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全局性的變化,也是歷史性的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十九大提出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破除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各種問題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基本方略。
【關鍵詞】新時代 十九大 社會主要矛盾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社會主要矛盾隨時代發展而轉化
我們黨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和判斷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不斷更新,從新中國的發展歷史看,先后經歷了三次對社會主要矛盾的重新認識。
一是中國經濟處于貧困和起步階段,在極端貧困水平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代,包括政治建設與制度建設、經濟建設與國民經濟體系建設、社會建設與城市建設等。1956年黨的八大首次提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提出今后的主要任務是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
二是改革開放給中國經濟騰飛帶來重大機遇。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重新認識國情,提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提出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大力發展生產力,并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在這個時代,中國經濟開始起飛,GDP年均增速達到9.9%,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最高紀錄。從基本解決溫飽到達到小康水平,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已從極貧困階段跨越性地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新的轉化。
三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從快速富裕起來轉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起來,從世界大國轉向世界強國。為此,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作出重大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十九大報告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突破。
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內涵
進入新時代,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精神、制度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長,例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不僅需求的數量明顯增加,而且需求的質量顯著增強;不僅對單一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增加,而且對產品和服務的多元化、多層化、多樣化要求與日俱增。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尚不充分,仍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中國的勞動生產率逐步提高,已經由絕對落后水平轉變為相對落后水平,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都進入了世界前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不能滿足13億多人民對不同產品結構和質量的需求,不能滿足人民對各種服務的需求,也不能滿足人民對社會公平、民主法治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需求。
二是發展仍然不平衡,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經濟和社會公平需求。從經濟方面看,首先是收入不平衡,包括地區、城鄉收入發展的不平衡;其次是消費不充分,消費支出占GDP的比例不足40%,仍然是世界大國中最低的國家之一,難以滿足經濟增長對消費的需要。從社會方面看,主要體現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在教育方面,從教育的經費投入、教育質量和就學機會看,農村還落后于城市,中西部還落后于東部;在醫療方面,從衛生健康投入、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和利用程度及衛生健康水平看,城鄉和地區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在社會保障方面,中國的社會保障支出占GDP比重以及養老保險覆蓋率均不夠充分,難以滿足人民對社會保障的需求以及人口老齡化的需要。
三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不平衡,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我國文化發展的質量和水平還不高,文化建設的布局和結構不盡合理,制約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尚未完全破除。面對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長的新形勢,我國文化產品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還不能很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的任務更加緊迫。
四是人與自然發展仍然不平衡,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態環境需求。生態環境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體現在:不同地區在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程度上存在較大差異;長期處在價值鏈低端的國際分工使得中國資源環境破壞較為嚴重;此外,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濃、法制不健全、生態投資不足,使得人民對新鮮空氣、清潔水、良好環境質量的需要難以得到完全滿足。
五是經濟建設與總體安全仍然不平衡,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安全需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安全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逐漸從國土和軍事安全轉變為政治安全,再轉變為經濟安全和社會安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世界經濟長期復蘇乏力,使得經濟安全成為政府的一項重要議題。食品安全、網絡安全等問題也使得社會安全成為百姓關注的焦點。
此外,民主、法治等方面也存在較大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難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
新矛盾呼喚新理論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全局性的變化,也是歷史性的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十九大提出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破除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各種問題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基本方略,體現在以下方面。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發展的主體。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黨的奮斗目標,同時作為國家發展的核心目標,一方面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解決個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另一方面促進社會全面進步,解決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堅持新發展理念。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工作主線,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包括推動地區結構、行業結構、企業結構、城鄉結構的不斷優化;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推動體制機制改革,減少要素市場扭曲,解決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這體現了新時代經濟思想的方法論,要統籌協調經濟增速、經濟質量和運行風險這三者的關系,在發展過程中著力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既是改革開放新時代,更是創新發展新時代。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不僅包括科技創新,還包括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業態創新和文化創新。要用創新的手段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堅持解放和發展各種生產力。包括發展經濟生產力滿足人民的經濟需求;發展社會生產力滿足人民的民生需求;發展文化生產力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發展生態生產力滿足人民的生態需求。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作者分別為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開幕》,《人民日報》,2017年10月19日。
責編/楊鵬峰 美編/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