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國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基礎教育公平:地方實踐與經驗啟示

推進基礎教育公平,既是滿足人們能夠普遍接受基礎教育需要的重要前提,也是構建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的重要一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總書記還指出:“要加強對基礎教育的支持力度,辦好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十三五”規劃綱要著眼于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高度,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完善現代教育體系,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如何更好推進基礎教育公平,各地有哪些實踐,其又有哪些借鑒和啟示意義?《國家治理》周刊編輯部基于各省區所轄地市經濟社會公平度測評結果,選取了機會公平度在各省區內排名靠前的4個地市,進而對其推進基礎教育公平的做法進行了搜集、匯總,對各地市推進基礎教育公平實踐的經驗啟示進行了總結,希望為各級各地更好推進基礎教育事業健康、均衡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青島:多舉措推動就近入學政策有效落實

辦好家門口學校讓學生愿意就近入學。近幾年來,青島市在合理劃分學區保障小學就近入學、九年一貫招生保障初中就近入學的基礎上,通過科學規劃和推進現代化學校建設等手段,提高學生就近入學意愿。

一是加強學校規劃建設。通過編制《青島市教育設施布局專項規劃(2014-2020年)》,明確青島市在2014-2020年開工建設325所義務教育學校的工作計劃。二是推進現代化學校建設。制定《青島市普通中小學現代化學校建設實施方案》,據統計,2015年青島市已有87.8%的普通中小學通過現代化學校驗收。三是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間的交流。印發《關于推進區市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工作的指導意見》,并實施中小學教師聘用制改革。數據顯示,2015年,青島全市校長和教師交流輪崗比例分別達到36.7%和16.3%,其中骨干教師占32.8%。四是積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印發《關于加快辦學模式改革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指導意見》,2015年青島全市50%以上的中小學參與名校辦分校、委托管理、集團化辦學等改革試點。五是努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印發《青島市“互聯網+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改革深度融合。六是積極推進小班化招生。印發《關于推進青島市普通中小學小班化教育的實施意見》,截至2015年青島全市小學一年級實行小班化招生學校達到60%,初中一年級達到38%,且保證每班不超過40人。小班化招生班級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平均提高1.2倍,每個班一次性補貼專項經費3萬元。

保障外來務工子女平等就近入學。青島市通過建立健全三項工作機制,保障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一是政策保障機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以流入地政府、公辦中小學為主接收,與青島本地學生一視同仁。二是經費保障機制。青島市政府財政部門按照實際在校人數撥付教育經費,保障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接受免費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享受同等的國家助學政策。三是教育質量保障機制。加強課堂教學銜接,讓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數據顯示,2015年,青島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共接收16.5萬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占義務教育在校生總數的21%,其中98%的學生就讀于公辦中小學。在青島完成義務教育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可以報考該市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

加強學籍管理鞏固就近入學。嚴格執行“一人一籍、籍隨人走”學籍管理規定。一是嚴格實行六周歲入學政策,不足六周歲學生不予注冊學籍;二是嚴格實行青島主城區小學六年級學籍凍結政策,有效控制小學擇校行為;三是由青島市教育局統一注冊主城區初中一年級學生學籍,同時嚴禁初中一年級學生轉學,鞏固小升初免試就近入學工作成果;四是小升初和高中階段學校招生信息均以學籍系統數據為準,保障數據的唯一性和準確性。

寶雞:組建城鄉聯盟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一個目標、五化戰略、五項改革、八大工程。2016年,寶雞市人民政府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提升基礎教育現代化水平的實施意見》。《意見》提出,應緊緊圍繞“一個目標”,堅持“五化戰略”,深化“五項改革”,實施“教育現代化八大工程”,促進寶雞市各級各類教育優質均衡協調發展。其中“一個目標”指:率先在寶雞關天經濟區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教育強市目標;“五化戰略”指:國際化、法治化、優質化、開放化、信息化;“五項改革”指:人才培養體制改革、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中小學管理機制改革、現代學校治理改革、教育管辦評分離改革;“教育現代化八大工程”指:學生核心素養培育工程、課程改革深化工程、現代職業教育建設工程、教育信息化推進工程、教育國際交流工程、基礎教育質量提升工程、教師全員培訓工程、教育創強工程,以此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優質均衡協調發展。

組建城鄉教育聯盟。組建城鄉教育聯盟,促進區域教育均衡是寶雞市教育創新改革的一個重點項目,旨在構建城鄉一體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共融機制,帶動山區教育和一大批農村普通學校與薄弱學校提升辦學水平,提高教育質量,推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一是以城市及城鎮優質教育資源為中心,通過示范引領、幫扶滲透,打破寶雞市城鄉教育相對封閉的發展格局,推進城鄉教育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差異共融。寶雞市教育聯盟分為“縣區聯盟”和“學校聯盟”兩部分,縣區聯盟由寶雞市城市四區與山區四縣組成,分別為渭濱區、金臺區、陳倉區、高新區與麟游縣、千陽縣、隴縣、鳳縣。縣區聯盟以寶雞縣區教體局為中心,各股室、直屬單位、部分基層學校共同參與,聯盟下設若干個二級合作機構,各股室之間、局直單位之間為“1+1”結盟模式。基層參與學校為“1+1+N”大學區合作模式。每個聯盟成立一個管理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雙方教育體育局主管副局長、局直單位主要領導,相關股室負責人及聯盟校校長組成。二是堅持城鄉教育聯盟 的“信息開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原則,主要基于三個平臺運行:信息交流平臺。主要負責聯盟縣區教體局及二級合作機構之間重大活動信息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工作部署安排情況,保障開放,此外,保證二級合作機構組織開展的重大活動時,在動員、總結節點互相邀請對方列席參與;優勢互補平臺。聯盟縣區教體局及每個二級合作機構結合實際協商形成1-2個教育合作項目,制訂方案,推進實施,促進城鄉教育共建共享;校際互動平臺。聯盟內基層參與學校之間采取1+1+N大學區合作模式的運行。由城市一所學校以山區基地校為中心,幫扶帶動山區一個學區,提升教育綜合水平。聯盟內校際之間互派中層以上領導、教師開展短期自主交流,組織學生互訪、假期城鄉生活體驗等活動,以此為橋梁,傳輸先進理念,在學校管理,文化建設、教學改革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

成都:著力提高義務教育均衡指數

構建質量水平的全域共進機制。近幾年來,成都市在構建教育機會的公平均等機制、資源配置的動態均衡機制基礎上,進一步圍繞構建基礎教育質量水平的全域共建機制展開實踐。一是深化學校內涵“優質發展”機制。遴選百余所辦學基礎一般、生源狀況一般,沒有特別資源傾斜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重點關注和專項支持,打造培育“新優質學校”。二是建立質量提升“評價導向”機制。大力推進成都市國家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區建設,形成包括5個一級評價指標、20個二級評價指標和31個三級評價指標的《成都市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試行)》,按照“全域覆蓋、城鄉一體”的原則,在2014年分別對成都中心城區、近郊區縣、遠郊區縣的3個區縣實施評價。2015年,將評價范圍擴展到成都全市21個區(市)縣。2016年,成都市將新劃入簡陽市納入評價范圍。同時,在成都全市中小學中選取148個基地學校(含高中),探索對學生典型行為和代表性作品進行寫實記錄。建立起“診斷、改進、考核三結合”的評價結果運用機制,逐步改變單純以學生學業考試成績和學校升學率評價中小學教育質量的傾向。目前,成都部分區縣教育行政部門已將學習方法與技能、情緒行為調控等指標納入學校績效等級考核。三是完善區域水平“多維監測”機制。著眼教育“均衡化、現代化、國際化”三化聯動發展,研究制定和完善《成都市義務教育校際均衡監測指標體系》《成都市城鄉教育一體化監測指標體系》《成都市區(市)縣教育現代化發展水平監測指標體系》《成都市區域教育國際化工作水平監測評價指標體系》,重點對成都市義務教育校際和縣域資源均衡配置水平、區域教育現代化水平、區域教育國際化水平開展年度監測、分析并發布公告。

構建管理方式的創新融合機制。一是通過打破優質名校地域界限,實行市級統籌規劃優質名校集團布點、以區(市)縣為主的管理體制,推動名校集團建設。二是打破區域壁壘,推進圈層融合發展。成都市突破區域界限、三個經濟圈層界限,在全域內實現城鄉學校管理同探索、城鄉教師隊伍同發展、城鄉學生成長同進步、城鄉教育質量同提高、城鄉學校文化同繁榮,促進成都全域教育的大融合、大均衡。根據不同發展狀況和區域位置,推動成都區(市)縣以“一對一”為主要方式,“一對二”“五對一”為輔助方式,結成區域教育聯盟。在此框架下,推動200余對學校跨區域結對發展。三是打破空間壁壘,促進優質遠程發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成都中心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對近郊、遠郊學校的覆蓋面。在二、三圈層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推進成都七中東方聞道網校、成都石室祥云項目、成都市實驗小學東方聞道網校遠端學校建設,成都市實驗小學、成都七中育才學校、成都七中的網校(網班)分別覆蓋成都區(市)縣多所小學、初中、高中。建成覆蓋成都全市所有中小學的數字化圖書管理平臺,系統采集分析中小學校圖書流通數據,推進圖書資源共享,并對城鄉學生閱讀行為進行科學干預。

構建科學有效的組織保障機制。一是堅持規劃先行,強化頂層設計。高起點謀劃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目標,推出《成都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五年”規劃明確了成都市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同時,通過科學編制和剛性執行《成都市普通中小學(公辦)布點規劃(2006-2020)》《成都市中心城區幼兒園布局規劃(2011-2020年)》《成都市城鄉中小學標準化建設提升工程實施方案》等配套銜接成都市情和教育發展定位的專項規劃,建立起方向明確、上下貫通、左右互動的教育規劃體系和執行監督體系。二是堅持政府主導,強化均衡配置。通過加大政府性投入,高標準夯實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基礎,努力創造機會均等的公平教育基礎;著眼長遠治本,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切實辦好每一所學校,不斷滿足老百姓“上好學”的需求;建立教育經費投入年度監測和公告制度,對成都各區(市)縣教育投入進行年度監測并發布公告,促進分級落實政府責任,確保教育經費投入的“三個增長”。三是堅持市域統籌,強化機制建設。確立了“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均衡協調”的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機制。在教育投入上,成都以市級為單位不斷規劃和統籌實施傾斜農村的新項目,并實行“一圈層(中心城區)給政策、二圈層(近郊)給補貼、三圈層(遠郊)給傾斜”的項目經費分擔和支持機制,有的項目甚至由市級財政“全額埋單”。 四是堅持標準引領,強化督導監測。通過建立教育監測標準,完善監測反饋體系,保障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政策落地和結果反饋。

南昌: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高位推動,持續增強工作實效。一是領導掛帥強力推動。以南昌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以及相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參加的領導小組,制定了《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施意見》,組織實施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行動計劃,明確了2018年南昌全面實現縣域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的目標和路線圖。多次召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現場經驗交流會、推進會,針對問題多次實地調研、現場調度,有效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二是統籌推進均衡發展。全力實施網點布局規劃優化工程、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優質資源共享工程、教師素質提高工程、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和弱勢群體關愛工程“六大工程”,構建領導協調機制、投入保障機制、生源調配機制、督導評估機制和表彰獎勵機制“五大機制”,整體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三是強化督導以評促建。南昌市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創新工作方式,上下聯動督促指導縣區迎評達標。其中:目標考核制度,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指標納入對南昌縣區政府年度考核主要內容,并賦予較大權重;市級評估驗收制度,對發現的問題列出清單,限期整改到位;獎懲并舉制度,對推進不力的,通報批評并約談縣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工作成效顯著的,傾斜安排項目經費;結對幫扶制度,將南昌國檢通過縣區與迎評縣區結對,傳授迎評經驗做法,指導做好迎檢工作;年檢復查制度,對已通過國檢縣區每年一次專項督查,三年一次全面復查,確保指標不降,向優質均衡邁進。

優化條件,夯實均衡發展基礎。一是優先發展投入全保障。建立多方籌集經費機制,確保義務教育經費“三個增長”。2015年南昌市義務教育總投入58.14億元,比上年增長12.98%,其中財政性投入55.79億元,比上年增長13.03%。完善經費分配使用機制,調整經費支出結構,新增經費重點支持農村義務教育和薄弱學校發展。從2012年起,南昌市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用于縣區中小學教學設備和農村學校均衡發展獎補。二是規劃建設網點優布局。編制中心城區學校網點布局規劃,2015-2016年南昌全市中心城區規劃新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37所,建筑面積69萬平方米,增加用地面積1802畝,估算總投資19億元,增加學位68835個。三是“四大工程”強攻薄弱點。南昌市積極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項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農村辦學條件顯著改善、基礎設施建設顯著加強、城鄉差距不斷縮小。

銳意改革,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一是教育集團擴大優質資源覆蓋。2015年南昌城區共組建10大教育集團聯盟、22個名校大學區和8個市區兩級協作學區。2016年,深入實施教育集團發展帶動戰略,組建了六大教育集團,促進優質資源深度共享、辦學要素有效激活、教育質量整體提升,推動義務教育更高層次的均衡。二是輪崗交流整體提升教育質量。以點帶面全面實施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截至2015年底,南昌全市1383名校長教師參與交流輪崗,其中校級領導174人、教師1209人,優質教師資源乘積式放大,為學校發展注入新活力。三是破解擇校難題,促進入學機會均等化。2014年南昌率全國之先嚴禁非政策性擇校,義務教育就近免試入學取得歷史性突破,城區實現了“零擇校”。2015年“零擇校”政策執行范圍從南昌城區擴展到縣域,從義務教育擴大到普通高中教育,全面實現所有區域、所有學段“零擇校”目標,教育公平真正凸顯。四是智慧教育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三通兩平臺”等教育信息化項目建設,逐步縮小南昌區域、城鄉、校際之間的差距,最偏遠的農村學生共享到了優質資源。

除上述之外,南昌市還通過鑄就高尚師魂、完善師資補充機制等,強化整體師資水平建設,以此為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助力;通過構建殘疾適齡兒童關愛格局、“兩為主”保障歲前子女同等接受教育等,提高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和幫扶;通過強化德育、加強健康教育等,促進城鄉中小學生全面發展。

各地推進基礎教育公平實踐的經驗啟示

推進基礎教育公平,不僅需要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還需要推動基礎教育體制機制、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式不斷優化。正因此,基礎教育事業的公平發展,實際上是一項涉及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系統工程,不但需要加強相關方面的理論研究,更需要對現實中的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和提升。而從前述各地實踐中,能夠發現,加速推進基礎教育事業朝著更加公平的方向邁進,可從如下四個方面進行努力并采取實質性的舉措。

加強頂層設計與構建基礎教育標準體系相結合。從4個地區的實踐上來看,為了能夠從根本上保證基礎教育事業不斷朝著更加公平的方向推進,重要的前提之一即是政府部門從頂層設計的層面做好基礎教育事業的整體發展規劃與布局,并從整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全局中,明確基礎教育均衡發展路徑。與此同時,為了有序推動頂層設計真正在現實中按照預期的效果得以推進,構建包括學校建設、教育質量、學校運行和管理、區域教育辦學水平評估、教育規范化服務等基礎教育標準評價指標體系,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有利于掌握各基礎教育學校的發展水平,也能夠為測量校際之間發展差距提供重要的依據,并且能夠與頂層設計的部署形成互動和反饋,不斷推動基礎教育發展規劃和布局的持續和有序落實落地。

同步推動城鄉教育差距、校際教育差距的縮小。從上述4個地區的實踐來看,一方面,實現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需要以基礎教育階段的標準化建設為重要手段,同時實施更加嚴格的中小學標準化建設督導評估,以此來確保教育資源投入的相對公平。具體實踐中,應進一步加大各級財政向基礎教育相對薄弱的鄉村地區傾斜力度。要通過不斷提升農村公共教育服務水平,全面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不斷強化農村地區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高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的質量。另一方面,要通過采取中小學集團化辦學、對口支援與幫扶、組建學校聯盟、實施學區化管理等形式整合、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規模,促進學校之間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師資流動,并最終實現優勢互補。今后的發展中,尤其要加快建立和不斷完善基礎教育院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重點引導優秀校長和骨干教師向薄弱學校流動,并逐步實現區域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制度化、常態化。

推進基礎教育供給側改革。此前有教育工作者曾指出,當前,包括基礎教育在內的教育供需錯位問題如經濟領域一樣,已成為影響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深層次原因。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實現教育需求側與供給側的有效對接,重點是在此基礎上推進教育領域的供給側改革。而從上述四個地區的實踐來看,現實中,推進基礎教育的供給側改革,需要把握兩個方面的重點:一是從總體供給數量、規模的層面出發,促進各地區尤其是城鄉之間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二是提高教育供給端的質量、效率和創新性,結合各級各地基礎教育的實際需求,不斷推進教育供給側的轉型升級,實現基礎教育的有效供給和精準供給。

打造基礎教育“共同體”,推進區域內強弱互助。鑒于基礎教育學校公平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短期內,可以通過實行學校之間的強弱互助,加速區域內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的進程。具體實踐和操作層面上,各地可結合本地各方面現實條件和發展實際,把整個城鄉區域劃分為幾個板塊,在此基礎上對基礎教育底子較薄弱的區域進行對口幫扶,包括校長和優秀教師的定期輪換,以及鼓勵優秀校長和優秀教師到薄弱學校任教或任職等。為了能夠充分調動優勢基礎教育學校實施對口幫扶的積極性,還可以將幫扶效果等方面的考核工作與既有工作考核體系進行“捆綁”,并在激勵機制上對考核的結果給予反映。

(資料來源:教育部官方網站、陜西省教育廳網站、江西教育網等)

責任編輯:國家治理1
標簽: 啟示   實踐   經驗   地方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