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文藝的傳承變化是必然的。社會在發展變化,環境在變化,創造主體的“人”也在隨時而變,虛設的傳統生態和“活化石”式的保護,終究不會長久。古往今來,文藝無不遵循著在繼承中創造的規律。在轉化中發展,是傳統文藝“現代轉型”的必然途徑。
【關鍵詞】傳統文化 創新 文藝傳播 【中圖分類號】G123 【文獻標識碼】 A
中國傳統文藝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與傳統文化同呼吸共命運
文藝的“傳承”與“創新”、“傳統”與“現代”是文藝界永恒的話題。時間流逝,時代變遷,發展變化是必然規律,產生于特定時空的文藝也處于生存發展的序列之中。縱向來看,所謂的“傳統文藝”的內涵也不是固定不變的。中國傳統文藝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與傳統文化同呼吸共命運。中國傳統文化是以超穩定結構著稱于世的,但近代以來,卻不斷受到外來文化的猛烈撞擊。由于中西兩種文化模式和形態存在較大的不同,中國文化是在與西方文化既對立又融合的進程中不斷發展的。
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大致經過了四次大的變化:鴉片戰爭以后,中西文化發生了第一次大碰撞,促使中國由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變。第二次發生在20世紀初,傳統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全面而猛烈的撞擊,最終爆發了“五四”運動。傳統文化在這個歷史的分水嶺上發生了裂變,中國社會也由近代轉向了現代。第三次發生在二十世紀80年代,在我國積極的對外開放政策下,外來文化卷土重來,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文化的價值取向。第四次文化嬗變大致自二十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至今,隨著國家實力的發展,民族文化自信不斷加強,傳統文藝的傳承保護不斷得以深化。
對傳統文藝的生存沖擊最大的是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雜志分別發表了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和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標志著文學革命的開始。以文學革命為契機,新文化運動又點燃了“戲劇改革”“美術革命”“音樂改良”的火炬。大多數傳統文藝均受到了挑戰:文學以白話文替代古文、西方文藝寫作方法被硬搬到中國來;繪畫崇尚引進西畫而鄙視國畫;戲劇偏向引進話劇、歌劇而不屑國戲。
傳統農業社會逐漸被工業化、城市化、城鎮化所取代,傳統文藝傳承保護成為首要問題
傳統文化的興衰影響著社會進程和民族自信。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21世紀以來,文化自信的呼聲漸高,傳統文藝的重要性和傳承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當前,傳統文藝的創作主體主要有兩大部分:文人藝術和民間藝術。文人藝術屬于當前藝術的主流,從事人群主要生活于現代都市,以學校和各種類型層次的文化機構為多,學歷層次普遍較高。民間藝術的從事人群主要生活于廣大農村和城鄉結合部,生活方式帶有傳統特色,學歷層次普遍較低。民間藝術(或曰鄉土藝術)是藝術的母體和民族文化之根,它體現著地域文化特征和歷史文脈。由于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發展,從“鄉土”到“混凝土”,傳統農業社會逐漸被工業化、城市化、城鎮化所取代,民間文藝的生存空間日益縮小,傳承保護成為首要問題。文人藝術和民間藝術都存在傳承發展的問題。一方面,文人藝術由于“西化”現象突出,如何體現民族特色,比如中國精神、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等,成為藝術界的主要話題。另一方面,由于“非遺”保護的參與,民間藝術如何傳承一直爭論不休。共性的傳承方式大致歸為三類:活態傳承、博物館式保護、現代轉型。
“活態傳承”幾乎成為非遺保護的專有概念,它是指在傳統文藝發展的環境當中進行保護和傳承,在創造主體生產生活過程當中,進行傳承與發展的傳承方式。“博物館”式保護,借助現代科技手段,通過文字、音像、視頻、原件展示的方式對傳統文藝加以保護傳承。“現代轉型”則指以現代人的現代生活方式為基礎,對傳統文藝進行選擇性繼承和創造性轉化,也就是傳統文藝的“現代化”問題。就傳統文人藝術的傳承來說,創造主體帶有很強的自覺性。“活態傳承”是創造主體在傳統文藝產生的環境中進行傳承保護,側重于創造主體的傳統修養和涵養;“博物館式保護”偏重于繼承與延續,而“現代轉型”成為當代人表現當代生活的主要生存方式,是傳統文藝為適應時代要求而進行的主動探索。在藝術界和學術界,本來同屬“傳統文藝”的文人藝術群體和民間藝術群體(主要為“非遺”傳承人)似乎各行其道,很少有交集。一方面是高大上的主流藝術群體在探討創變的“現代性”,一方面是岌岌可危的民間藝術群體苦于生計而推行“非遺”保護。
總體上看,傳統文藝的傳承變化是必然的。“活態傳承”和“博物館式保護”只是權宜之計。社會在發展變化,環境在變化,創造主體的“人”也在隨時而變,虛設的傳統生態和“活化石”式的保護,終究不會長久。古往今來,文藝無不遵循著在繼承中創造的規律。可見,在轉化中發展,是傳統文藝“現代轉型”的必然途徑。
(作者為河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導,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河北省書協副主席,河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參考文獻】
①李立:《傳播藝術與藝術傳播》,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
責編/王妍卓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