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報道】
“戰爭與和平/辛酸和歡樂/崇高與渺小/挫折和坎坷/都在人的命運中/匆忙掠過/就要告別貝爾格萊德/我又坐上了觀光車……”17日晚,2017上海書展舉辦的“詩歌之夜”上,作家葉辛朗誦的這首《就要告別貝爾格萊德》,開啟了當晚中外作家詩歌朗誦的“旅程”。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無論承認與否,詩作為一種文學形式,早已浸透在我們民族的血液里”——就在“詩歌之夜”前一日,書展開幕當天的“書香中國”閱讀論壇上,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中央電視臺主持人董卿等嘉賓,共同探索在當下如何通過“詩與遠方”尋找我們民族的精神版圖和文化力量。
孟子說“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朗讀本身是中國的一種文化傳統,承載著豐富的人情、人文、人性。朗讀可以打開一位位文學家的生命,共同重溫他們作品中所贊美的善良、正直、勇敢、進取、奉獻等人類最寶貴的品質,讀詩更是可以讓遙遠的文字重新煥發新的光芒,給予我們慰藉和啟示,董卿這樣分析近年來《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節目何以引發廣泛共鳴。
“什么是好的生活?就是《論語》里說的‘莫春者……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在春天里,和幾個朋友,沐浴完畢,登過高臺,吟著詩、哼著小曲兒回家”——書展16日的新書發布會上,作家李敬澤這樣為他的《詠而歸》解題。
“《詠而歸》里有個故事讓我動容,是關于西漢劉歆是否作偽書。這令我思及,在‘書生在忙碌’這么一個歷史進程中,書生在焚書坑儒的廢墟上力圖重拾記憶,讓人們有可以追溯的精神家園。我們今天很難理解其中的艱難,那是在大火燒過、大風刮過之后,于灰燼中撿殘簡。”作家金宇澄向讀者分享他的閱讀體驗。
故里、墓園、祠堂,遺跡、圖片、書影,從《詩經》的“周南”到陶淵明的“東籬”,從杜牧的“二十四橋”到袁枚的“隨園”,書展19日的新書發布上,藏書家韋力以一部厚重的《覓詩記》,與讀者分享自己如何通過行走,勘訪傳世遺存,追尋三千年的詩影。
“在遼闊沉靜的俄羅斯大地,曾涌現了無數燦若晨星的詩人,從普希金、丘特切夫、勃洛克、波普拉夫斯,到曼杰什坦姆、茨維塔耶娃、阿赫瑪托娃……他們用美麗的詩行,書寫俄羅斯蒼穹上的太陽。”書展對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汪劍釗《理智無法了解俄羅斯——詩歌中的俄羅斯》講座的介紹,就是一首新詩。
弗拉基米爾·博亞利諾夫的《八月的夜》和《寒星隕落》,保羅·J.麥考利的《螞蟻》和《薛定諤的貓對老鼠的傳道》,豪爾赫·曼里克《為亡父而作的挽歌》……“詩歌之夜”活動中,俄語、英語、西班牙語在上海夜空響起,與中文匯集在一起,構成詩與美的星辰大海。
(本報記者韓寒顏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