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雄安新區文化遺產眾多,如何以文化遺產為載體,挖掘雄安文化的歷史底蘊與精神內涵,讓文化遺產在城市建設中發揮靈魂作用,是時代交給我們的歷史使命。雄安新區建設應努力形成自然與人文景觀共融的遺產環境保護方式、科技與文化雙輪驅動的活力復興模式,激發區域活力,實現文化復興。
【關鍵詞】雄安 文化遺產 城市建設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建設雄安新區作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要做到規劃先行,有計劃分步驟推進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城市建設中有效地保護歷史文化遺存,是遺產保護的基本要求。在雄安新區建設的過程中,如何弘揚傳統文化,讓文化遺產在城市建設中發揮靈魂作用,是時代交給我們的歷史使命。
針對雄安新區文化遺產的現狀,新區建設要努力尋求一種保護與利用兼顧的發展模式
據初步統計,雄安新區已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共計18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8處,未核定保護級別的遺址101處。雄安新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項,尚未核定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5項。在不同類型的不可移動文物中,古遺址有119處,古墓葬30處,古建筑14處,近現代重要古跡及代表性建筑24處,石刻1處。其中,古遺址作為最主要的文化遺產,占據了不可移動文物總數的63%。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音樂、傳統體育、傳統技藝、傳統美術等占總數的88%。對于不同類型、不同級別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進行區別對待,作出總體保護規劃,是十分重要的。
以占比最大的遺址類文物為例,南陽遺址、宋遼邊關地道遺址等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應發掘其深厚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發揮其輻射作用,拓展利用其功能,以考古遺址公園和博物館等形式打造區域文化中心。而省保、市保單位,可以以點狀的重點保護為主要形式,適當利用,打造歷史文化研究的科研教育基地。對于未核定保護級別的單位,應盡快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充分評估其歷史價值,并進行資料和檔案的留存。
針對雄安新區文化遺產的現狀,新區建設要努力尋求一種保護與利用兼顧的發展模式,采用“傳承歷史,積淀文化;重視生態,涵養濕地;科技推動,信息支撐;協同合作,文化驅動”的設計策略,激發區域活力,實現文化復興。
雄安文化的歷史底蘊與精神內涵
雄安新區地處燕南趙北、宋遼邊界,自古以來就是思想碰撞、文化交融的繁盛之地。容城南陽遺址和宋遼邊關古地道遺址是雄安新區中兩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燕趙文化和豪俠精神的重要載體。南陽遺址位于河北省容城縣南陽村村南,遺址的東、南、西三面都有故河道,占地面積七萬多平方米。1984年出土的春秋時期錢幣“尖首刀”,證明了該遺址悠久的歷史。宋遼邊關古地道位于保定市雄縣、廊坊市永清縣、霸州市境內的平原地帶,是宋遼邊界附近的軍事設施。宋遼時期戰事頻繁,名將楊延昭曾鎮守此地。由于地處平原,在戰場上無天險可據,修筑地下戰道成為重要的軍事策略,地下戰道可以用于藏兵運兵、傳遞情報和監測敵情。古地道中出土的醬釉缸、彈丸、鐵鏃等,充分證明了其軍事價值。南陽遺址和宋遼邊關古地道承載的燕趙文化和豪俠精神充分體現了河北的歷史底蘊與精神內涵。因此,充分發掘雄安新區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以燕趙文化和豪俠精神為亮點,以歷史人物為靈魂,以南陽遺址和宋遼邊關古地道為重要載體,打造雄安新區歷史文化的“金色名片”,是雄安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重要內容。
燕趙大地人杰地靈,多有古圣先賢,也不乏豪俠之士。以荀子、董仲舒為代表的歷史人物奠定了燕趙圣賢之學的基礎和方向,闡釋了燕趙儒學文化的精神和內涵。荀子“隆禮重法”,完善了孔子的禮學思想,把禮義提升到了“道”的高度,彰顯了禮義的社會職能。其視禮為全德之名和道德之極,形成了“儒家中之荀學”,構筑了新的儒家禮學思想體系。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仁義為中心,融合了法家重法律、重制度的合理成分,沿襲了荀子的思想,將儒家學說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可以說,經過歷代政治實踐的檢驗與選擇,以及數代儒者的不懈努力,儒家學說最終上升為中華文化的主體思想。如果說齊魯文化是儒學思想的發源,那么燕趙文化則可以稱得上是儒學思想的發揚光大。豪俠之情是燕趙文化又一重要的性格體現。“趙氏孤兒”“荊柯刺秦”“完璧歸趙”“桃園結義”等歷史故事,使憂國憂民、不畏權勢、威武不屈的豪俠風骨成為了河北的烙印,傳遞出了河北的精神品格。
自然與人文景觀共融的遺產環境保護
自然環境是遺產文化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獨特的地理環境促進了別具特色的文化景觀的形成,對自然的改造和利用又使得環境具有人文和歷史的內涵。對于雄安地區而言,白洋淀作為華北平原獨特的水文濕地,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相融相濟的生態遺產。注重自然與人文景觀共融,通過生態修復、蓄水涵養等,突出淀水特色,打造水韻葦海的文化生態景觀,是雄安文化遺產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
在雄安新區文化遺產的利用與保護中,可以將遺產環境的功能進行合理分區,如生態恢復區、風景游覽區、文化科教區等。生態恢復區主要以保護濕地生態環境、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為主。風景游覽區是為游人提供觀賞游玩的區域。文化科教區則承擔了文化遺產價值傳播和社會教育的功能,增強中華文明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具體的技術實施上,可以引入海綿城市的概念,完善和恢復城市綠地與水體的吸水、滲水、凈水能力,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生態化技術,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從而形成生態友好的文化遺產景觀。
科技與文化雙輪驅動的活力復興模式
依托科技手段闡釋與展示文化遺產的內涵與價值,通過遺產的活化利用實現遺產的活力復興,是社會發展中發揮文化引擎作用的重要內容。對于遺址類文化遺產,由于文物本體深埋地下,可觀性較差,難以實現對深厚文化內涵的直接呈現。因此,在遺產展示利用的過程中,發揮科技和現代裝備的支撐與示范引領作用,建立并完善智慧博物館理論與技術支撐體系便尤為重要。通過采用遺址全模態高精度采集、文物本體狀態主動精準感知、文物虛擬/增強現實展示與交互體驗技術、互聯網+大數據文物展示、導覽等全鏈條業務的一體化綜合云服務平臺等,為文化遺產傳承利用創新服務模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地域文化內涵、活力、特色、文脈的重要體現,其蘊含著原住居民身口相傳的文化傳統。雄安新區非物質文化眾多,以傳統美術、傳統工藝、傳統音樂和傳統體育(武術)為最。比如,安新蘆葦畫是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制作不用顏料,以蘆葦自然色差輔以熨燙碳化成色,極具地方特色,是中國傳統工藝與現代裝飾藝術結合的精品。對雄安地區傳統美術、傳統工藝進行生產性保護,以產業保護開發帶動傳統保護,是振興傳統工藝的重要舉措。同時,雄安地區擁有大量的傳統音樂,同口村音樂會、端村音樂會、北六村音樂會、安新縣圈頭村音樂會、雄縣古樂、古莊頭村音樂會等都是其重要的傳統音樂文化。其中安新縣圈頭村音樂會、雄縣古樂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區建設中,為傳統音樂、傳統武術提供傳習演藝環境,設立文藝傳習所,對于傳承鄉村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建設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傳承是發展的基礎,做好雄安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是時代交給我們的歷史重任,唯有不忘初心,方可砥礪前行。
(作者分別為北京建筑大學建筑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北京建筑大學歷史建筑保護系博士)
【參考文獻】
①鄧輝、郭濤:《雄安新區規劃需把握地域文化綜合體特征》,《北京日報》,2017年6月30日。
責編/劉芋藝 孫渴(見習)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