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一方面需要敘述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國發展進程,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力度,分析中國發展的內在邏輯
在強調體驗的互聯網時代,如何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眾所周知,講故事不能單純站在講述者的角度,而要更多地站在聽故事者的角度,選擇他們有興趣的主題、內容和講述方式,這樣才能創造出越來越多的中國故事,做到“有聽眾,能記住,愿接受”。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但相對來說,各國民眾更感興趣的是當代中國,尤其是當代中國的快速發展。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成果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再簡單介紹當代中國發展的各種表現,容易顯得過于直白,難以形成吸引力。要在大家有興趣的主題上,亮出新的聚焦點,引起大家更大興趣,必須對故事內容作進一步開發。
以中國的快速發展這一主題為例,好的故事一方面需要敘述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國發展進程,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力度,分析中國發展的內在邏輯,說明中國經濟發展既不是沒有原因的,也不是只顧眼前,犧牲長遠。說清楚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乃至中國文化的重要作用,始終是必要且重要的。同時,還需要聚焦于中國經濟發展背后的效率。中國能在這么短的時間里發展那么快,根本上就表現為效率高。如果能夠解釋清楚中國效率是怎么來的,將引起觀察中國并希望借鑒經驗的國家產生更大的興趣。
在西方主流經濟學體系中,政府往往是沒有效率的,為什么中國政府那么有效率?這就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問題。由此展開中國故事,可以更好地吸引聽眾的關注,產生更好的傳播效果。更進一步開掘,中國政府的效率從哪里來?來自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來自“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來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還有來自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國故事講到這里,就講出了深度和歷史感,講出了文化自信,也讓外國人對中國文化和歷史有了更多的了解。
著名中國學專家費正清曾提出,以一種政府形式所管理的人口和其存在的時間相乘獲得的乘積而論,中國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這個判斷背后,是“巨型組織”的效率問題。一個國家能達到多大規模,不完全取決于人的意志,更取決于其組織形式的效率,也就是動員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社會動員資源越多,消耗資源越少,說明其運行效率越高,其規模才可以越大。自秦代以來,中國以一種大一統的政府形式歷經千年,在人口與時間的乘積層面,積累了世界第一的效率經驗。通過“中國效率”的故事,各國民眾不但看到了當代中國的現實,還看到中國發展背后的文化因素。中國何以必須走自己的道路,就更加不容置疑了。
效率故事只是中國故事的一個版本,只要我們提高講好中國故事的意識,善于從現實生活中找到素材,善于針對各國民眾的興趣提煉出中國故事的聚焦點,善于圍繞核心觀點梳理中國特有的思想邏輯和實踐經驗,善于將傳統話語與現代概念相互轉化,就可以不斷設計和撰寫出有解釋力、感染力和說服力的中國故事。在一個個中國故事的基礎上,形成中國的話語體系,最終同中國硬實力相結合,生成具有戰略價值的中國話語權。
(作者為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顧 駿)