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蘭縣在精準脫貧過程中,按照“找根子、開方子、摘帽子”三個步驟,緊緊圍繞“扶誰的貧、誰來扶貧、怎么扶貧”三個問題,努力達到“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三個成效,很好處理了以下三個關系,為深度貧困山區如何脫貧,找到了一條可供學習和借鑒的新路徑。
一是處理好脫貧與致富的關系。在一些貧困地區存在為了完成指標弄虛作假而給貧困戶的收入“湊數”的現象,所出臺的政策都收效甚微,是一種“假扶貧”。判斷一個地方是不是在真扶貧,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看是否在做能讓貧困戶真正致富的產業,而從東蘭縣的實踐可以看出,脫貧與致富是緊密相連的,只有能讓貧困戶直接過渡到致富道路的脫貧,才是有意義的脫貧,才是受群眾歡迎的脫貧。
二是處理好建檔戶脫貧與非建檔戶脫貧的關系。在發達地區,建檔戶基本上能把貧困戶都包含在內,但在一些貧困偏遠地區,還有相當數量的相對貧困農戶沒有被納入建檔戶,他們的收入其實與建檔戶的收入差距并不大。如何讓這些農戶脫貧是建檔戶脫貧之后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在當前的脫貧攻堅階段予以考慮和重視,同時要進行包括政策在內的各方面的部署。東蘭縣在通過發展產業扶貧脫貧的過程中,既重點扶持建檔戶又注意帶動其他相對貧困戶,真正是在走共同致富的路。
三是處理好貧困戶脫貧與地方發展的關系。從各地實際來看,存在兩種現象,一種是只考慮貧困戶的脫貧,所有政策和措施都指向貧困戶,而忽略了地方的整體發展;一種是以扶持貧困戶為由頭,把大部分的扶貧資金做成了地方發展項目,而忽略了貧困戶的利益和收益。這兩種傾向都是不可取的。這涉及到扶貧的效果,更涉及到扶貧的目標。扶貧不只是簡單地讓扶貧對象減少,而是要整體考慮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率、扶貧對象的收入與消費結構上的變化、建檔貧困戶與其他社會成員的融合等多維度的情況,讓扶貧變成事關公平正義的系統工程。
責編/劉芋藝 孫易恒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