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政治人物基辛格在《論中國》一書中,十分形象地說:“在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中國有書寫文字時,古埃及正處于鼎盛時期。希臘輝煌的城邦尚未興起。羅馬帝國的建立還是1000年以后的事。而今天有十多億人仍在使用直接從商代延續下來的書寫體系,今天的中國人可以看懂孔子時代的碑文。”據考證,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書字和我們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自源文字體系。幾千年后,其他兩種文字都已經消亡,唯有漢字沿用至今,這可以說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
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漢字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興衰榮辱,講述著悠悠歲月嬗變的故事。從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隸書、楷書,漢字忠實地記錄了中國過往時代的生產、商業、政治、戰爭、家庭、婚姻、飲食、起居等社會生活以及意識形態的真實情況,不同的漢字組合在一起,共同講述出一個古老國家的傳奇故事,構筑了一部“萬能的”百科全書。漢字因為其匯聚了豐富的歷史信息,被稱為“歷史的活化石”。
漢字之所以能稱得上“歷史的活化石”,是因為漢字是“音、形、義”合一的文字,且具有獨特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漢字的表意特質,使其具有在時間層面上暢通無阻的包容性。不管漢字的發音隨著時光的沖刷發生了怎樣的流變,漢字本身仍然是這些字,意思也依然是那個意思,孔子時代的古籍,后世的讀書人依然能看懂。漢字的魅力還表現在空間層面上的開放性。中國北方、南方的百姓,法國巴黎、美國紐約的華人使用方言的發音,會因為不同地域的習慣有所區別。但是,無論這些人身處何方,讀音有何天差地別,他們都使用著相同的漢字意義體系,共享著相同的字形和字義,對所有的文字可以有共同的理解。漢字,穿越千年,聯通東西南北,維系著中華文明的統一性。
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文字,而漢字在承載中華民族文化血脈的歷史進程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象形、會意、指事、形聲等造字法,以各自不同的角度充分反映了中華文化的智慧和哲學意蘊,這構成了我們國家和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可以說,無論在什么年代,漢字都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主要象征和重要載體,成為中華民族身份認同的驅動力,成為大國崛起不可遺棄的寶貴遺產,成為中華文化大放異彩的文化瑰寶。在世界文字之林中,漢字以其獨特的表意特質、優雅的審美格調、精致的藝術品位,塑造了每個“中國人”的自我認同和社會角色,彰顯出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豁達和自信。
當前,全球科技在飛速發展,互聯網幾乎已經滲透到民眾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之中。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的書寫已鍵盤化、格式化,有些年輕人出現了“提筆忘字”的現象,有些“時尚達人”更是以在某些場合使用拼音或外語代替漢字為“光榮”。漢字的傳承與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似乎遭遇到一些困境。但是,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依然對漢字有信心。漢字自信的底氣在于歷經數千年而錘煉出的形體之美、意境之美、思維之美,在于一種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的不斷調適和規范,在于漢字在多個層面所獨具的包容性和開放性,這完全能滿足一個國家和民族利用文字這一載體發揚其光輝文化和璀璨文明的需要。
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先生說:“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過去的文化靠著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著它來推進。凡屬一國的國民,對于他本國固有的語言文字必須有最低限度的修養,否則就不配做這一國的國民。”如今,我們亟需傳承漢字文明,增強全民對漢字的自信,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起文化自信和大國自信。在古代,漢字曾承載中華文明“走出去”,形成了東亞漢字文化圈。如今,我們有理由相信,趁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東風”,漢字文化復興和繁榮的時代即將到來;我們有底氣相信,隨著中國迅速而穩定的發展、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漢字一定能再度走向世界,成為中華文化的靚麗名片。
——人民論壇“特別策劃”組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