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企業家提出了包括新零售在內的“五新”,引發了各方熱議。從某種程度上說,“新零售”是實體商業與互聯網經濟相互融合、相向而行的必然結果。
新零售緣于新消費和新技術的聯姻。從消費背景看,我國消費整體上已由從無到有、總量擴張階段,發展到追求品質、求新求特的階段。“十二五”時期以來,基礎設施、住宅、汽車、家電等市場增速先后見頂回落,這些行業增長的“黃金期”漸趨結束。與此同時,我國居民消費結構進入新一輪升級階段。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則加速了某些創新應用,年輕人群、白領群體的消費需求日益向大型城市群聚集,成為帶動本輪消費升級的重要動能。
從消費特征看,目前無論在消費主體、消費偏好、消費內容和消費方式等方面,都與過去有明顯變化。個性化、多層次、多元化的消費需求,日益取代同質化、規模化、低端化的消費需求,消費者正在從價格敏感轉變為效應敏感。市場不斷被細分,交易范圍日益擴大,產品生命周期明顯縮短。消費升級的新趨勢與新變化,使市場信息更加膨脹和分散?,F代信息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應用,為適應市場、滿足需求、改善供給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和手段。當前,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不斷向各行各業滲透,實體企業“上網”,互聯網企業“落地”,日益呈現生產、流通、消費融合發展和協同創新的格局。未來,產業鏈和價值鏈將更加以消費者為核心。
新零售不僅僅是零售業問題,更關系到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重構,其功能和作用已遠遠超出流通范疇。在新零售發展過程中,關于規模經濟、壟斷、產業政策、知識產權保護等傳統理論會不斷發展;對政府而言,以往政府部門為促進制造業發展所擅長的園區、稅收、技術、貿易等政策手段,效果可能會打折扣,這都將對監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和全新挑戰。在監管或治理上,要從對物的管理轉向對人的管理,從調整人與物的關系轉向調整人與人的關系,這就要求在治理的主體、目標、方式和內容等方面,都要開展適應性調整,盡快構建起適應新零售發展要求的政策體系,為新零售發展壯大掃清障礙。
(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王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