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城鎮化是我國城鎮化的發展目標。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應該改變目前城市、城鎮之間的層級體系結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同時要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與現代消費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走一條融合型的新道路。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現代服務業 融合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識碼】A
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城鎮化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但是從整體上看,我國的城鎮化水平還是比較低的。而且,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環境污染問題、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等情況,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問題。因此,加速推進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城鎮化水平的持續提升,就需要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尋求新的發展思路與方式,實現新型城鎮化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發展。
傳統城鎮化發展模式存在的問題
從城鎮化的發展動力與空間模式上分析,我國傳統城鎮化的發展模式可以概括為七種類型,即建立開發區、建設新城區、擴充城市空間、城市舊城改造、建立中央商務區、鄉鎮地區產業化、村莊工業化。這七種模式對于推動我國城鎮化進程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這些發展模式本身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重“政府推動”輕“市場引導”。這些常規發展模式大多數帶有行政主導的“自上而下”的特點,其以政府行政手段為主導力量,充分發揮政府在資源配置及招商引資等方面的優勢,但并沒有充分考慮到地域特點,沒有充分尊重市場規律。事實上,正常的城鎮化發展模式應該是“自下而上”的,按照市場機制的規律運作,政府的宏觀調控只是起補充作用。
其次,重“土地城鎮化”輕“人口城鎮化”。在“土地城鎮化”方式下,通過土地經營規模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的方式,新建一批新城或擴充城市。但在土地、工業、人口集中的過程中,并沒有注重人的城鎮化,各種公共服務及配套設施都無法及時跟進,容易導致“鬼城”“空城”的出現。同時,進城農民在就業、社保、子女教育、醫療等問題上沒有相應的解決措施,城鎮化的內涵并不完整。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報告2015》顯示,雖然2015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6.1%,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39.9%,兩者之間存在著16.2個百分點的差距。
再次,重城鎮化的“外延式擴張”輕“內涵式發展”。在上述七種模式下,很多地方都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及城鎮空間擴張,主要通過拆遷、騰地等方式來整體推進城鎮化。這樣的整體推進并不是由于人的需求,而是為了GDP發展的需要。這不但會造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而且會導致城市發展缺少相應的規劃,缺乏地域特色。新型城鎮化是內涵式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應該具有四大特色,即低碳、綠色、智能、集約。因此,必須要探尋與新型城鎮化要求相適應的發展道路。
提升城鎮化建設水平和內涵,為現代服務業發展創造條件
第一,推進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鎮對現代服務業的承載容量。城鎮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載體與依托,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水平及環境的質量,直接決定了城鎮對人口及產業的吸引力,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需要完備的基礎設施與良好的生態環境。因此,在城鎮化進程中,不僅要積極做好物流通信、道路交通、防汛防洪、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還需要做好文化教育、醫療衛生、體育娛樂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通過政府主導,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形成多方參與建設的多元化投資體系,為加快城鎮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供資金來源,為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創造前提條件。
第二,適度擴大城鎮化規模,促進服務業的優化升級。服務業的發展類型、層次、內容應該與城鎮的經濟水平相適應。一方面需要促進大中城市的發展,以大中城市帶動中小城鎮,發揮大中城市的輻射作用。我國現有的特大城市有很多,如一些省、市、區的省會、首府均是特大城市,要促進這些城市服務業結構、內容、質量的提升,用省會、首府城市帶動中小城市。另一方面,要促進小城鎮及中心城鎮的發展,為一些條件較好的縣級城市及中心城鎮提供科學規劃、財政支持,促進其向中小城市轉變。同時,要積極培育一批經濟實力強、發展潛力大、帶動效應好的重點城鎮,推動服務業的升級。
第三,積極培育城市群與都市圈,增強城市群與都市圈對現代服務業的吸納能力。當前,我國包括京津唐、長三角、珠三角、江漢平原、膠東半島等的12個大型城市密集群,是發展都市圈的主要區域。在這12個城市群中,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區集中了我國最為發達的幾個大城市,這些城市有著完善的基礎設施及便捷的交通網絡,同時還有著較強的產業特色及經濟實力,區域內的產業分工較為完善。因此,要擴大這些城市群的輻射能力,形成這些城市群中不同城市現代服務業的良好分工,構建協作式、互補式的產業與城市協同關系。并且在產業分工及協同的基礎上,提升這些都市圈對周邊中小城市、城鎮的輻射能力。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
首先,政府要大力發展公共服務業,促進區域城市互補協同發展。公共服務業是服務業的重要產業之一,我國的公共服務產業在區域之間、城市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并不平衡。因此,在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在某一區域內促進公共服務水平的一致,然后再追求整個國家的一致。在具體的產業發展規劃中,要優先發展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要首先保持公共服務的平等化。公共服務關系到城市之間、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協同發展,如果不能保障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業的平等,就會導致勞動者生活成本出現差異,導致企業成本的差異,這樣城鎮化過程中所要求的產業延伸、服務均等就難以實現。
其次,要為消費性服務業發展創造條件,加快中小城市、中心城鎮消費性服務業的發展。消費性服務業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對促進人口城鎮化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當前我國的商貿、餐飲、物流、配送等消費性行業在小城市、城鎮的發展遠遠落后于大中城市。一方面這是由于小城鎮的市場有限,某些行業不愿意延伸到小城市及城鎮;另一方面是小城市、城鎮居民的消費能力有限,這些區域的居民人均收入落后于大中城市,再加之我國的交通、物流等成本較高,制約了消費性服務業在小城市、城鎮的發展。因此,大力發展區域交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小城市、城鎮居民的收入是十分迫切的,同時還應取消各種制約消費性服務業落地小城市、城鎮的門檻限制政策。唯有如此,才能為消費性服務業在小城市、城鎮的發展提供機會。
最后,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是使我國城市層級體系發展為網狀體系的關鍵。當前,生產性服務業往往集中于大中城市,但隨著大中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其產業鏈會不斷延伸、分散,從而會使產業鏈向其周邊的中等城市、小城市及城鎮轉移。生產性服務業具有生產性、網絡型及促進城市產業集聚的特征,加快生產過程的分散,企業不僅能夠突破空間地域的限制,還能夠在大范圍內配置資源,提高效率。這種新型化的生產模式為現代服務業提供了生產要素流動的網狀基礎,是交通、物流、信息、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動力。而專業服務、信息技術等現代服務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依賴于良好的公共服務產業。這就意味著,一個城市、城鎮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會提高一個區域的消費服務水平,會促進消費性服務業的發展。當消費性服務與生產性服務差距縮小,專業化的分工及產業布局就會形成網狀結構,就會促使區域經濟活動的分散,進而帶動一個區域內大、中、小城市及城鎮的發展。由此可見,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加速城鎮化發展的核心要素,其對提升城鎮化的內涵、質量、水平及促進人口城鎮化是極為有利的,也會打破當前制約城鎮化發展的層級體系。
(作者為貴州民族大學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姜德輝、楊玉娟:《新型城鎮化與縣域文化產業發展的融合》,《人民論壇》,2014年第8期。
責編/楊鵬峰 孫渴(見習)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