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強調“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對心理學研究和心理學工作者,特別是社會心理服務工作者,提出了具體要求、指明了工作方向。
“美好生活需要”由物質需要與心理需要共同構成。心理學工作者對心理健康、幸福感、社會心態、社會價值觀、社會安全感等開展了大量研究,發現了不同時間、地域,人民心理感受的特點和變化規律。這可以使我們真正從人民的心理需要出發,指導和改善個體、群體、社會的行為,有效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也可以通過對人民心理和行為規律的科學認識,服務于公共事務管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推動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滿足“美好生活需要”亟待提升心理健康服務水平。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同志在2016年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問題基礎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規范發展心理治療、心理咨詢等心理健康服務”。同年,國家衛生計生委等22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下文簡稱《意見》),對加強心理健康服務提出具體要求。
當前,提升人民心理健康水平面臨諸多挑戰。社會大眾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心理健康服務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不高;心理健康基礎和應用研究的研發投入不足;專業心理健康服務人才隊伍短缺,供需缺口巨大且結構失衡;心理健康服務行業管理體系和行業立法尚未健全。
為加強心理健康服務,全面促進人民心理健康,應積極開展心理健康科學知識傳播;增加心理健康服務有效供給,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加大心理健康基礎研究的科研投入,支持新技術研發和心理健康產業發展,支持心理學理論和心理健康技術的本土化發展。加強行業規范管理并適時推進立法。在心理健康基礎性研究方面,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是滿足“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既包括內在的個體因素,也包括外在的環境因素。當前,我國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工作包括:
第一,構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務網絡。22部委在《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服務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服務納入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重點人群心理健康問題得到關注和及時疏導,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初步建成”。心理健康服務網絡包括各部門各行業、城鄉社區基層、社會心理機構,以及醫療機構的心理健康服務。同時,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科普、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援助、專業人才培養、行業規范管理等共同發力。
第二,在社會治理體系中加強心理建設。最重要的是在重大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準確把握各類群體的利益訴求和心理需要,逐步規范決策中的心理影響評估,注重疏導不公平感,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矛盾。心理影響評估的過程,也是向人民傳導和溝通政策信息、提升公共政策滿意度的過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指導精細化的社會治理,有助于減少社會心理矛盾的發生、對多發易發問題進行及時有效干預、營造友好互信的人際關系和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
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的新目標和新要求,中國心理學大有可為,心理學工作者要凝心聚力投身這一偉大事業,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不斷提供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方法,服務國家、造福人民。
責編/高驪 谷漩(見習) 美編/王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