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樣的戰略安排,不僅把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間大大提前了,而且提出了實現更高要求的現代化目標。“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這個戰略安排,順應了人民對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
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上我國民生保障和改善取得了顯著進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得到了持續穩定快速的提高。但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
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保障和改善民生領域也要補短板、強弱項,要“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而最大的短板就是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的脫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17次主持召開扶貧重要會議,25次開展扶貧調研。“確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這是中國共產黨作出的莊嚴承諾,是必須完成的硬任務。
民生領域補短板的任務是多方面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在黨的十七大、十八大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五有”目標基礎上,首次系統地提出了“七有”目標:“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要“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黨的十九大報告則將“五有”目標拓展為“七有”目標,強調要“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在“七有”目標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是針對學前兒童入園難、弱勢人群的扶持和“兜底”還存在明顯不足這兩個當前我國民生領域的突出短板提出來的。因為各種原因,我國學前教育不能滿足適齡兒童入園的問題比較突出,幼兒園少,普惠性幼兒園更少。2016年我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只有77.4%,也就是說,近1/4的適齡兒童無幼兒園可入。隨著全面兩孩政策的落實,新生兒童還會繼續增加。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特別強調,要“辦好學前教育”。這充分反映和順應了人民群眾對發展學前教育的心聲和熱切愿望。
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時期,都會因為各種原因存在某些特殊的弱勢群體和弱勢人群。對這些弱勢群體和弱勢人群,國家和社會各方面都應當給予充分的關愛和扶持,國家在制定相關政策、財政投入和其他社會資源的分配中,對相對弱勢的社會群體和社會成員更應該給予適當的照顧和扶持。目前,我國有8500多萬殘疾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6.21%;其中約1500萬殘疾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占貧困人口總數的12%以上。經過過去5年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努力,我國解決了6000多萬貧困人口的穩定脫貧問題,但仍然有幾千萬貧困人口沒有擺脫貧困。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大批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三留守”問題日益凸顯,據估計,當前我國農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婦女分別達到5000萬,留守兒童達到6000萬。此外,我國正在經歷著世界上規模最大,同時也是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齡化過程,2016年,我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占總人口的10.8%。失能半失能老人多、高齡老人多、空巢老人多,是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主要特點,老齡化人口的養老服務需求是剛性需求。
針對我國民生領域的這些突出短板,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加強殘疾人康復服務;“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體人民。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衡量、反映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標尺與準繩。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明確當前民生保障和改善各項工作的工作思路,是“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點任務是“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工作目標則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等民生領域,提出了許多重大方針政策和重大舉措。
針對教育領域存在的教育不公平、優質教育資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為此,要“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
針對就業狀況持續改善的同時存在的就業穩定性不強、就業質量不高,就業歧視和就業不公平等突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為此,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多方面的重大政策舉措:一是要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注重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二是要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農民工多渠道就業創業;三是要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四是要完善政府、工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協商協調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針對我國收入分配領域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不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不同步等突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為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和舉措,主要有:第一,要鼓勵勤勞守法致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第二,要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在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必須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和勞動報酬的同步提高,否則,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就會失去“為什么人”這一根本目標,也就背離了我們黨提出的共建共享理念和原則。當然,居民收入和勞動報酬的提高必須以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為基礎,否則也就會成為無源之水,更不可持續。第三,政府要履行好再分配調節職能,努力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完善初次分配機制,堅持生產要素按貢獻分配,并不能完全解決收入差距問題,政府必須承擔起再分配的調節職能,完善以稅收、財政轉移支付、社會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手段為主的再分配機制,縮小居民最終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同時,要鼓勵和支持慈善事業的發展,通過社會捐贈、扶貧濟困等手段,發揮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功能。
針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仍然存在網不夠密不夠嚴、城鄉區域分割以及部分困難群眾住房難等突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要求“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并提出了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一系列重大政策舉措:一是要求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社會保障覆蓋率是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之一。當前,擴大參保覆蓋范圍的重點是小微型企業和廣大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新就業形態人員和未參保的城鄉居民。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是實現基本社會保障覆蓋全民、實現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的重要舉措。二是強調盡快實現“全國統籌”“全國統一”“城鄉統籌”“城鄉統一”,即“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這四個方面,是全面建成更公平、更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從而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重大舉措。三是再次強調“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提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四是突出強調了“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和“加強殘疾康復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強調“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同以往幾次代表大會報告不同,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再次強調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等的同時,第一次鮮明地提出了“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促進生育政策和相關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等重大政策舉措和明確要求。食品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是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重大民生問題。我國長期居于低生育水平國家的行列,育齡人口生育意愿低、婦女總和生育率低于人口正常更替水平,盡管我國已經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但許多符合條件的育齡人口并不愿意生育兩孩。生育兩個孩子的意愿低,其原因是復雜的,家庭養育子女的成本不斷加大無疑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必須適時調整和完善同生育政策調整有關的育幼、教育、就業、收入分配、醫療衛生、養老、戶籍、住房、幫扶救助等相關政策,健全各項經濟社會政策之間的協調聯動機制,同時縮小城鄉、地區之間生育政策的差別,使育齡人口的總和生育率穩定在一個適度水平,在延緩人口老齡化的同時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個更為有利的人口條件。
【本文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科社部教授】
責編:董惠敏 / 李 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