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民企大膽地往前走
國企混改十年,亟需一個突破性樣本。
9月11日下午,復星集團牽頭的民營聯合體與浙江省政府正式簽署“杭紹臺鐵路PPP項目”投資合同,總投資409億元,其中,民營聯合體占股51%。這將是中國首條民營控股的高鐵項目;這也是第一條采用PPP模式(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建造運營的高鐵。
“民企入鐵”而且控股,這意味著什么?去年底,國家發改委明確,要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等領域展開國企混改試點方案,而今年,這一計劃不斷提速,重磅消息頻出。比如中國聯通混改傳出阿里巴巴和騰訊將注資100億美元的消息,讓市場充滿期待。
由于體制原因,混改十年來一直“雷聲大雨點小”。從此次復星入主浙江高鐵項目來說,拿出一段鐵路做試點,引入民資控股,將具有幾大破局意義:
第一,51%的民資股份具有很大的破冰意義。
2016年前三季度,中鐵總虧損額達到55.77億元,而全年總利潤由負轉正,還是得益于年底中鐵總獲得的國家財政補貼。在公共服務約束和運輸業競爭態勢下,不可能靠漲運費、漲票價的方式實現扭虧為盈,還是要靠轉換經營機制。而探索市場化經營機制,兼顧公共服務,是中國鐵路未來的發展方向。
第二,中鐵總負債沉重,截至2016年底,負債4.72萬億元。如此龐大的債務不靠引入社會資本是無法在短期內消除的。
第三,PPP模式推出多年,亟需成功示范樣本。所謂PPP,就是政府放出一部分公共資源,用來吸引民營資本投資,相當于政府卸下了包袱。而對于民營企業來說,進入壟斷行業的愿景也能夠得到滿足,兩者因此形成了良性互動。
浙江高鐵項目如試水成功,將實現政府和社會資金共贏:雙方共同建設鐵路,給民營企業一個特許經營權,可在30年中分享項目的收益,國資也減輕了建設運營的資金等壓力;30年后運營權還是收歸國有,一舉多得。這也是目前國內比較通行的BOOT(建設-擁有-運營-移交)模式,可適用于其他大型公共服務領域上。
而我們必須追問的是,在浙江高鐵項目中,國資只是為了擺脫債務還是為了推進公司治理、提高客戶體驗水平?換句話說,民企入資混改的深層意義是什么?混改推行多年,民資的擔憂又是什么?
眾所周知,混改指在國有控股的企業中加入社會資本,使國企變成多方持股(是否國家控股未明確)的企業,參與市場競爭?;旄牡哪康氖且ㄟ^改革提高國企的競爭力與活力,同時使民營資本獲得更好的投資機會,同時為雙方企業打造符合現代企業治理的體系。從更廣闊的意義上講,混改也是為了提升國企低質低效的公共服務水平。
混改在“靚女先嫁”的口號下,一度引發社會資本的強烈興趣。但在實際過程中,卻出現了叫好不叫座的情況。民企說“國企我們不碰”,國企說“最好是與國企,特別是央企合作,與民企合作有太多的事說不清”。一方面,中央鼓勵混合所有制;另一方面,國資、民企相互卻不待見。問題出在了哪兒?
擔心體制安全首當其沖。國企一方擔心被戴上國有資產流失的帽子,甚至擔心是否會被外界誤解為存在輸送利益等行為。民企一方作為小股東,又覺得自己在混改中沒有發言權,怕被“關門打狗”,自己的股權被無償剝奪。體制問題令國企與民企雙方均感焦灼。
其次是同股同權的問題。一些民企抱怨說,別說民資能夠控股,就是國資只占1%的股權也有絕對的發言權。所以一般都是民企傍國企的大款,并不敢也不想取得主控地位。
第三,就是能否按照公司治理的模式來管理新企業。無疑,雙方在勞資關系、用人制度和激勵制度上差異巨大,新公司如何實現有效的公司治理,形成新的企業文化,將面臨空前挑戰,比如國企的任人唯親、員工的剛性福利等怎么破。
原則上,除少數公共服務性和涉及國家安全的國企外,其他都應該實現市場化,而市場化的有效途徑就是混改。一方面讓國企搭市場化的便車,另一方面也讓民營資本搭國企的便車。國企難題積重難返,但不破不立,實現混改是必經之路。這就要求有堅強的制度保障,只有在一個讓人放心的制度環境下,才能讓民資大膽地往前走。為此,社會期待更大膽更明確的政策支持,并最好以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