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對傳播中華優秀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大有裨益,我們要利用互聯網傳播優勢進行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文化資源數據庫,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探索適應新時代的文化自信培育之路。此外,還要利用互聯網打造富有競爭力的國際文化品牌,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互聯網+” 文化自信 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增強文化自信是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點。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文化自信的培育需要將主觀的文化認同與客觀的文化資源建設相結合,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網絡時代的到來,使人們獲取文化資源有了更為多元化的途徑,也為我國文化建設事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互聯網+”對傳播中華優秀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大有裨益
近年來,我國網信事業發展迅猛,互聯網成為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互聯網極大改善了信息傳播的環境,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效率,匯聚了眾多有價值的資源,轉變了人們采集信息的方式與途徑,也為文化建設提供了契機。
運用“互聯網+”模式,有助于融合各種媒體的傳播優勢。互聯網平臺自誕生至今不斷發展完善,功能日趨強大。互聯網興起之前,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相對固定、內容相對單一,往往會受到多種條件的制約。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發展,人們只需一部手機就可從網絡上獲取豐富的文化資源,擺脫了時間、空間的束縛。文化建設依托互聯網互聯、互通、互動等特點,融合多媒體技術,能逐步改變人們以往學習傳統文化的單一模式,使之更為豐富、生動,容易為人們所接受。
“互聯網+”平臺可以將線下相關文化資源以數字形式轉化成網絡多媒體資源,便于傳播和公眾理解接受,從而提升公眾對社會科學知識、傳統文化、科學思想等話題的關注度。當前,很多傳統信息文化部門如圖書館、博物館等,也相繼在網上開通了門戶網站,極大地滿足了大眾對文化服務的需求。
從文化推送與反饋機制上共建共享文化資源。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為其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文化的方方面面都能與互聯網結合,結合的過程會不斷產生新的用戶消費習慣和新的市場需求。“互聯網+”時代,“共享經濟”“共享財務”已經成為不同領域競相開展的業務,這些新型文化共享模式深入千家萬戶,使不同階層的人群都能獲得所需要的文化資源,為鞏固文化自信奠定了更加廣泛的群眾基礎。人民群眾在文化共享中不但能夠獲益,同時也能成為文化建設的參與者和重要力量。
互聯網實時互動技術讓信息交流的速度、效率大大提升。“互聯網+”時代所帶來的信息變革,改變了原有信息來源的固定模式,任何一部移動終端都可以成為信息的來源。微博、微信、QQ等信息交流互動平臺,讓信息發布者的個性化需求日益彰顯。這種互動形式能讓發布者根據信息反饋改進信息質量,從而推出更高質量的文化信息。圖書館、藝術館等文化服務機構都可通過網絡與訪問者互動,這對傳播中華優秀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大有裨益。
利用互聯網傳播優勢進行文化建設,探索適應新時代的文化自信培育之路
“文化自信”的培育需要多種因素、多種力量長期協作,能夠體現出文化主體潛移默化的思維轉變。在“互聯網+”時代,我們要利用互聯網傳播優勢進行文化建設,探索適應新時代的文化自信培育之路。
利用互聯網傳播優勢進行文化建設,要堅持以互聯網輿論引導作為建設重點。在互聯網高度普及的今天,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移動終端的使用上,網絡平臺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增進文化認同的主要渠道。由于網絡信息傳播門檻低、途徑廣,在傳播主流文化的同時,也為一些低俗文化的傳播提供了便利,對人們共享文化資源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由于線上線下的信息傳播方式不同,我們很難對線上資源進行精準管控,而且每一位移動互聯網個體都有可能成為信息發布的主體,如此一來,互聯網監管就成為一項艱巨的任務。
因此,我們要加強對網絡文化話語權的把控,要讓有價值、有意義的文化信息成為互聯網的輿論主調,以此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警惕那些對主流價值觀念進行曲解和誤讀的網絡言論。例如2017年熱映的《戰狼2》,在輿論的一片贊譽聲中,就有人對這部愛國電影進行歪曲,否定影片中的軍人熱血情懷和人道主義精神。在四川九寨溝地震后,有網民以電影票房高為由,提議《戰狼2》主演吳京應捐款一億,這種道德綁架性質的言論得到了一些人的附和,對社會輿論產生了一定的誤導和負面影響。因此,加強網絡輿論監督引導工作,營造具有正能量的網絡輿論氛圍和文化氛圍,成為當前的必要之舉。
利用互聯網打造富有競爭力的國際文化品牌,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奠定堅實基礎
當前,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文化地域的界限也逐漸被打破,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互通已經由單一走向多元。社會主義優秀文化的養成,離不開對歷史的傳承。它博采眾長、兼容并蓄,是中華民族的思想和靈魂。我國文化事業的穩定發展,體現了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在與外界交往的過程中,我們要注重主體本位的確立,通過樹立文化自信彰顯自身的實力。我們應建立中華文化資源數據庫,利用互聯網這一平臺,集中展示獨具特色的中華優秀文化,讓世界人民真正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交流與競爭是當今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眾多符合現代人欣賞品味的文化產品。其中以韓流音樂、美國電影、日本動漫等文化產業影響最大,有的已經上升到國家形象的高度。例如提到美國電影,我們就會想到好萊塢影片以及各種經典影視形象,其中所詮釋的,正是美國的文化和價值理念;日本動漫則濃縮了日本傳統文化中的各類元素,將日本的文化傳播到全世界。
我國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但由于起步較晚、有影響力的品牌較少,由此也導致我國文化產品的競爭力相對較弱。我們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傳播優勢,借鑒成熟文化產業國家的成功經驗,發展具有中華文化魅力的文化產業,生產出能夠代表中華文化精神的文化產品,以自身文化特色吸引消費者,打造富有競爭力的國際文化品牌,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為江南大學講師)
【注:本文系2017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思想政治工作專題研究項目“‘三走’活動載體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2017SJBFDY121)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7年10月27日。
②陳先達:《正確理解文化自信》,《中國領導科學》,2017年第7期。
③王海英:《以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強國建設》,《長白學刊》,2017年第5期。
④田羽、張媛媛:《互聯網時代的文化自信培育》,《新聞研究導刊》,2017年第2期。
責編/王妍卓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