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九大報告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判斷,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變化了的實際。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的新特點,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社會主要矛盾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提出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的歷史方位,彰顯了變與不變的唯物辯證法。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社會的主要矛盾以及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也會發生變化。
正確認識我國進入新時代的內涵,就必須搞清楚我國的基本國情,搞清楚新時代國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當前,我國已經在總體上解決了十幾億人民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了小康,不久將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對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的重大判斷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重大判斷,說明黨中央領導人民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中,已經解決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接著出現?;仡欬h的歷史可以發現,黨的歷史就是不斷地認識和判斷社會主要矛盾,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戰勝一切困難,不斷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歷史。
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系列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依據。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金鑰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經濟不發展,一切無從談起。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按照“三步走”戰略部署,聚精會神搞建設,取得了驕人的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在極不平凡的發展之中,習近平同志仍然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至關重要。
從我國發展條件來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安排中國現代化的發展,有很多有利條件。一是物質基礎雄厚。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實力快速躍升,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二是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巨大,科技競爭力有了歷史性的提升。三是市場空間廣闊。我國人口眾多,通過實施區域發展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正在不斷拓展市場新空間。不利條件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如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等。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有哪些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從當前和今后很長時期來看,要解決這一問題,只能通過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
不平衡問題,主要包括經濟不平衡、社會不平衡、制度不平衡等重要領域。其中經濟不平衡主要包括產業不平衡、區域不平衡和動力不平衡等。產業不平衡主要表現在,我國一些產業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一些產業還處于價值鏈的低端。區域不平衡主要表現在大的板塊上,如東部、東北、中部、西部發展缺乏有效連接的戰略通道。區域不平衡還表現在城鄉之間的差距、貧困地區與富裕地區的差距。解決城鄉差距,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在于“三個1億人”問題,即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動力不平衡主要表現在創新發展差異上,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必須實施發展動力的轉換,由傳統的要素與投資驅動轉到創新驅動軌道上來,這是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內在要求。
不充分問題,主要包括公平不充分、正義不充分、安全不充分、環境不充分等方面。其中公平不充分主要包括共享發展不充分、公平分配不充分、司法公正不充分、公共服務不充分等。共享發展不充分主要表現在,目前我國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能充分享有應有的權利,從而使得權利不平等問題突出。一定程度上的權利不平等加劇了機會上的不平等,收入、財產等方面的貧富差距加劇了結果上的不平等。公平分配不充分主要表現在,按城鄉身份分配、按體制內體制外分配等。另外,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實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用這樣的政策取向來發展經濟和處理社會關系,將難以實現公平分配。司法公正不充分主要表現在,一些司法人員作風不正,缺少應有的職業道德,徇私枉法、辦案不廉等方面。公共服務不充分主要表現在,目前食品安全問題、教育和醫療資源配置等公共服務在城鄉與地區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
如何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關鍵在于建設好現代化經濟體系。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具體到經濟領域,主要包括經濟發展新常態、新發展理念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中,經濟發展新常態確定了發展語境,新發展理念提供了指導原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從而形成了一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政策框架。
按照十九大報告要求,建設現代化的經濟體系,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多方面的,但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把握、發展新理念的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必須要做好的工作。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表現為經濟領域的一系列變化,重點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基本清晰轉向基本定型。經濟發展進入的新常態,既不是一種中短周期波動表現,也不是任何已知的經濟長周期現象,而是中國經濟發展長期過程的一個新階段。這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實際有關,經濟發展新常態使我國經濟將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因此,經濟發展新常態決定著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諸多方面。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揭示了中國經濟當前問題的原因、面臨的挑戰和解決問題的根本路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一個簡單的命題,而是一場系統的關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偉大實踐。
提出中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體現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和執政為民的責任擔當,這也是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研判的理由所在。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一級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新時代”從哪里來?》,新華網,2017年10月23日。
責編/賈娜 美編/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